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河套人是中國白種人的祖先?其後裔與對外交往時,自稱是炎黃子孫

河套人是中國白種人的祖先?其後裔與對外交往時,自稱是炎黃子孫

最近有消息說,韓國一位叫金在吉的學者研究認為,印歐語及其白種人的起源地都是中國的新疆地區,大約在7000到5000年前才出現,與此同時,最早的印歐白種人是從中國新疆分化出去。對此,我們要說的是:人種的起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白人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雖然,我們還不能確定其起源於哪裡,但卻無法否定其西遷之事實。這不是傳說,是歷史。由此,我們是否可以作出這樣的另類假設——河套人會不會是中國白人的祖先?


韓國學者:中國新疆才是西方白種人及其語言的起源地

一些現代學者最新的研究顯示,吐火羅語有7000到5000年的歷史,而其他印歐語系全部沒有這個時間早。如果把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看作兄弟關係,那麼吐火羅語就是它們的堂叔,而古印歐語這個家族分為黑海與中國新疆這兩支,其中中國新疆這一支是最早的。據此,金在吉分析,這個家族最初的聚居地在哪一邊呢?如果是在中國新疆這邊,那麼顯然高度有利於他關於印歐人起源的假定;如果相反,那麼就不利於他的假定。

金在吉炮轟當前許多中國學者媚俗跟風西方人,西方學者認為吐火羅人是從西邊進入中國的,許多中國學者更是鄭重其事地把中國文明西來的重任安在吐火羅人身上。因為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的時間是公元前1500年(屬於第一拔),而吐火羅人外遷是公元前2000年(屬於第二拔),金在吉由此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第一拔外遷的吐火羅人,在平坦的歐亞大草原上,不向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分散,大家抱團向東挑最難走的一條路,進入中國新疆。而第二拔外遷的印歐人呢,他們向南進入伊朗、印度;向西南進入希臘、義大利;向西到達不列顛;向北到達俄羅斯,惟獨就沒有向東的。

兩者對比,第一次外遷的路線選擇不是讓人很難理解。金在吉發現它們是完全矛盾的,而當他把兩次外遷時間次序反過來,把古印歐語的家鄉和起源地放在中國的新疆,事情變得順暢多了:第一拔外遷的印歐人最早於5000年前從新疆到達中亞,在歐亞草原上待了1500千年;3500年前向南、西、北分散。

最終,金在吉認為,中國新疆是西方白種人及其語言的起源地。他說,歐洲人應該摒棄成見和自大,拋棄所謂印歐人及其語言起源於歐洲土耳其的神話,來中國新疆認祖歸宗,承認這一歷史事實。


關於人種的起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比較被人們熟知的是,人類大約200萬年前遠古人類走出非洲的觀點,這在科學界沒有太多爭議。但現在一些學者認為10萬-15萬年前的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爭議還很大,遠沒有形成定論。很不幸的是,因為年代的久遠,類似於此的說法,現在越來越沒人信了。

1999年,大約20位中國遺傳學家通過研究中國28個人類群體的dna的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認為中國人起源於非洲。認為大約6萬年前,一部分非洲人從亞洲東南部往北遷移到中國,成為中國人的祖先。但這種說法卻讓人越來越迷惑不解。比如,在中國雲南富源縣三疊紀岩石上面發現了四個人的腳印,據考證這些岩石已有步2.35億年的歷史。如果按照「非洲夏娃說」,13萬年前非洲人才來到中國,2.35億年前怎麼會有人的腳印呢?類似於此的情況世界上還有不少。歷史在這裡遙遠得讓人不可辨認,於是,就有一些人提出,中國人即起源於中國,其祖先就是北京猿人、藍田猿人等。

我們期待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考古發現的深入,人類早晚有一天能夠得到自身起源的正確答案。

就目前已知的史料,在匈奴人之前,統治管理中國北方草原的是月氏人,其種族被說得如此五花八門,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一部分白人。《史記·大宛列傳》中說:「行國也,隨畜遷徙,與匈奴同俗。」《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月氏「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所以他們很可能是漢藏語系,風俗與古羌族,匈奴類似。林乾的《匈奴史》中考證,月氏人與烏孫也有相似之處。王國維根據《穆天子傳》記載,認為月氏人是秦漢時從雁門(今山西境內)西遷到河西來的。

月氏人因為被匈奴人擊敗,「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翦伯贊則認為他們是夏族的一個原始民族,是古羌族的一支,最早住在鄂爾多斯一帶。在史前時期,一支東徙中原,一部殘留原處,一支西徙甘肅,還有一部分西徙到塔里木盆地。其春秋時叫「禺知」,秦漢時叫月氏。是在公元前二世紀被匈奴擊敗,被迫西遷的。

這些記述都在告訴人們,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白人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雖然,我們還不能確定其起源於哪裡,但卻無法否定其西遷之事實。而這不是傳說,是歷史。


