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是詩人的主題

月是詩人的主題

昔文:月是詩人的主題

一直覺得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很難背,因為這首詩很長,有36句。起初背到前4句,已經覺得有一種詩人面對空際的夜晚,生出對宇宙的敬畏心理,乾爽、大氣、明月朗清、海上浩渺、春意波動、隱約花香,無數艷麗乍現,所以適時地抓住了一個無形卻又有形的美。

回顧自己寫詩的經歷,大概有了近乎二十年。無論對生命的謳歌還是對情感的感知,都以詩的形式記錄了繁繁點點,每每瀏覽博客,仍有一種心跳鑽出,刺痛流逝的時間。詩人是敏感的,無論任何時候,詩人不能免了詩人身份的「俗」氣,面對任何一個細微的驚動,譬如破土而出的小草或開始慢慢爬在大地的昆蟲,一個橫在路邊時間較長的小石子甚或一片流動的江水,詩人的感情都懷著一種憂傷的喜悅,於是,這種憂傷和喜悅變成了文字的傾述,並利用文學的表達技巧,刻在寫實和虛構的畫面里。

也正因為這份獨屬的憂傷和喜悅,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得到了最自我的體現和渲染。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能沒有他的個人情感在內嗎?如果說沒有,我是不信的。詩人的詩無論寫自己還是寫他人,首先說跟詩歌的品格無關,因為裡面有絕大部分摻糅了個人的複雜情緒。譬如李白「仗劍行天涯」和「撫劍夜吟嘯」的豪邁氣勢,王維後來輞川圖裡畫面上那些非常非常小的人物點綴,與之田園詩歌里我們看到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都在渲染一種無形的期盼和回應,亦如杜甫的「三吏三別」里的《石壕吏》除了對寫實的記錄,也仍有他悲憫天下的凄涼和悲哀。

詩人的詩歌無外乎是情感的最高發呼點,無論對政治的感慨還是對個人的宿命的幽怨。

細看張若虛創作這首詩歌的背景應該是在回鄉的途中,在江邊看到和想到的情景。前四句已經將一個詩人最寬廣的泛泛空間勾勒出來,接下來的第二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其實是一個寫實的空間描繪。詩人用了極其美麗的幻覺式增加了詩歌的景緻美。面對一個比較溫暖的春天夜晚和江上浮起的白霧,詩人的視覺彷彿女子回眸的動情,他用白描的手法,把細緻的柔情點綴出來。

最美是女子秋波轉動的時刻吧,無論現代詩歌還是古代詩歌,如《漢樂府詩集》里對女子期盼男主的那種感覺「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僅白描手法就能寫活一個純樸的動人的女子形象。可見無論寫實還是虛實結合,詩人的內心一定如貌似平靜的江水,藉助一個月影的移動或鳥雀的突飛,就能把情感抒發到令人驚嘆不已的絕美畫面里。

其實今天早晨上班時,不知為何「願逐月華流照君」像一首非常熟悉的歌詞跳進了我的腦波,然後一路就那麼復背著唱了一路。台灣文學教父蔣勛說,這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最富有流光溢彩的詩句,古,沒人比得上,今,無人超越的了。想想,作為詩人都要嫉妒的,此句如此華美卻又清新婉轉,如此招搖卻又楚楚可憐,怎能不讓愛他或不愛他的人對美好寄託了一個絲線纏纏繞繞的情懷?

月、江、夜、舟子等景物不過是詩人的烘托背景,真正體現出來的除了夜晚周邊的景緻,我想,詩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應該是他跌宕起伏的政治情感和個人情感所託。月是心中的月,江是古人的江,夜是自己的夜,舟子是遠方的舟子,至於裡面的離情,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不能不說與大眾詩人抒發的情感無關,包括對張若虛他自己。

其實,我很喜歡這組詩句的後面兩句「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卷」和「拂」兩個字。無論怎樣打拍掉身上的月光,那縷相思就是執著地跟著月亮走來。月在,人在;月在,夜長;月在,江泣;月在,影動;月在,詩人的詩就會存在......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如果您喜歡「悠悠昔文」公眾號的原創文章,掃一掃,加關注,能給您帶來一縷舒適的陽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悠悠昔文 的精彩文章:

對文字的修行《破冰北極點》

TAG:悠悠昔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