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生家庭,要不要揪住不放?

原生家庭,要不要揪住不放?

昨天,在得到APP的一篇文章里看到有這樣一個問題:

一些心理諮詢、心理分析的案例,總愛把一個人性格的缺陷歸因於童年的不幸。好像不管你現在哪裡不對,歸根結底都是當年你媽媽的不對?這種研究對嗎?我感覺「媽媽」挺冤枉的,作為成年人需要為自己負責人,而不是不多年前的童年記憶翻出來。

雖然無法了解這位提問者的情況,但是我猜想,她可能沒有嘗試過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諮詢,因為她像是了解過一些案例表述,但是沒有自己的體驗。

另外,可能她或許是一位焦慮母親,凡事都歸根於原生家庭讓她很有壓力;或者是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探索原生家庭,讓TA無法面對童年記憶里那些負面的情緒。

TA想要嘗試去否定這個理論,這樣TA就不用面對這些困擾了!因為只要這個理論是錯的,那TA就不會面對這些了。

我想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就像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

「總把一個人的性格缺陷歸因於童年的不幸」可能也是偏頗的。因為先天影響對一個人性格的作用是公認存在的。而且人在後天成長過程中是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的。

反過來說,否定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我們原來的家庭是我們成長的土壤,它必然會影響我們的長成什麼樣子。

當然,是否非要探索原生家庭才能解決我的自身的困惑,說實話我不知道。因為我看到心理諮詢行業存在很多不一樣的流派,存在說明是合理的。

根據自身的體驗和了解,能夠肯定的一點是,探索原生家庭影響這種方法對於很多人都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

在這裡,我不想去證明任何結論,只想分享兩個小故事。

「清炒青椒西紅柿茄子」

還記得,我讀研時的某一天,和閨蜜們找了一個地方,每人做一道菜,大家一起分享。我已經記不清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慶祝什麼,或者什麼也不慶祝,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在一起說說話,聊聊心事。

記得那時,我做了一道清炒青椒西紅柿茄子。YZ看見了我的這道菜,驚訝地問,菜還能這樣炒?!彷彿是問所未聞。

而我呢?彷彿也是看外星人一般,這道菜不是挺普通的嗎?竟然這麼驚訝。

現在想來,首先這道菜,我們在飯店一般點不到,一般是紅燒茄子、地三鮮之類的做法。

我們之所以對對方感到如此驚訝,是因為我的媽媽經常這麼炒,而她的媽媽從來沒有做過這道菜。

我想,正像不同菜里媽媽的味道會進入我們的菜系,媽媽的樣子、家庭的養育已經在無形之中融入了我們的血液。

不知道你在婚姻生活或者帶孩子的活成中,是否也常常看見自己身上有媽媽的影子?

可憐巴巴的眼神

剛過去的春節,有一天,我和武先生帶著女兒安安在堂哥家做客。春節美食太多,早已經對安安構不成誘惑,堂哥為了滿足這個不經常在一起的小侄女,就拿出了二寶的玩具給孩子玩。

安安很快就被一個樣子很獨特、還能唱歌講故事、又可以在地上行走的「機器人」所吸引,玩得不亦樂乎。

在我們要出門的時候,安安拿著妹妹的玩具不放手。我示意她不可以,堂哥說沒關係的你先滿足她這一會,後面的事回頭再說。這時候,我選擇了堅持自己的想法。

堂哥可能以為我太見外了。其實主要是因為,安安今年就要上幼兒園了,這是遲早的一課,她需要知道:

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東西,並且對自己的東西說了算,你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不可以隨意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

但是,我回頭看到孩子那一瞬間的眼神,我就特別難過。看著她可憐巴巴地望著我,讓我突然想到了小時候的一幕。

那時,我跟著媽媽去了鄰居家,鄰居嬸子給我吃一種零食,我習慣性地望著媽媽,那也是一種可憐的乞求眼神。媽媽邊看著我,邊用眼神告訴我不可以。

於是,我眼巴巴地看著那極其誘人的零食,邊咽著口水,邊違心地說:「嬸子,我不吃,我家有」。嬸子誇我很懂事,但是我知道,這種懂事後面有多少委屈。

從堂哥家出來,我看著孩子,頓時十分心疼,就抱著她說:「寶貝,你是不是看見妹妹的玩具很有趣,你很喜歡啊?你特別想拿走玩是不是?媽媽不讓你拿走,你是不是很難過?」

說著說著,孩子哭了。我知道面對這件事,在她的心目中,那些「東西是否佔為己有」的道理是遙遠的,是不知所以然的。但是,感受是真實的,當我看到她的負面情緒得以流動,我才釋然。

我突然覺得做父母的,其實能夠全部滿足孩子需要的時候並不多,太多的規則擋在前面需要她去適應。

孩子長大就是一個受挫的過程,比如坐扶梯,她很想自己來,不用別人扶,但是不扶就是危險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在她受挫的時候,安撫她的情緒。

事後,我還是去帶她買了新的玩具,其實有一部分是在滿足自己當年未被滿足的情感。

在這裡,我想多說一句的是,可能很多媽媽會焦慮,生怕某些事情處理不恰當會給孩子造成陰影。

從我自己的體驗里,我的感受是,並不是我得不到零食那件事情本身給我留下了陰影,而是很聽話背後的委屈才是根本原因。

對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需要去覺知,因為這是覺知自己的途徑,但是我們不逃避探索過程中的情緒,讓它自由流動就好。

其實,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因為媽媽也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儘可能地用心去感受並共情孩子的情緒就好。

當然,照顧好自己永遠排在照顧好孩子前面,我們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才能懂得如何照顧孩子的情緒。

原生家庭,要揪住不放,那是我們讀懂自己的路徑;但是,也不要揪住不放,自我探索中對原生家庭的負面情緒只是其中一個階段,當我們掃清面前的烏雲,愛的陽光才能照進來。

探索原生家庭只是一個過程,讓我們更懂自己,更會愛才是結果。

作者|楊曉紅

0-3歲寶媽媽的心理陪伴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科學研究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班學員

p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曉紅心理 的精彩文章:

一封信,寫給當媽的你!

TAG:楊曉紅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