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嵬驛之變中楊貴妃非死不可嗎?

馬嵬驛之變中楊貴妃非死不可嗎?

原標題:馬嵬驛之變中楊貴妃非死不可嗎?




NO.404 - 楊貴妃


作者:李彥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前段時間電影《妖貓傳》熱映,大唐天寶年間?李楊戀?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這段戀情經過後世文學加工,以及它的悲劇結尾,千百年來令人唏噓不已。


惋惜之餘,不禁疑惑。執掌權柄四十餘年的唐玄宗,為何在馬嵬驛之變中束手無策?貴妃楊玉環難道非死不可嗎?


馬嵬驛之變倉促間發生,又迅速平息,其間牽涉了極為複雜的政治關係,引發天寶末年中樞政局極大動蕩。釐清此次兵變的前因後果,才能對楊貴妃之死有更清晰的認識。



▲ 楊貴妃


貴妃干政



據史料記載,楊貴妃直接參与到唐廷政治爭鬥主要有三件。


其一是楊國忠用兵南詔遭致慘敗後,楊貴妃為之說清,將責任推向李林甫,喪師損威的楊國忠竟更受玄宗親近。

其二是選擇左相時,楊玉環利用身旁之便獲取消息提前告知楊國忠,得以助其掌握選相之權。


其三是安史之亂中洛陽失陷後,唐玄宗心灰意懶欲以太子監國,甚至有禪位之心,獲悉此事的楊貴妃?銜土請命?、以死相逼才迫使玄宗打消念頭。



▲ 安史叛軍


史載楊玉環直接干政之事較少,但這三件事卻足以表明楊玉環對政局的影響。


她可探知玄宗心意,為楊國忠提供內外消息,同時又能在情況危急之時勸阻玄宗而幫助楊國忠脫險,因此不可否認楊玉環對天寶政局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更何況楊國忠的上位本離不開楊氏姐妹在後宮的支持,楊國忠作為楊玉環的族兄,在其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二人的政治利益長期捆綁在一起。


楊國忠因楊玉環受寵而得勢,楊玉環卻因楊國忠失勢而自縊,當一方出現不可挽救的危難時,作為利益共同體的另一方必然會受到牽連。


由於文學作品和傳說的廣泛傳播,讓本是兵變中一段小插曲的帝妃離別佔據了人們印象主導,其實兵士怒殺宰相楊國忠父子、御史大夫魏方進之事才是這場兵變的主要內容,楊國忠的死也對唐廷中樞造成了巨大影響。


因此,分析楊國忠身前身後之事十分重要。

太子崛起



天寶十四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於范陽起兵反唐,叛軍突飛猛進,兵峰直指東都洛陽。唐廷震驚之餘迅速做出部署,唐玄宗徵調河西、隴右、朔方蕃漢將士,以榮王李琬、高仙芝為帥守備洛陽。



▲ 安祿山


熟料洛陽迅速淪陷,高仙芝見敵勢大退入潼關,唐玄宗怒斬高仙芝等人以震懾潰軍。偏偏榮王李琬又在這個節骨眼上病逝,玄宗下詔親征並想以太子李亨監國的念頭被楊氏兄妹制止。


唐廷內部持續不斷的爭鬥中,外部的軍事形勢也進一步惡化,叛軍逼近潼關,長安城岌岌可危。


玄宗只能以太子遙領先鋒兵馬元帥,令久有威名但在家養病的哥舒翰領河西、隴右節度使出鎮潼關。


即便太子未能執掌實權,但平叛形勢的惡化迫使玄宗默許了東宮政治上的崛起。早在開元年間,對權柄有著極強戒備之心的唐玄宗,就曾聽信謠言,對前太子以及其他兩位皇子先貶後殺,毫不手軟。


▲ 唐玄宗


當李亨接掌東宮後,李林甫、楊國忠等便多次對其構陷栽贓,李亨的儲君之路走的極為艱險。


楊國忠主政朝堂之時,對內打壓異己、構陷太子,對外用兵無度、多遭挫敗,但仍憑玄宗信任和楊氏姐妹得寵獨掌權柄,引起內外怨聲載道,連安祿山起兵也打著誅殺楊國忠的名號


太子借亂崛起後,唐廷內部分化,官宦將士篤定皇太子走向政治前台已成事實,紛紛站隊於太子一邊,駐守潼關的哥舒翰軍中便出現了這樣一股勢力。



▲ 唐代步兵


潼關之敗



時任元帥府馬軍都將的王思禮,多番慫恿哥舒翰回軍長安誅殺楊國忠,一來絕安祿山起兵之名,二來為太子立下投名狀,可獲擁戴之功。


但此時唐廷三鎮之軍雲集潼關,有效削弱了叛軍西進攻勢,也支持了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在河北戰場的平叛,只要能在潼關方向牽制住叛軍主力,攻守雙方的形勢必將發生逆轉。


