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遇5年——南京記憶

相遇5年——南京記憶

▲▲▲

文丨拖拉機

獨孤天下

 獨孤天下

李玉剛 

00:00/04:11

虎踞龍盤,厚重包容。

這是南京給我的第一印象。

五年前,與大多數吃貨一樣,為了一頓美食可以不遠千里跑到一座城市。

於是在2013年春季的一天,兩個各懷鬼胎的年輕人在沒有踩點的情況下一拍即合,當天下午就買了從煙台開往南京的K1184次列車的站票。

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此行看起來比平時要高大帥氣。

高大,是因為他們在車廂腳沒著地;帥氣,是因為他們在有限的空間里只能讓其他乘客欣賞他們的背影。

火車到達南京站已是凌晨5點鐘,或許是因為陰天的緣故,南京城的色調有些暗淡。

一個真理浮現在腦海。

沒有醫保和壽險的,天黑後在南京不要見義勇為。

時間穿回到1917年的冬天,也是在南京這塊土地上,一位父親來到浦口車站為兒子送行。

「他穿過鐵道,要爬上月台。肥胖的身子向左傾斜,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

這是小學課本上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從此定格在了南京浦口車站。

90年後,雖然當年的浦口火車站已經停運,但這樣的送別故事仍在繼續。

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橘子,它所承載的親情也可以穿越百年,成為永恆。

當著陸南京的那一剎那,我興奮地說了一句,「就是他了。」

在南京,我乾的最多的事兒是......,看民國建築。

當然不是研究它的風水,不過在看風水這一點上, 孫中山先生倒是個行家,他曾經這樣評價南京:

是不是覺得很有風水大師的范兒,不知道孫先生這個稱呼是否跟這也有關係。

民國時期的建築可謂參酌古今,兼容中外,融匯南北。

既有北方建築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建築的靈巧細膩;

既有西方建築的雍容典雅,又有現代建築的簡潔明快。

典型的代表有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和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

南大的「北大樓」

東南大學「大禮堂」

四牌樓校區的老圖書館

我喜歡這些建築,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當時是西學東漸的縮影,也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高顏值的外觀。

建築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時代精神。

建築是它所在時代的結晶,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構造,是有感於時代和潮流的動向而衍生出來的。

仔細觀察這些建築,你會陶醉於當時人們的建築哲學,也能夠深刻感受到那個戰亂時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變革自強的意識。

在那個封建王朝被推翻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完全舶來西方的那一套,而是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從當時的建築風格上可見一斑。

一種變革,如果以犧牲傳統的民族特質為代價,那麼即使實現了所謂的現代化,也不過是外來文化的殖民地而已。

民國建築,既學習了西方建築的折衷主義,又保留了傳統民族建築的木架結構體系,締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

這或許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另一種詮釋。

我想對於人也是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保留自己的特質,無需刻意迎合,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在成長中逐漸完善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中國歷史的版圖上,南京帶有著代表文明薪火傳承的頑強。它的堅韌,每每掩藏在人們對它「金粉胭脂之地」的誤讀中,其實南京也曾多少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只不過只要可能,南京總是更喜歡像江南的春天柳絲如媚,即使酒佣菜保,也帶著六朝煙雨的洒脫。

1898年,南京下關碼頭,一個叫做周樟壽的紹興青年劃著小船兒來到南京,他要去的地方是洋務大臣張之洞建立的南京水師學堂。這個周樟壽死活不考科舉,哭著鬧著要進新式學堂,這在當時的社會絕對是不務正業。

(當然這跟現在輟學去藍翔學挖掘機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兒)

於是他的叔叔把他的名字從族譜上開除了,作為補償,又贈送了一個名字,周樹人。他很是鬱悶,後來就學會了抽煙(會有關係?)。

可能是因為名字太過老土,沒過幾年周樹人自己又改了個大氣又抽象的名字,魯迅。

有幸去過紹興魯迅的故居,絕對的名門望族,整整一條街都是他們家的。我想他當年即使不出來,也會活得很瀟洒。沒辦法,投胎是門技術活。

倔強的魯迅在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後,憑藉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同年,他離開南京,東渡日本。

這就是魯迅在南京故事。

2002年的9月是個特殊的日子,南京城內,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九所高校,迎來了百年華誕,當然也包括遠在無錫的江南大學。

(當時我還在讀小學,沒趕上)

而這九所高校,其歷史均可溯源到上世紀初在南京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是在魯迅離開南京後的第二年建立的,原址建在今天東南大學四牌樓校本部所在地。

當時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天朝大門的同時,也轟醒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變革自強的意識,其中廢科舉興學校是維新變法的重要舉措。

在舉國上下求強思變的潮流中,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張之洞,以兩江三省的財力,在南京創辦了這所新式師範學校。

當時的《東方》雜誌對三江學堂曾有一段描述,「校舍巨系是洋式,壯闊寬廣,建築耗費不亞於日本東京大學。」

三江師範學堂,成為中國第一所高等師範學校,也是南京歷史上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所高等學府。

1906年三江師範改名為兩江師範。

司徒雷登當年有一段回憶說,當時北大跟南高是中國的兩所知名大學,北大以文科著稱,國立東南大學以理科名世(兩江師範在民國時期先後改名為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國後院系調整將中央大學拆分成無數科系,分別併入了全國各高校,而這些科系最後都成為這些高校的支柱學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風讓這所學校沒有受到任何政治的羈絆,至始至終嚴謹治學。

即使在抗戰時期,他的辦學水平也絲毫沒有下降,反而培養出了更多優秀的學生。即使飛機狂轟濫炸,學生在地洞里也能麻溜兒做好實驗(所以工科的研究僧們還是老老實實做實驗吧,這不,有先例了)。

這,就是當年的中央大學,每個人都兢兢業業做學問,每個人都懷揣一顆報國心。

人們習慣稱南京為石頭城,這座城的掌紋,應了長江之水,有著雨花般絢爛的紋路。這座城的骨骼,應了巍峨鐘山,有著詩一般的厚重。

從公元前472年雨花台下范蠡築越城開始,南京至今已經有2480多年建城的歷史。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等均建都於此。

十朝古都,興亡之際。南京直接見證了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歷史。南京是石頭城,昂首朝天,氣宇軒昂,石頭的風骨,並不妨礙這座城市個性張揚的魏晉風度。

南京締造過中華民族最為鼎盛的黃金時代,卻也蒙受了華夏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恥辱,承受了最為撕心裂肺的疼痛。2500年,沒有哪座城市有過南京這樣的悲喜交欣,憂傷與驕傲交結纏繞,滄桑巨變後一次次總能再度崛起。

往事越千年,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南京城。

後記:

據說在南京有一所民國建築跟我家也有關係,大家不妨去看看,相信只要在那兒不提我的名字,人身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陳代謝 的精彩文章:

TAG:心陳代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