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南大開設人工智慧學院,呂建校長稱周志華將主持學院工作

南大開設人工智慧學院,呂建校長稱周志華將主持學院工作

新智元報道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王心馨、盧夢君

【新智元導讀】據澎湃新聞報道,3月6日南京大學宣布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由周志華教授主持工作。南大校長呂建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學院初定本科生招生規模為60-100人,如果今年能走完程序就在今年招生,否則就推遲到明年。另據悉,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是南京市政府合作項目,與計科院、軟體學院平級。

今日,網傳一張南京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的通知圖片,該文件通知首先是在微信朋友圈轉發起來。知情人士稱,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由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主持,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兼軟體學院黨委書記武港山、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戴新宇博士等共同負責。

南大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的通知

3月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南京大學得到證實,該校正在籌劃成立人工智慧學院,並由長江學者、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周志華教授主持工作。

周志華教授現年44歲,從事人工智慧研究20多年,是人工智慧國際學術舞台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學家、機器學習領域的「牛人」。2016年,周志華當選國際人工智慧學會(AAAI)、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會士,加上此前已經是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和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的會士,他成為在人工智慧相關的五大主流國際學會的華人「大滿貫」會士第一人。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團組開放會議後,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南大有技術和人才儲備,現在正是人工智慧的窗口期,南大需要為江蘇為全國發展智能化作出貢獻。

呂建1960年3月出生於江蘇南京,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呂建畢業於南京大學計算機系,1988年獲博士學位。1984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學任教。歷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大學重點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南京大學副校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兼)、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2018年1月任南京大學校長。

呂建說,南大在人工智慧方面「不是想做就做,而是有很好的積澱,例如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連續三次15年在全國計算機領域排第一,周志華教授在人工智慧領域做得非常有名,是國際上與人工智慧相關的重要學會 獲得「Fellow大滿貫」榮譽的華人第一人。機器學習是南大人工智慧學院的強項,自然語言理解和圖像識別等也會做一些。

「我們希望通過學科交叉學科互動把這一塊做起來。更重要的是,江蘇需要智能化需要人工智慧,南京大學可以在最基礎最本源的人才培養、技術研究上予以支撐。」他說,「這是個窗口期,我們得為江蘇、為全國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呂建還對澎湃新聞表示,人工智慧學院初定本科生招生規模不會太大,為60-100人,如果今年能走完程序就在今年招生,否則就推遲到明年。對於社會上對人工智慧是否有資本炒作的質疑,他回應道,任何一個東西出來都有兩種觀點,一個是熱炒,一個是實實在在做事情,看你自己怎麼把控。「不要去改變別人的觀點,我們認真做了,做關鍵的部分,就是認真的。」

此外,有記者提問對於區塊鏈的看法,呂建表示不會對區塊鏈技術發表看法,但南京大學對此高度重視,南京市在南大成立了相關研究所,其中很重要的技術是區塊鏈技術。

人工智慧學院是南京市政府合作項目,與計科院、軟體學院平級

3月6日下午4點左右,南京大學官方微博也發文確認了這一消息。新聞稿稱,「人工智慧學院的成立旨在順應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切合產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南京大學在人工智慧方向上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優勢,形成高端人才積聚效應,探索智能產業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為促進中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作出重要貢獻。」

新智元從南京大學內部人士獲悉,新成立的人工智慧學院是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平級的學院

澎湃新聞記者也從南大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成立人工智慧學院是上星期開會決定的,這是南京大學和南京市政府一起合作的「兩落地,一融合」項目,由周志華教授主持工作。上述人士還表示,南京市為該學院的建設審批了一幢房子和部分經費。人工智慧學院將整合南京大學現有的研究團隊和教師團隊,進行跨學科建設。

關於南京大學的規劃和建設,中科院院士、南大校長陳駿曾透露,南大入選「雙一流」大學後,將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等前沿科技領域,圍繞10個左右引領性的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加強協同攻關,力爭取得新突破。希望政府支持南大等入選高校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礎學科群,匯聚一批全球頂尖的研發團隊,支撐引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

華人「人工智慧會士大滿貫」第一人扛鼎,繼續LAMDA輝煌

周志華,男,1973年11月出生,博士。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長,校、系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計算機學會(ACM)、國際人工智慧學會 (AAAI)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國際模式識別學會 (IAPR)、國際工程技術學會 (IET/IEE)、 中國計算機學會等學會的會士 (Fellow)。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6、1998、2000年在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1年1月起,在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任教。

2002年破格晉陞副教授。

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隨後被聘任為教授。

2004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7年11月成為南京大學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LAMDA)創始主任。

2010年11月擔任南京大學新型軟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2013年5月起擔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

周志華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領域的研究,著有《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機器學習》等,並在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80餘篇,獲發明專利11項。

