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BCW 2018 | 我們與博世董事會成員Dirk Hoheisel,聊了聊這家零部件巨頭眼中的自動駕駛和商業化

BCW 2018 | 我們與博世董事會成員Dirk Hoheisel,聊了聊這家零部件巨頭眼中的自動駕駛和商業化

BCW 2018 | 我們與博世董事會成員Dirk Hoheisel,聊了聊這家零部件巨頭眼中的自動駕駛和商業化

*博世董事會成員,負責汽車和智能交通技術等業務的Dirk Hoheisel博士在2018年博世物聯網大會發表演講

2月21日-2月22日,在2018年博世物聯網大會(Bosch Connected World 2018)短短2天的會議期間,卻幾乎塞進了眼下汽車產業中最前沿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大到百年傳統車企巨頭,小到成立僅數年的技術初創企業,乃至某些程度上要革傳統產業命的新闖入者齊聚,而這樣的碰撞,也幾乎成為如今汽車新技術革新下時代創新融合的縮影。

作為操持這場產業盛會的東道主,博世董事會成員,也是負責汽車和智能交通技術等業務的Dirk Hoheisel告訴雷鋒網新智駕,今年博世物聯網大會走到了第五個年頭,而「建立與產業鏈的深度交流」,已經成為這場會議最大的意義所在,對前來參會的技術初創來說更是如此。而後者,在不可否認地成為博世這家「百年老店」轉型的關鍵助力之一。

在DAY 1會議期間,雷鋒網新智駕對Dirk Hoheisel博士進行了深度訪談,試圖從博世集團核心成員的視角繼續解讀博世的自動駕駛產品路線和商業計劃,以及對行業典型技術爭議問題的看法。不同於很多激進派,與博世的全程對談都似乎建立在一種植根於產業一線的「可行性」思考上。雷鋒網新智駕將訪談內容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整理,以饗讀者。

產品布局&自動駕駛商業化

新智駕:博世一直以來強調將為汽車行業提供全棧式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具體而言,這將包括怎樣的產品和技術布局?

Dirk Hoheisel:我們看到一個自動駕駛系統包括感測器、計算電子單元、轉向等控制單元,以及作為一輛汽車必須有的其他冗餘設備等等。以上是我們在為自動駕駛行業提供的一些典型產品,但除了這些以外,博世還有其他產品。因為除了完成一輛自動駕駛車的決策控制外,你還需要後端的解決方案支持,我們確定地相信自動駕駛車需要後端方案的支撐,不論是在研發過程還是在應用的過程中。

所以,總結來說博世提供的全棧式自動駕駛方案不止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目前的落地產品如ADAS系統,以及一些軟體方案等。

新智駕:在具體的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商業化上,博世的時間表是?

Dirk Hoheisel:首先,博世與戴姆勒正就面向城市道路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共享自動駕駛計程車進行合作布局,這是博世在自動駕駛商業化戰略的一部分。但第一輛普通用戶能買到的自動駕駛車必然會價格非常高昂,其中會包含各類複雜的電子元器件,所以近幾年而言,這類汽車只會用於B端的共享出行服務等應用。有一種觀點是能在所有條件下實現自動駕駛的汽車要到2047年才到來,否則你把自動駕駛車賣給普通用戶就沒有足夠回報來平衡如此巨額投資。

BCW 2018 | 我們與博世董事會成員Dirk Hoheisel,聊了聊這家零部件巨頭眼中的自動駕駛和商業化

*博世合作方戴姆勒集團董事會主席 Dieter Zetsche在博世物聯網大會演講中展示城市未來出行願景

未來,隨著法規推進和元器件成本的降低,無人駕駛系統和技術也將逐漸進入私家車市場。但現在我們還離這一天很遠。所以目前自動駕駛的商業模式還很受限,因為自動駕駛車輛的軟硬體配置以及大量冗餘機制,這輛車一定會相當昂貴,所以確切地說我還不能告訴你非常明確的時間點,目前博世已經有自動駕駛車在進行路測,但對未來的落地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新智駕:能否講講博世道路特徵產品在全球的落地進展?

Dirk Hoheisel:對於博世道路特徵(Bosch Road Signature),我們採取的是完全開放的戰略,因為我們相信,只有對技術的開放才能真正聚攏眾多地圖廠商一起合作。博世的道路特徵地圖能夠為車輛提供非常精準的交通環境數據,而我們研發的這個技術是對所有地圖廠商完全開放的,不論是來自中國、歐洲還是美國的廠商。目前,我們已經與很多企業在測試博世道路特徵產品。

BCW 2018 | 我們與博世董事會成員Dirk Hoheisel,聊了聊這家零部件巨頭眼中的自動駕駛和商業化

*博世道路特徵視圖

新智駕:那麼未來該產品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會是?

