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瓷器底足鑒定,每一條都超級實用的!

瓷器底足鑒定,每一條都超級實用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瓷器的底足,平日里我們在鑒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鑒定,但是底足的鑒定是鑒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鑒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瓷器底足鑒定:


1.火石紅

火石紅中的銹黑點,看上去有滋潤感,自然感,不幹燥,在40倍放大器或陽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火石紅俗稱窯紅,明代前期,因為胎土中的鐵含量比較高,加溫時露出胎土的部分會氧化成磚紅色或者羊肝色,明代民窯的削足出火石紅特別明顯。仿品的火石紅完全不同,大部分是用漿釉塗抹的,看上去非常輕浮,還有些偏黃。後期火石紅比較淡,不過宣德時仍能見到火石紅斑,直到清代早期尚能見到火石紅。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距離)。這個不同之處一看很明顯。

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


3.露胎胎骨

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乾燥;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故宮博物院藏


4.粘砂現象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乾燥),因其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於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5.底足做法

縱觀各個時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鑒察其露胎痕迹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迹),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迹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6.足底觀察

底足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幹凈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複燒的痕迹。


7.內折角

關於內折角。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裡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8.胎骨質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樂後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幹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9.胎骨外觀

胎土與古代瓷胎有別。從胎的質感觀察,有機械淘泥、練泥和快速陳腐的表現。胎骨(底足)與器物內外露胎處的色澤、老氣、用料等要一致,感覺要自然。

五彩靈芝桃樹紋盤,明嘉靖,故宮博物院藏


12.刻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五彩雲龍盤,明崇禎,故宮博物院藏


13.削足方式

景德鎮的瓷器多是在掛釉以後方將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後再掛釉。所以細看江西瓷的外足釉與坯的分界,釉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而止的,這一點與日本製品迥然有別。古瓷中明代製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總是帶有一種柔軟、滑潤之感。試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製品很相似的,但從未見有模仿這種削足之癖。有時雖然很難用肉眼判斷,然而如果用放大鏡一看便可大體瞭然。當我們鑒別明瓷與清瓷的時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們的器形、釉色以及圖樣等各方面綜合來看,不過有時也會陷於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時如能注意一下這種削足之癖,便會成為鑒定上的一個有力線索。

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明洪武,景德鎮制


14.護胎釉

護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護素胎,便於均勻上釉。乾隆和現代偽作天球瓶的圈足處護胎釉差別很大,乾隆的護胎釉經過高溫氧化,閃閃發亮,而贗品根本不見有芝麻色護胎釉。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15.胎土痕迹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制二種: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鐵刀修胎),機制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濕」的狀況。

鬥彩鴛鴦卧蓮碗,清乾隆


16.露胎處,胎釉的連續性

舊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乾燥狀胎釉形成一體的感覺。新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濕」狀,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視覺,即使經特別做舊處理過的器物,也無法呈現胎釉連成一體的視覺。

鮮紅釉盤,明正德,故宮博物院藏

舊器的胎腳因年代的風化,不同程度上會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體呈現出一片自然、乾燥、統一的色澤。新器的胎濕現剛出爐狀,或因化學物的造假,變得太黑,太舊的狀況,整體無法統一,呈現胎釉分開的「濕」感覺。

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底足露胎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17.石英砂和氧化鋁粉做墊料

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制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硅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18.瓷片研究

研究瓷片的好處(優勢)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觀察古瓷的胎。由於是殘片,其斷面便將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無餘,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氣孔狀態、顆粒狀態、胎質純度、雜質狀況、吸水性能、硬度……等等,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都有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這是瓷器鑒定的一個重要視角。

而這些信息卻是整器難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為釉層包裹,只在器底接觸面(外底、足端處)及漏釉縮釉處顯露「冰山一角」,且這些有限的「露胎處」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實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妝土)、氧化層(火石紅)、酸鹼腐蝕層、霉斑污染層、污物堆積層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19.足邊修釉