成就 AI 領域「大滿貫」會士2016年年初,周志華教授因在機器學習領域,尤其是集成學習與多標記及部分標記數據學習上的卓越貢獻當選 AAAI Fellow,也是首位唯一在中國大陸取得博士學位的 AAAI Fellow——用周老師自己的話說,「是在中國大陸取得所有學位,在海外最多只連續呆過兩個月,徹頭徹尾的『本土學者』」。加上他此前已經有的會士頭銜,可謂達成了 AI 領域 「大滿貫」 會士。

當選 AAAI 2019 程序主席2017年初,周志華教授被選為 AAAI 2019 程序主席,成為 AAAI 創始以來首位華人程序主席。對此,周志華以一貫謙虛的態度表示大家「謬讚」了,他會爭取利用這個機會為華人特別是國內學者多做點事。第一件事是把春節的時間告訴他們,請會議避開:)

提出「深度森林」,拓展深度學習2017年3月,和學生馮霽一起在 arXiv 發表了論文《深度森林:探索深度神經網路以外的方法》(Deep Forest: Towards An Alternative To Deep Neural Networks),提出了一種基於樹的方法 gcForest,使用相同的超參數在許多任務上就取得了不亞於深度神經網路的結果。這是一種非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方法。論文指出,當前的深度模型全部都是神經網路,構建諸如深度森林這樣的其他深度模型,為在許多任務中使用深度神經網路之外的方法打開了一扇門。

提出反繹學習(abductive learning)的概念,2018年2月,與南京大學的戴望州、徐秋靈、俞揚在論文《使用溯因學習打通神經感知和邏輯推理》(Tunneling Neural Perception and Logic Reasoning through Abductive Learning)中提出了反繹學習,將神經網路的感知能力和符號AI的推理能力結合在一起,能夠同時處理亞符號數據(如原始像素)和符號知識。作者表示,就他們所知,溯因學習是首個專門為了同時進行推理和感知而設計的框架,為探索接近人類水平學習能力的AI打開了新的方向。

而在周志華率領下的南大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LAMDA),也是碩果累累,培養和匯聚了一大批人才與項目。

LAMDA" 的含義是 "Learning And Mining from DatA". LAMDA 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模式識別、信息檢索、演化計算、神經計算,以及相關的其他領域. 目前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集成學習、半監督與主動學習、多示例與多標記學習、代價敏感和類別不平衡學習、度量學習、降維與特徵選擇、結構學習與聚類、演化計算的理論基礎、增強可理解性、基於內容的圖像檢索、 Web 搜索與挖掘、人臉識別、 計算機輔助醫療診斷、生物信息學等。

中國多所高校設人工智慧學院,致力培養人工智慧領域高端人才

在人工智慧熱潮下,這並不是國內高校首次提出建立人工智慧學院。2017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發文成立人工智慧技術學院,成為國內人工智慧技術領域首個全面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學院。

同年1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也正式揭牌成立,該學院系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致力於人工智慧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創新成果研發和高層次團隊培育的實體性學院。

2017年12月,清華大學一口氣成立了兩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兩個都與人工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其中,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將致力於系統及計算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叉研究。而「未來實驗室」將首先在顛覆式學習、未來人居、未來醫療健康、計算攝影學、情感計算與新一代交互系統、多通道認知與交互等未來應用領域開展工作。

2018年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在閔行校區揭牌成立。該研究院將重點開展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技術、人工智慧晶元與系統構架、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智能醫療集成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致力於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凝聚不同學科的優秀人才,積極培育多學科、跨學院、有特色的研究團隊,促進優秀成果的產出。

【2018 新智元 AI 技術峰會倒計時23天】大會早鳥票已經售罄,現正式進入全額票階段。

2017 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產業服務平台——新智元成功舉辦了「新智元開源 · 生態技術峰會」和「2017AIWORLD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憑藉超高活動人氣及行業影響力,獲得2017 年度活動行 「年度最具影響力主辦方」獎項。

其中「2017AIWORLD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創人工智慧領域活動先河,參會人次超 5000;開場視頻在騰訊視頻點播量超 100 萬;新華網圖文直播超 1200 萬;

2018年的3月29日,新智元再匯AI之力,共築產業躍遷之路。在北京舉辦2018年中國AI開年盛典——2018新智元AI技術峰會,本次峰會以「產業·躍遷」為主題,特邀諾貝爾獎評委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創始人兼CEO Wolfgang Wahlster 親臨現場與谷歌、微軟、亞馬遜、BAT、科大訊飛、京東和華為等企業重量級嘉賓,共同研討技術變革,助力領域融合發展。

新智元誠摯邀請關心人工智慧行業發展的各界人士3月29日親臨峰會現場,共同參與這一跨領域的思維碰撞。

關於大會,請關注新智元微信公眾號或訪問活動行頁面: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84264511224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鐵骨鴻儒:沉重悼念南京大學教授——徐家福先生
AI解決密碼學家終極挑戰,600年未解伏尼契手稿有望破譯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