Dirk Hoheisel:實話講目前博世道路特徵還處於測試階段,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合作模型,目前的合作還主要是技術合作,形成技術落地是我們的首要目標,而如何轉化為商業模式還在協商中。

新智駕:如何評價博世道路特徵在自動駕駛整體方案中的角色?

Dirk Hoheisel:博世道路特徵在博世的整體自動駕駛方案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你看到的,我們的技術主要依賴於雷達感測器(Radar),為什麼選擇雷達?雷達感測器有許多優勢,尤其是它在並不同環境中的高可靠性,不論是霧天、沙塵或是雨天,抑或是晚上,後者也是攝像頭感測器受制約的環境。但我們同時會使用雷達影像道路特徵以及視頻影像道路特徵,將兩者做結合,能得到更可靠的計算結果。

新智駕:我們還聽說過很多關於Mobileye的路書產品,這兩者有什麼區別?是否存在競爭?

Dirk Hoheisel:這個產品來自Mobileye的私有技術,我們並不清楚具體的技術實現是怎樣的。我認為單就我們的道路特徵技術而言,我們能提供自動駕駛車所需的能力,所以或許Mobileye在做同樣的事,具體你可以去問Shashua教授(笑)。

關於激光雷達和技術路徑之爭

新智駕:博世正進行的激光雷達研發進展如何?

Dirk Hoheisel:目前我們還在評估自身規模投入激光雷達的研發的可行性,並布局我們自己的激光雷達系統研發,也通過收購獲取了一些技術專利。在我看來,激光雷達是下一個10年自動駕駛車所需的重要感測器,隨著雷達感測、攝像頭感測等技術的升級,激光雷達的市場需求主要將在10年後大規模爆發。目前我們的測試車也會使用激光雷達感測器,所以車輛是需要第三種獨立的測量原理支撐的感測技術,而激光雷達正是其中的一個選擇,但還沒人知道它最終是否會與雷達、攝像頭包括人工智慧技術等配合,成為一部分主流分支技術,因為整個車載架構的重建和成熟還需要至少10年時間。

新智駕:相比於毫米波雷達、攝像頭感測器,激光雷達產品在博世的自動駕駛產品矩陣中是什麼樣的定位?如何將其納入到自動駕駛的整體解決方案中?

Dirk Hoheisel:像我之前介紹的,目前博世在某些場景應用中會使用到一些激光雷達模組,在有限的範圍內來構建車輛周邊更精準的環境地圖。目前,激光雷達感測器的局限性之一是探測距離短,現階段我們的雷達感測器探測距離能達到250m,攝像頭在120m到150m,而激光雷達目前局限在30-40m左右,當然也有一些高性能的激光雷達,但實話講他們並沒有準備好大規模投入市場。所以,目前我們對激光雷達的應用主要在車輛的周邊環境檢測,以及在一些極端環境下的冗餘,例如你的車輛進入隧道,攝像頭因為昏暗環境無法作用,雷達會受到隧道牆壁干擾,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激光雷達能提供更可靠的信息。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還有很多場景你會需要這三種測量手段的結合。

新智駕:目前業界對激光雷達觀點各異,比如特斯拉依然不使用激光雷達感測器,但谷歌則著重使用激光雷達感測器,您對此有何看法?博世如何考慮?

Dirk Hoheisel:我無法對特斯拉或Waymo做出評價,但對於博世而言,如我剛才所說的應用,目前我們是需要激光雷達感測器的,但我不確定未來的方案是怎樣的,至少目前它還是必要的,但同時在某些應用場景中這種感測器的市場化還未成熟。

新智駕:博世如何看待Level 2、Level 3自動駕駛到Level 4、Level 5自動駕駛的演進策略?在您看來,這二者是否是兩條完全不同的技術路徑?