關於中國人的膚色,一直都是個被叫得很響的概念。這中間大約有兩類說法,即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但這種說法很不負責任,一方面是史籍里記載古代中國一直是有白人存在的;另一方面是事實——現代中國也有相當一部分白人。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大多數中國人是黃人,而否定歷史,否定白人在中國的真實存在。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的膚色大約是在2000年前慢慢變黃的,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但也很難立住腳,即是為什麼變黃的是一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呢?所以,對此,我們的觀點是:只要生活在現代中國,有著中國國籍,不管何種膚色,都是中國人。這是對現實和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每一個人中國人的尊重。

「河套人」遺址是中國乃至世界是考古學、體質人類學等領域均具有較大影響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對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晚期智人的體質特徵及舊石器晚期文化類型特徵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是中國境內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其位於鄂爾多斯高原最南端的薩拉烏素河流域(今烏審旗河南鄉境內)。從二十世紀20年代初以來,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寧夏靈武水洞溝、陝西靖邊小橋畔一帶,發現了古人類的額骨、頂骨、枕骨、單個門齒、下頜骨、椎骨等化石。

「河套人」距今7萬年至15萬年,有力地支持人類多地起源說。專家們認為,「河套人」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早於6萬年前的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徵的古人類化石,把我國的晚期智人這一鏈條串了起來,對「非洲起源說」是個有力回擊。如果按照多地起源說、中國人起源於中國的說法,我們可不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河套人會不會是後來歷史確有記載的中國白人的祖先?

這雖然只是一種假設,但歷史確在這裡變得有意思了起來:中國古代的白人們似乎一直是通過這個地方逐步漢化,並在逐鹿中原時已形成了華胡一體觀念。他們時常打著炎黃子孫的旗號,宣揚胡漢一家的理論,並與日本、波斯(今伊朗)、大食(羅馬帝國)交往時,總是以中國人自居,乃至到了今天,俄羅斯人以及中亞一些國家仍把中國稱作「契丹」。考古斷定的遙遠年代在這裡分明和歷史有了某種關聯,期待著人們進一步有效與科學的對接。


吐火羅人,我們今天一些給對此給出的答案是:上古稱為月氏,是原始印歐人的一支,發源於烏拉爾山和南西伯利亞,南下進入塔里木盆地,最東到達河西走廊。漢代時期,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而西遷,征服了巴克特里亞以及恆河流域,建立了貴霜王朝。但是,這種「答案」就像韓國學者金在吉所說的那樣多少有些矛盾,「當把他們兩次外遷時間次序反過來,把古印歐語的家鄉和起源地放在中國的新疆,事情變得順暢多了」,至少其第一拔「外遷」時間不會比第二拔晚。

因為這個,吐火羅語是不是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就很值得人們懷疑了。

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了吐火羅語的殘卷。後經考釋,此語言有東西兩種方言,習稱吐火羅A(焉耆語)、吐火羅B(龜茲語)。一些懂得古象雄語的人對吐火羅語進行過認真細緻的對比,其中包括佛學院教授西饒嘉措等,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象雄語和吐火羅語的很多字母,無論從字形還是讀音方面都是一致的,極有可能吐火羅語就是古象雄語。但讓人遺憾的是,這種說法後看被稱為「謠傳」。

美國學者韓森在《絲綢之路新史》中說:「吐火羅語是個誤稱。沒有現存證據顯示阿富汗吐火羅斯坦地區人操庫車文書中的那種『吐火羅語』。儘管西格和西格靈把Twghry語和阿富汗的吐火羅人聯繫在一起是錯誤的,但『吐火羅語』這個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龜茲:諸路語言之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絲綢之路新史》91P,張湛譯)事實上,在近年的研究里,吐火羅語在天山南北的分布情況被劃分成了這樣5種方言:

1.西部方言,或稱B方言,流行於庫車——古代龜茲王國。

2.中部方言,流行於焉耆——古代焉耆王國。

3.東部方言,或稱A方言,流行於吐魯番——古代車師王國。

4.月氏方言,流行於哈密北部巴里坤草原——古代月氏部落。

5.樓蘭方言,流行於塔里木盆地東部——古代樓蘭王國。

在這裡,人們不難看出吐火羅語這種語言讓「方言」解構得有些混亂,而若依韓森的說法這可能就是一個錯誤的混亂。這種錯誤的混亂和被分出的「A」與「B」,可能導致一種說法更加清晰地成立,即所謂的『吐火羅語』根本就不是一種語言。

在絲綢之路各民族的遷徙里,語言時常會因為遷徙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們不能因為一種還沒有說清的語言,就來確定一個民族或者多個民族遷徙的路線。關於民族遷徙這一點,我們知道的實在是太少了。所以,白人起源於中國新疆也只能算作是一個備選答案。(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 的精彩文章:

楊玉環為什麼沒成皇后?與唐朝皇帝身份有關,和愛情沒半毛錢關係
回鶻女人長的怎麼樣?1000多年前,仙女也要為她們讓道

TAG: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