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趴著跪著的醫生們,生命的最高峰不是向上,而是向下

趴著跪著的醫生們,生命的最高峰不是向上,而是向下

昨天,戴戴的好友、北京安貞醫院宣傳中心主任於利群發了一條朋友圈,讓我十分動容。

這張照片中有幾個人?有半趴著做核磁的?這是張隔著玻璃拍的照片,除了有一位站著的醫生,趴在核磁上那個人也是醫生,在他前面還有一個人,一個35周的早產兒,嬰兒需要做核磁,卻又離不開心電監護和吸氧,在不能攜帶任何金屬進入的核磁室,醫生只能半趴在核磁機里十多分鐘,人工心電監測,人工給氧。這是兒科醫生的常態,雖然他們從不把愛心掛嘴上。講真,對這些寶寶而言,除了親人之外,只有醫生們能做到這樣了。(圖文來自北京安貞醫院宣傳中心主任於利群)

做過核磁的人都知道,MRI的雜訊是很大的,光保持一個姿勢二十多分鐘,是非常考驗的。

醫生這個職業就是這樣,如果說治病救人是醫生在工作職責,而在職責之外,隨時都可能把你暖到。下面是我隨手搜羅的幾張照片,都是自己平時採訪時遇到的幾個故事。

這是2014年戴戴在記錄安貞醫院大血管外科朱俊明教授的一台主動脈手術,最低處那位是跪在地上的麻醉醫生。

這台手術的患者是一名孕16周的孕婦,妊娠合併主動脈夾層,醫生們需要給孕婦做這台心臟主動脈手術的同時,還要保證胎兒在母體里安全存活並繼續妊娠直到分娩。

所以,這台手術的麻醉醫生需要關注兩條生命,母親和胎兒。手術過程需要全程監測胎心,但腹中這個調皮的寶寶動來動去,婦產科提前固定在孕婦肚皮上的胎心監測儀有時難以捕捉到胎心,所以,麻醉醫生需要時不時去調整一下探頭,找到胎心,每一次都得跪在地上操作。

這位帥哥可不是進城務工人員,而是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的劉雋偉醫生。他所在的科室,連續幾年是中國心臟移植數量的第一,而這個第一的背後,有三支超強的小分隊,術前取心、術中換心、術後護心。取心的醫生們需要全國奔跑,他們笑稱為「跑男團」,一旦有供心的消息,他們就要拖著加起來100多斤的三個大箱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分晝夜,一天之內往返多個城市對這些取心醫生來說是家常便飯。而且供心一旦離開供體,在冷藏箱里保存運輸的時間是分秒必爭。

劉雋偉醫生說:「《西遊記》里取經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我們取心也差不多。路上的時間真是掐秒算。有一次高鐵取心,為了節約那十幾分鐘明明下一趟車有座位,但是為了趕時間就選了最快但沒座的那一班,然後默默的以行李箱為椅, 坐在車廂銜接處『安頓』下來。那時我內心就唱起了那首:酒干倘賣無.....」

這位老奶奶今年已經84歲高齡了,她是首都兒科研究所的陳育智教授,我國哮喘界的泰斗。她在門診都準備著紙巾,隨時親手給孩子擤鼻涕、擦鼻涕。

這是北大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教授,他是小兒神經內科的著名專家。那天查完房後,一個寶寶纏住了姜叔叔,要叔叔抱著下樓,到一樓後,姜叔叔彎下腰和寶寶說再見,令人動容。(牛宏超/攝)

幾天前,我熟識的一位牧師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文章《美國醫生在滇:昆明當家二十載 愛心醫治五萬人》,並寫下這樣的話:

巴永恆醫生是一位令人動容的人,大約八年前,兒子去他家生活了兩周,跟他去醫院看病人,去山溝給麻風病人換藥,給殘疾人送輪椅,去松贊林寺給拉嘛看病……人生觀被衝擊,他指著雪山的高峰說:人多是追求登頂時短暫的興奮,卻不知生命的最高峰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向下、向下(他又指著山溝)!

(照片來自網路)

這位巴永恆醫生是一位在雲南行醫的美國醫生,今年56歲,在雲南的偏遠山區已工作了20年。

趴著跪著彎腰,這些姿勢也許已超出了「醫療」本身,卻永遠超不出「醫生」這兩個字。

(全文完)

現為獨立醫學人文記者

《遇見腫瘤名醫》作者

文章可分享朋友圈,但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戴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