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會首設「代表委員通道」,直面改革議題和民生痛點

兩會首設「代表委員通道」,直面改革議題和民生痛點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前,10位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與中外媒體見面。

首批在「代表通道」亮相的全國人大代表,既有來自產業前沿的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也有來自基層一線的高鐵工人郭銳,還有作為政府官員的杭州市市長徐立毅。

而在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會前,已有11名各界政協委員在「委員通道」發聲。

在「部長通道」的基礎上,全國兩會設立「代表委員通道」,不光增加了媒體和公眾與代表委員交流的機會,還有利於彰顯代表委員在兩會上的主體地位。

這兩年,兩會「部長通道」漸成定例,受到公共輿論高度關注。很多與民生相關的信息在「部長通道」公開,一些部長也利用「部長通道」,回應社會對其管轄領域之工作提出的訴求。讓部長在「部長通道」接受採訪,已經成為監督政府工作的一種形式。

可以說,「部長通道」的開通,讓信息更加公開,也讓監督更加便利。今年兩會,除了「部長通道」外,「代表委員通道」也在人大或政協全體會議召開前的「黃金時段」啟動,以便代表委員們更好地表達建議意見,更充分地為民代言。

在人大開幕會前的首場「代表通道」,諸如「最多跑一次」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脫貧致富等,無不是當下社會最關注、與普通人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發言的人大代表展現了風采,履行了職責,體現了擔當。

「部長通道」和「代表委員通道」並非隨意而為。兩會召開前,兩會新聞中心通過座談、微信等多種途徑,徵集熱點話題。只有準備紮實了,「通道」才能在短暫時間內傳遞密集的信息量,充分發揮作用。

如果說,過去的「部長通道」,讓跑兩會的記者獲得與部長面對面互動的機會,其意義側重於滿足公眾知情權,構建傳遞政府信息的橋樑;那麼,設立「代表委員通道」,就是賦予各個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委員一個加強版的揚聲器,讓他們的建言在兩會輿論場上獲得應有的尊重,這實際上也是對民意的尊重。

兩會是民心民意的窗口,是代表委員的主場舞台。最大程度地讓代表委員的言論在公共輿論場發揮影響,有利於落實監督,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

同樣都被稱為「通道」,代表委員和部長相繼發聲,其互動效果值得期待。有理由相信,「代表委員通道」的言論會很快得到政府部門的反饋,而「部長通道」的信息也能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民眾的期許,通過這種密集的交流與互動,逐步落實為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

我們希望:有機會站在「代表委員通道」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能夠珍惜寶貴的發言機會,多說說民生領域的「痛點」;我們也希望:部長在「部長通道」的發言都有的放矢,不迴避社會關注的敏感話題,直面利益複雜的改革難題。

「代表委員通道」的設立,展示了兩會更為自信開放的姿態。在這開放的背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將日益走向成熟,人民的福祉將不斷得到保障。

文/王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評論 的精彩文章:

詩歌需要食指 也離不開余秀華
不管在哪兒度過萬家團圓時刻,家族記憶總會讓遊子惦念

TAG:中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