清三代官窯瓷尤其康雍兩代的官窯器特別講究修足圈邊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後在足圈頂部內外各修一刀使足背兩邊的釉修整齊。且僅僅留下不到一個毫米的胎露出來。整齊劃一十分精細,一般民窯品是做不到的。

粉彩花蝶紋盤,清康熙

對足背兩邊的釉要用小刀輕輕地修一圈,讓胎與釉處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無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個毫米。這一道精細的工藝,且整整齊齊又十分美觀,是鑒別清三代官瓷的一個標準。


20.釉面賊光

新器(贗品):釉薄光滑,呈賊光,無包漿狀,即使用「氫氟酸」處理過的器物,其光澤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狀。

釉薄光滑,呈賊光


21.仿品釉面特徵

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偽品


22.康熙款胎底特徵

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點點黑疵。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綠地紅彩雲龍紋盤,清康熙


23.仿品特徵總述

底足修胎不規整,稜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覺。足底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結合也疏鬆,釉面稀薄,混濁。

贗品


24.真品青花特徵

真品的底足內的青花款,放大鏡下肯定能看到氣泡。仿品沒有。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明成化

25.胎土原料對比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干、酥、有老化痕迹。新瓷胎制泥工藝與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機粉碎而成,故現代瓷胎可表現為手撫有刺手感,有的雖然不刺手,但觀感發濕、硬。

鬥彩三秋杯,明成化

鬥彩三秋杯底部,明成化

26.棕眼:

又稱針鼻孔,康熙時的瓷器底部釉層上有大小不一的棕眼,分布不均勻,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明顯看到胎體,光緒民國以及現在的康熙仿製品,棕眼往往較大,並且很淺,看不到胎體。

上述各項古瓷底足的特點,都是判別古瓷和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當然隨著新仿者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製刀痕,火石紅等,但如仔細辨別還是能有所區分。如新仿火石紅有的鐵紅染料塗上去的的,認真鑒別便可知真偽。古瓷鑒別包羅萬象,學問深奧,但若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恆抓住突破口,還是能夠做到逐步掌握並樂在其中的。

也就是說: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紗底,線割底,現代仿品,是沒有這種特徵的。

唐代陶瓷底足,如圖:

宋代瓷器的底足,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底使釉了,其他窯如:龍泉窯、越窯、等等瓷器的底,基本上都是使釉,而北方窯、地方窯的瓷器,基本上底不使釉,如越窯瓷器的底:

元代瓷器的底足,上面介紹的窯口外,我們主要來研究元代景德鎮瓷器的底足,從我們發現的元代景德鎮瓷器,基本上都是出口瓷器,在國內,大多使用的是地方窯瓷器,總之,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藝基本上是一致的,採用的是挖底,修足,不上釉。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藝,是必須具備圖片中的特徵的。

從明代宣德開始,到民國時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就是說:將胎泥製成帶,接到瓷器底上,如圖片:

明代洪武時期的瓷器底足與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樂時期,瓷器的底足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雞心底,也有一些玉碧底,由於這階段就幾十年,存世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如圖片:

現代仿古瓷器:一,底足工藝是達不到古代瓷器底足工藝的要求,其二,胎土是無法仿古的。鑒定瓷器的真假、新老,我的體會:從瓷器底足完全可以鑒定出真假、新老的。下面,我們看看現代仿古瓷器底足的幾種表現:

一:注模灌漿,凡是這種底足,肯定是現代仿品。如圖:

二:做舊。如圖;

三:臆造

首先我們選擇交易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具有權威性的機構,一般的古玩店和展覽公司根本就沒有資質,由於「拍賣」和「展覽」在整個收藏古玩市場形成魚龍混雜的現狀,導致現社會眾多藏友手上藏品有價無市,並且被一些空殼公司誤人子弟真真假假分不清!

所以平台很重要,就是要尋找到一個識貨,剛好能出手的平台,這決定著你是否快速出手的關鍵,大家在選擇兌現平台的時候這點是至關重要。

感謝您的閱讀,不對之處敬請留言指正,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器鑒賞交流 的精彩文章:

TAG:瓷器鑒賞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