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父母友善,是我們極致的修養

對父母友善,是我們極致的修養

靜動之間一個尋常女生文字中的世界

札跡:日常筆跡

向善、向美、向真;

敬畏生命,熱愛生活。

——from字言字語

如果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你和我一樣,選擇的是全程陪在家人身邊過年,相信多少我們會有相似的體會,那應該是一種伴隨大多數人的一種狀態:

(網路配圖)

爸媽:起來吃飯啦!

我們:知道了。

半個小時後。

爸媽:起來吃飯啦!

我們:知道了,知道了,這就起床。

後來,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

我們成功地把早餐變成了早午餐。

然後晚飯循環早上的情形,原因可能不是因為賴床,而是和別的小夥伴在外面玩耍。

有意思的是,這種現象吻合的人群不一定是平日里就不思進取的懶散人,相反,有可能是那些在自己崗位上力求精進,生活上也有小趣味的人。

儘管如此,回家的新鮮感也往往不會超過兩天,那些在外面的新時代青年,一回家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另一種狀態,從外形到氣質,都大大走了樣。

(網路圖片)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吃飯只是其中一個很普通的例子,還有另外幾件小事,也引起了我的小思考:

大年初一的晚上,鄰居90後小伙兒幾個人在一起打牌娛樂,在晚飯沒吃的情況下,10點多鐘小伙兒的爸爸去看他,半開玩笑半關心道:這你們幾個是不是不準備回家了啊,十點多了......後來,事情來了個神轉折,加上了解到的個中情況,情景還原過來是:小伙兒那會兒玩牌數錢了,心情本來就不是很爽,結果被自己老爸這麼一喊,深夜叫車回北京了,扛起背包就走,根本沒留空檔相互解釋。小伙兒的說辭是:一年也不回家幾次,玩個牌老爸也不給自己面子。小伙兒平日里是標準的機靈鬼,只是這次的腦迴路聽起來讓人啼笑皆非。大過年,大初一。

臨回家的前一天早晨。聽到一個年輕人接電話,因為電話開頭沒有稱呼,所以只能初步粗略判斷是來自父母的。那頭說了什麼不太清楚,這頭接的話是:這麼早打電話是有啥事兒?肯定沒有啊,今天還得上班。回家了跟你說。掛了。(前後聯想,應該是父母一大早問孩子,回來了沒?然後孩子不耐煩,非但沒有回應關切,反而顯得不滿和斥責,親,你比周總理還忙么?接個電話自己的節奏就被打亂了難道?)孩子和父母,就算是有代溝,可是真的已經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了么?

春節期間有天早晨八點鐘,在街上看見叔叔,問候了才知道「就他一個人吃過了,其他人都還沒起床」。這裡的其他人,指的的是叔叔的兩個女兒。兒子過年沒回家,如果回了,八八九九也是一樣。

為人父母,進入中老年,孩子一個個選擇了所謂的大城市,父母一邊惦念一邊盼著一年到頭也沒幾個孩子能回到家呆上幾天的小長假。盼著盼著孩子回來了,最親近的不是一年也見不著幾次的爹媽,而是房間里的床,第一次進屋問睡得冷不冷內心覺著還好,下一次再不敲門進去不管有事兒沒事兒,自己眉頭都會先鎖一下,言語中再克制,也收不回心底湧上來的不耐煩。完全沒道理,但似乎又比誰都有理。

也不難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道父母計算的數學題:孩子今年不滿30歲,每年回家一次,一次呆7天,每天有效陪自己的時間不到3個小時,如果自己還有30年的時間,那從現在開始,能跟孩子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加起來不到30天,也就是不到1個月的時間......為什麼會瞬間刷爆各個社交網路了。年齡漸長,卻少有人去真正體味父母心中的各種酸楚與期待。有一首歌,歌詞中有這麼兩句「總覺得時間還很長,團圓還能再等一等,總以為相見永遠會在一轉身」。最後一句是「我怕時間太快,來不及感恩」。

無獨有偶的,是另外一種現象:我們把友善平和等等諸多美好的品質留給了沒那麼親近甚至是陌生的人,卻唯獨將自己的不耐心不寬容不尊重丟給了恰恰天天日日將我們放在內心最深處的親人。特別諷刺,也特別真實。

人生至親至孝,當真不是我們賺了多少錢取得了多少成績,給予的所謂富貴。倘若有心,不及那些和顏悅色,潤物細無聲地流動,就像年幼時候爸媽呵護我們的身心一樣,縱使有一萬種理由選擇將淘氣搗蛋的我們放下置之不理,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愛。

我們沒有那麼忙碌,忙碌到需要犧牲僅有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來放空自己。

我們沒有那麼不堪,不堪到對外界始終正面陽光獨獨將宣洩留給無辜的親人。

畢竟,對父母友善,是我們的終極修養。

年少時,在筆記本上寫下過「愛他們,就讓他們幸福」的感言,現在看來,不無道理,只是讓他們幸福,不一定是場宏大的戰役,可以是我們過得滋潤無憂,將父母的生活一起改善;也可以是我們健康樂觀地活著,和睦善良,一家人踐行珍貴的平凡。

以上。

思考:

做不到對父母有耐心的年輕人,真的配得上「優秀」二字么?

健康、進步,與你同在;

keep moving ,togther with you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字言字語 的精彩文章:

TAG:字言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