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

1

請問,我們今天講的「德治」與傳統社會的「德治」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

秦老師:精神應該一致,德治就是要求當政者有較高的道德修為,率先垂範。而法治則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我想到「以德治國」的說法,這個與「為政以德」還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有為法,後者是無為法。

2

請問,「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啥沒有八十啊?

秦老師:黃帝內經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古人「度百歲乃去」,所以有種種五十之後的修行進階。孔子乃聖人,故七十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他人八十、九十才行。今人「半百而衰」,缺乏正能量,「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就變成奢侈品了。

錢穆先生講:「學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學與立與不惑之三階程。至於知天命以上,則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懸以存諸心中則可」。

有「知命」之心不錯,孔子也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只是錢先生知道世人好高騖遠,提醒我們要踏實用功於「樹志」、「立身」和「釋惑」,「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這就是孔子講的「下學而上達」。

3

孝順是美德,但是老年人愛抽煙愛喝酒的話,要不要管著,對於很執拗的老人怎麼辦呢,管多了就是不順了,不管危害生命,秦老師,您覺得怎麼辦才好呢?謝謝。

秦老師: 《孝經》第十五章,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意思是,曾子說:「諸如愛親、敬親、安親、揚名於後世等等,我已經聽過老師的教誨,現在我想請教的是,做兒子的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這可以不可以稱為孝呢?」孔子說:「這算什麼話呢!這算什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敢於直言諫勸的大臣七人,天子雖然無道,還是不至於失去天下;諸侯身邊有敢於直言諫勸的大臣五人,諸侯雖然無道,還是不至於亡國;大夫身邊有有敢於直言諫勸的家臣三人,大夫雖然無道,還是不至於丟掉封邑;士身邊有敢於直言諫勸的朋友,那麼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聲;父親身邊有敢於直言諫勸的兒子,那麼他就不會陷入錯誤之中,干出不義的事情。所以,如果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做兒子的不能夠不去勸諫;如果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做臣僚的不能夠不去勸諫;面對不義的行為,一定要勸諫。做兒子的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有哪裡能算得上是孝呢!」

儒家歷來有「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 子道篇》)的精神,所以,對於不符合道義的事情,下屬和子女都有勸諫的責任。

問題不在要不要「管」(我理解的「管」就是勸諫、勸阻),而是怎麼「管」。孔子在《論語 里仁》篇中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對待父母(的過錯),要輕聲細氣地,點到為止地(「幾」)勸諫。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絕對不能以為自己「真理在手」,就與父母爭辯是非,甚至疾言厲色。假如父母雖然明白了你的意思(「見志」)但並不願意接受,那仍然要恭敬孝順,心中雖有擔憂(「勞」)但卻沒有怨言。所謂「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行勸諫。

也許我們覺得這太難做到了,是的,孔子也說「色難」。但是,我們小時候父母是不是也是這樣耐心的、不厭其煩的對待我們的?當我們凡事從情感而非道理出發對待父母,這就不難做到了,因為我們不忍心對父母態度不好。這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與人相處的基本素質,可以藉助處理與父母的關係而得到訓練。

另外,父母有了一定年齡,有抽煙喝酒的習慣,也未必是什麼「危害生命」的事情,不能過度解讀。

4

孩童誦讀不知其意,其實不必知道意思,吸收了就好,大了慢慢反芻,這樣事半功倍。但是,過了十三歲,記憶力直線下降,再背誦就事倍功半了。

讓孩子在13歲之前多記憶一些經典,過了時間就事倍功半了。對孩子而言,論語與弟子規沒什麼大差別,但《論語》的深刻性對孩子有更大價值。

5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請問秦老師,孔子學習《文王操》是不是就是「學」與「思」的一次踐行呢?我們又怎麼做好「學」與「思」呢?謝謝。

秦老師:很好的問題,孔子習文王操恰是一個學思結合的好例子。因為,「習」就是「學」(朱子就是用「習其事」來解釋「學」的),「感」就是「思」(朱子就是用「求諸心」來解釋「思」的)。

你可以從太史公的精彩描寫中體會到孔子完整的「思」(也就是用「心」感)的過程。你可以看到,我沒有說「用腦」思考,而是說「用心」思念。如何學我們論述很多了,如何思你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用心「感」上下功夫。「感」就是「緘口用心」的意思,看看下面這些詞就會理解得更真切:感受、感覺、感觸、感慨、感懷、感傷、感悟等等。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仁者「生生不息,交響感應」。如何下功夫,孔子已經回答了:入孝、出弟、謹信、愛眾、親仁和學文。

6

老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您怎麼理解?

秦老師:《學而第一》中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視、觀、察就是由淺入深的知人之法。「以」是行為,外在的表現;「由」是路徑,內在的心念;「安」是情感,一體的精神(所謂隨遇而安)。通過視、觀、察漸次了解他人的表現、心念和精神世界,那人還有什麼可以隱藏?以前說過「知人」與「自知」的關係:不能「自知」就很難「知人」。所以,這個知人之法其實也是(或者說「更加是」)自知之法。也就是我們一直講的「仁」的「為仁由己,反躬自省」的方面。

7

請問秦老師,「有恥且格」中的「恥」和「格」怎麼理解,為什麼它就優於「民免而無恥」?謝謝。

秦老師:?格就是「格君心之非」的格,意為糾正。一個人能夠知恥自然優於無恥,這是人與獸的差別(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歐校友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五)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八)

TAG:中歐校友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