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這種因為民族忌諱的辭彙或地名改稱,屢見不鮮。即便是改了,像「五胡亂華」這種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辭彙也不會短時間內消失。「新史學」並沒有確立完善的體系,也沒有被大多數人認同,還處於爭論之中,比如清史研究里就有「新清史」。所謂的「舊史學」,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積累,從《春秋》、司馬遷到現在,仍然有強大生命力,很多觀念、日常用語、人名、地名、日本的年號等都來自於「舊史學」的典籍,甚至於國家的理念都來自於「舊史學」,前不久的杭州G20峰會還引用了《國語》中的「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新史學」到底新在哪裡?難道改幾個字就能建立「新史學」么?


我舉幾個例子,請大家判斷一下,改名是因為摒棄「舊史學」還是其他原因。

1.鎮南關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鎮南關在廣西憑祥市以南18公里。漢朝就在此設關,初名「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代易名鎮南關。1938年至1944年間,胡志明曾在廣西進行革命活動,多次經由憑祥一帶進出越南。1954年北越獨立後,胡志明曾多次經「鎮南關」到廣西訪問、度假、過生日。1953年改稱「睦南關」。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後,中國出兵援助北越抵抗美國,中國軍隊和援助物資經常由此進入越南境內。同年,「睦南關」改名「友誼關」,由時任中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親筆題寫關名,象徵中國和越南「同志加兄弟」的革命情誼。後來情誼如何,友誼如何,不再贅述,大家都知道。

2.殺虎口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殺虎口,也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界處。殺虎關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康熙年間改名為「殺虎口」 。1925年,馮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多峰為殺胡關鎮守使。 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馮玉祥上一年才在景山架大炮,不顧民國元年優待條款驅趕了溥儀小朝廷,現在又要緩和矛盾了。

3.丹東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遼寧省丹東市,歷朝都是軍事要塞。唐朝總章元年在此置安東都護府,後來有安東縣,安東市,安東省等。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安東市改名丹東市,意為紅色東方之城。

4.紅安縣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麻城、黃岡、黃陂三縣析置黃安縣。彼時,「黃色」還不具有當下的含義。1931年12月23日,紅四方面軍在黃安軍民配合下,攻克黃安縣城。鄂豫皖中央分局為了紀念黃安戰役的偉大勝利,表彰黃安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宣布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了不影響國共合作,國共雙方統一縣名,稱為黃安。1952年9月,為了「表彰黃安人民革命鬥爭業績」,湖北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核准,將黃安縣第二次改名為紅安縣。因為這裡走出了200多位將軍,又稱「將軍縣」。


想起一個清代的小故事,大家看看「胡」字的功效。

「五胡亂華」改為「少數民族南下」,背後有什麼歷史在影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狀元叫胡長齡。這一年乾隆79歲了。殿試畢,閱卷大臣將擬好了名次的頭十本卷子呈送乾隆御覽。本來覺得名詞擬的還可以,就拆開了彌封,一個個的看姓名。看到第十名是胡長齡,微微一笑很傾城,說:「胡人就長齡么?」,順手將胡長齡的試卷抽到了最前面。胡長齡就這樣大魁天下。

想到這個小故事,看看現在的「少數民族南下」,一聲嘆息。人家乾隆,胡人都沒忌諱自己的胡人身份,為求吉利,愣給個姓胡的第十名考生點了狀元,現在的人為了摒棄「舊史學」反倒講究起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雍正殺了自己的舅舅隆科多?功臣罪在哪裡
出現在朱元璋夢裡的男人,他的死讓朱元璋悲痛不已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