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乎哉?不知也

知乎哉?不知也

《論語》開篇的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直以來的解釋是:別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之行嗎?

如果「別人不認識我」,也算是「讓人生氣」的理由的話,那麼,孔聖人的修養標準也實在太低了吧?如果「別人不認識我我不生氣」,就可以稱為「君子」的典範,這樣的「君子」,還是讓人崇敬的儒家「君子」嗎?!

這顯然有問題!因為佔半數以上的《論語》都是在談論「做人」,談論「君子」的為人之道,夫子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絕非「重名」那樣的淺薄,而後世人對儒家君子的認識和共識也可以讓我們不必在此糾結這個問題;那麼,這入學教育的第三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已經知道,前面第二句話,說的是修身有了正果、被朝廷委以重任的情況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其實第三句話,說的則是學有所成但卻「無朋」來「知」的情況!夫子勉勵弟子說,即便我們的為人之道與做事之道都修養得很好了,已經有了「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和本事,但如果沒有獲得任用,仕途蹇促,我們也不要有怨恨——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有人任用我,我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的作風!

這才是第三句話的真正意思!

所以,第三句中的「知」應注釋為「任命」「任用」,而不是「知道、知曉」。

「知」字的「管理」「主持」字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用了,但在古代卻極為常見。最簡單的例子是官員的名稱:知縣、知府、知州。「知縣」是管理一縣的長官;「知府」是負責管理地方事務的部門或官員;「知州」是管理一州的長官。

如果嫌這樣的稱謂出現的時間太晚——是在明朝才出現——那我們可以直接在《論語》里找一句更加明顯的案例: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篇》)

很明顯,這句話中使用了「對稱」的句型結構,句中的「小知」之「知」與「大受」之「受」,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義詞;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

夫子說:君子不能(大材小用)授以小差,而應該委以大任;小人不能(小材大用)讓他擔任大職,而應該委以小差。」

如果我們固執地認為,「知」字是「懂得」「明白」的意思,或者是通「智」,是「智慧」,或者「明智」的意思的話,此處就會出現十分彆扭的解釋!——所以一直以來,學者們在此處都不得不艱難地把「知」由「懂得」「明白」,轉為解釋為「負責」。但這些學者、專家們卻沒有注意到,《論語》中還有很多處的「知」字,也是這個意思!——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此句也是一個前後「對稱」的結構,後一句的「莫己知」「可知」,都是前一句的「無位」「所以立」的同義替代。因此傳統所謂的「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解釋就是牽強的,其本來的意思應該是:

夫子說:(君子)不怕沒有官位,(只)擔心自己還沒有(學到)足以立位的本事;(君子)不怕沒有被任用,(只)怕自己還沒有(學到)可以被任用、負責處理事務的本事。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此句不是所謂的「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而應是「夫子說:不要擔心不被任用,而應擔心自己沒有擔任職位的能力。」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此句不是所謂的「孔子說:君子只憂慮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

而應是「夫子說:君子憂慮自己的無能,而不擔心不被人任用。

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地理解夫子開門辦學的頭三句訓話:

我的門生們,你們在老師這裡學到的教誨,要記住時時地去躬行、實踐它,這才是讓為師、也是讓你們自己高興的事;

當你們修德修身成為了一位有才有德的君子,被朝廷委以大任,這將是一件讓人欣喜的事;

但如果沒有被任用,我們也不要氣餒,躬行不殆,這才是真正的有德君子。

讀書要用心;但如果所謂的專家學子連如此明顯的字義不通都覺察不到,視而不見,見慣不驚……那就不能不對其「所知」「所立」的職位有所置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嘰咕狗 的精彩文章:

TAG:嘰咕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