▲ 郭子儀(非寫實畫作)


倘若此時不顧玄宗詔命,擅殺當朝宰相,一旦時局穩定,參與此事的人員必然在劫難逃,所以與楊國忠無直接矛盾的哥舒翰不願冒險。


熟料哥舒翰猶豫未決之際,聽聞消息的楊國忠卻暗做打算,命心腹杜乾運統軍萬餘駐紮於潼關後方,名為殿後實為防備潼關。


楊國忠這一過激舉動令哥舒翰極為不安,堅定了他投靠太子陣營的決心,哥舒翰計殺杜乾運後,迅速將這支部隊吞併,將相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


楊國忠惶恐不安,感覺到形勢對其極為不利,對其子說:?吾無死所矣!?但他畢竟是當朝宰相、浸潤官場十餘載,豈會坐以待斃,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權力進行反擊,而此時唯一能扭轉形勢的便是剿滅潼關方向的叛軍。



▲ 唐代軍人


只要平叛局勢穩定下來,唐廷恢復到穩定的政治秩序中,這些將官便不能以形勢相逼,而到時穩住唐玄宗,楊氏兄妹便能繼續執掌權柄,因而他積極要求大軍出關與叛軍決戰


年已古稀的唐玄宗感覺局勢再僵持下去,皇權終將旁落,他眼見三鎮兵馬強壯,又收到叛軍勢弱的假情報,極有希望解潼關之圍,因而也主張迅速決戰。

接到皇帝詔命的哥舒翰萬般無奈棄險出關,慘遭大敗,潼關失守。



▲ 唐朝宮殿


馬嵬之難



潼關失守意味著長安以東已無險可守,二十餘萬大軍盡數潰散,唐廷短時間內無力再集中大軍,主帥哥舒翰也縱身一跪,投降了叛軍。


接到大敗的戰報後,長安城內慌作一團。不久頹唐的唐玄宗虛言親征,帶著楊氏兄妹以及少數皇子親信,在幾千禁軍護衛下倉皇西逃,宮外的皇子皇孫以及臣僚則任其生滅。


逃難大軍匆忙入蜀,沿途並未做好部署安排,玄宗以及皇室大臣賴於周圍百姓獻食才得以充饑,而隨行的禁軍將士卻如同乞丐一般沿途討食。


禁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怒殺楊國忠父子、御史大夫魏方進,進而合圍玄宗住所,逼死楊玉環


▲ 馬嵬驛之變


發動這次兵變的禁軍將領陳玄禮,此前在長安城內便謀劃斬殺楊國忠,此次兵變之前也讓東宮心腹李輔國告知太子。不論李亨是否幕後主導兵變,但可以確認的是他知曉並默許此事。


李亨成為儲君後,遭到李林甫以及楊國忠等人的打壓構陷,政治空間與權力極為有限。而當潼關戰敗皇室出逃,天子威信受到較大損害,此時利用一場剷除奸佞的兵變變更皇權,不可謂不是一個絕佳時機。


馬嵬驛之變後不到一個月,李亨就於靈武即位,發動兵變的陳玄禮仍隨李隆基入蜀避難。這場王權鼎器更迭的較量中,太子李亨在絕不可能如史書中那般無為



▲ 李亨


馬嵬驛之變看似是唐王室西逃過程中的偶然事件,實際是唐廷中樞矛盾爆發的必然結果,矛盾的爆發不僅僅是禁軍對楊國忠的怨恨,更是儲君宰相之間的最終決戰


後人常憐惜楊玉環作為政治的犧牲品,陪伴君王十六載最終自縊,但不知卷身於政治狂流,誰能得以善終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美國大兵容易遭受戰爭精神創傷,是他們太脆弱嗎?
俄羅斯軍力全球第二,為何被這個弱小民族打殘?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