Dirk Hoheisel:是的,從學術角度來看是這樣。因為對於Level 2、Level 3我們主要在研發ADAS系統,配合不斷演進(意味著成本的降低)的攝像頭、計算機視覺以及雷達技術,也許在Level 3中還會需要簡化的激光雷達感測器,但我們還不確定,這還取決於Level 3系統所能支持的最大正向速度,因為Level 3仍需要駕駛員監控周圍環境並在必要時介入。

但Level 4、Level 5則不同,這時事實上已經沒有駕駛員的概念,乘客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其他事務上,如看手機、辦公等等,這意味著Level 4以上系統必須能夠處理一些臨界問題,這使得Level 4、Level 5引出了一種完全不同於Level 2、Level 3的自動駕駛方案,不只是前者電子元器件會遠遠複雜於後者,還需要更多的感測器冗餘,這也是為何我們認為Level 4、Level 5在量產開端時只能支持商用化應用,因為會無比昂貴,但Level 2、Level 3卻可以在私家車上量產。

新智駕:那麼目前車廠最大的需求在哪部分?

Dirk Hoheisel:我認為還是在遵循上述兩條技術路徑來產生需求,通過和我們的用戶交流,許多人都在尋求傳統的Level 2技術產品,Level 3也許更遠一些,不過Level 4、Level 5也是客戶感興趣的,業務集中在無人駕駛計程車、物流車等領域。尤其是無人駕駛物流在城市道路中的發展,和人類出行一樣,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華合作

新智駕:博世很重視與中國技術初創的合作,不久前博世加速器剛剛在華招募了第二期的初創企業,您了解這個事嗎?

Dirk Hoheisel:是的,我們之前還與中國的一家名叫地平線的創業公司合作,在人工智慧等領域,這種技術不但可以在中國使用,也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所以我們在中國與一些人工智慧、機器人學領域的初創公司合作,也將把技術推廣到全球化的應用中。我們與中國初創的合作非常好且很有趣,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們發掘了許多非常有潛力的企業。

新智駕:對於與中國技術企業的更多合作,博世未來是否還有更多計劃?

Dirk Hoheisel:當然,之前我們宣布了和百度Apollo的合作,近期我們可能很快會就這個合作項目做相關的發布。我們也在與其他客戶進行合作的推進。

圍繞互聯戰略

新智駕:幾年前,博世已經將「互聯化」作為公司的核心發展戰略。在汽車和出行行業,博世如何去踐行這一策略?

Dirk Hoheisel:如今,「互聯化」儼然是一個對汽車和交通行業非常關鍵的技術,但在我看來,它更是一個「賦能」的基礎技術,因為將這種從智能手機發展起來的技術重建到各類其他設備中,這其實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在於科技突破,技術本身是很簡單的。我認為難度在於互聯化趨勢下商業模式的重建,但目前市場有各類互聯設備,有卡車使用的、乘用車使用的,甚至是自行車使用的,這種技術本身不是顛覆性的。所以互聯技術是必須的,但更有趣的是商業模式重構。

新智駕:博世在人車互聯、車車互聯領域已經有了長足技術積累,能否舉一到兩個與車廠合作的具體案例,來講講博世如何實現這種技術的產品化和商業化。

Dirk Hoheisel:博世擁有用於車聯網領域的遠程通信技術產品,一個典型的合作是與戴姆勒卡車和Fleetboard公司對通用車聯網平台的研發。另外特別在V2V、V2X的基礎設施領域,我們已經在與合作夥伴在做共同研發,目前還不能透露客戶的需求,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們十分相信行動電話的相關通信技術,不在於行動電話本身,而是行動電話背靠的強大基礎設施網路支持下5G技術的到來,在5G支撐下,設備間將能完成相當低時延的互聯和信息傳輸,我們可以藉助龐大的行動電話網路實現,因為重建基礎設施耗資巨大,政府很難負擔這筆費用。

新智駕:這是新智駕第一次來參加博世物聯網大會(Bosch Connected World),有什麼要對新智駕的中國讀者們說嗎?

Dirk Hoheisel:我想說的是,博世物聯網大會在4年前,也就是2014年舉辦第一屆,那時規模很小,一共400個參會者,而現在我們有4000人。我認為這個會議,首先它展示了博世的技術,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與產業鏈的交流,不論是小型創業公司還是產業鏈中的其他同類企業。所以或許來自中國的企業和從業者也可以來到柏林加入我們的交流(也許這次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朋友),我想尤其是對於小型創業公司,這是個不錯的與產業鏈連接的機會,或許也可以成為博世的供應商。

雷鋒網推薦閱讀:BCW 2018 | 親歷博世一年一度的產業鏈盛會,除了成立全新智能網聯事業部,還應該了解哪些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發掘 ARM GPU 的全部深度學習性能,TVM 優化帶來高達2倍性能提升
義大利交易所被盜1700萬枚 NANO 加密貨幣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