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要把唐宗宋祖換成唐宗明祖?只因為宋朝比明朝少了一樣東西

為什麼要把唐宗宋祖換成唐宗明祖?只因為宋朝比明朝少了一樣東西

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有性格的,比如說秦朝一視同仁的法制、漢朝雖遠必誅的強霸、唐朝海納百川的襟懷,都為世人津津樂道,我們曾經在歷史上(或者現在)被外國稱為秦人、漢人、唐人,但卻沒有人叫我們宋人,儘管宋朝是一個全民經商、最會做買賣而且海外貿易發達的時代。

一般來說,提起歷史上的有為之君,人們就會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唐宗宋祖應該換做唐宗明祖,意思是宋太祖趙匡胤應該無法跟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樣一代雄主相提並論,因為秦始皇是毫無爭議的千古一帝,除了「焚書坑術士」有點手軟殺得太少之外,似乎也沒什麼缺點,至於「暴秦」那是秦二世胡亥和趙高造的孽;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就不用說了,他全力支持的衛青霍去病也給他賺足了臉面;至於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他領導下的大唐帝國,是中國封建史上最開放、最強盛、國際地位最高的帝國,沒有之一。

而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前任領導的孤兒寡母得了江山,似乎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明太祖朱元璋要差上一大截。我們看歷史,確實一分為二地看,趙匡胤有功有過,朱元璋同樣有功有過。但是筆者雖然不贊成一筆抹殺趙匡胤的功績,也不贊成過度美化朱元璋和明朝,但是卻贊成把唐宗宋祖換成唐宗明祖,因為趙匡胤跟朱元璋比起來,少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雖然只用兩個字就能概括,但卻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走向與興衰。

我們先來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陳橋兵變」不大光彩,但是他又先後滅了後蜀、南漢、南唐,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也給了人民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在他制定的國策之下,宋朝經濟飛速發展,成了當時最富庶的王國——請注意,筆者說宋是王國而不是帝國,因為宋朝實際並沒有完成大一統,與宋朝相繼並存的還有西夏、遼、金,而且宋朝都曾經向他們納貢,雖然美其名曰「歲賜」、「歲幣」,但骨子裡還是打不過才花錢買平安,實際是「納貢稱臣交保護費」,所以宋只能是王朝而不算帝國。

很多人為宋朝辯解:「沒有燕雲十六州,宋朝沒法養馬,所以打不過游牧民族!」這話就混蛋透頂了:試想秦皇漢武起家的時候,一個在函谷關以東做諸侯王,曾經被六國堵著大門圍攻;一個在沛縣當泗水亭長,別說燕雲十六州,連一塊立錐之地都沒有。但是他們一個滅了六國,一個推翻了龐然大物秦帝國。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最後能用騎兵對騎兵滅掉了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國,想當初朱元璋別說戰馬,連像樣的刀槍都沒有,只有一個要飯的破碗,但是後來還不是「取資於敵」,讓徐達常遇春帶領的漢族騎兵把蒙元打成了北元。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更是一口氣殺到了斡難河,連朱棣在追亡逐北之餘也不禁感嘆:我們打到成吉思汗興起的老家了!

《孟子 梁惠王上》記載了這麼一段話:「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意思是說:「用胳膊挾著泰山跳越北海,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是真的不能。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如果認為可能打不過就不敢打,那麼歷史上就沒有戰爭了,只要發生國際糾紛,就把雙方軍隊拉到一起比一比誰更強大,然後弱小的一方繳械投降就行了。但是歷史上,或者說在趙匡胤之前,秦始皇漢高祖唐高祖,哪一個不是以弱勝強終成大事?

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出宋太祖趙匡胤與明太祖朱元璋之間的差距了:趙匡胤跟朱元璋相比,缺少的一樣東西,就是「血性」,一個沒有血性的王朝,只能苟且偷安。而按照叢林法則,苟且偷安者無論多麼富有,其命運一定是被勒索、被吊打,直至被勒索得民不聊生,直到被吊打得奄奄一息。

所以我們說,宋王朝跟西夏、遼、金的戰爭,不是能不能打、能不能打過的問題,而是敢不敢打的問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趙匡胤開創的宋王朝之所以後來成了待宰羔羊,根本原因就是趙匡胤及其繼承者,都缺乏歷代開國之君,也包括明太祖朱元璋骨子裡所共有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千秋萬代都不應該失去,因為這種重要的東西,叫做血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何以成為文官士大夫們的天堂?刑不上大夫是原因之一
因三支箭駑而改變的一場戰爭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