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的內疚,會讓孩子不能獨立!

父母的內疚,會讓孩子不能獨立!

孩子上幼兒園,成功與媽媽分離,走向獨立

2018-01-15 ,星期一

今天到幼兒園時,開始晨跑了,等了一會兒,老師沒來晨接。我比較著急帶娃去跑步,他不願意。晨跑結束時,老師來了,我就把他塞給老師,轉身離開了,我聽到他哭起來了。我感覺到他是哭給我看的,估計看不到我時,就沒有事了。

但我感覺有些內疚,為什麼會內疚了?

我認為:他在幼兒園裡,可能沒有老師像我這麼了解他,懂他,像我這樣陪伴他了,像媽媽這樣愛他,實際上還是對老師不信任。

也有對孩子不放心,覺得孩子還不是很會表達,在幼兒園裡,他還不能獨立面對,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受傷,實際上,也是對孩子不信任。

孩子有情緒,我不能陪伴他的情緒,說明我沒做好,所以不允許孩子有情緒,這意味著 我需要為他的情緒負責。本質上,是我界限不清。我為什麼要為孩子上幼兒園的情緒負責? 孩子去幼兒園,是孩子的事,但是大家都認為「送孩子去幼兒園」是媽媽的事。而且上周,老師也這樣說:孩子來晚了,會有情緒,所以媽媽還是要早點送過來。所以老師,媽媽都認為,送孩子上幼兒園是媽媽的事。

星期三,早上送娃去幼兒園,到園了還在睡覺,我感覺有點不好意思。我說:先晨檢,媽媽再抱一會兒。把娃哄下來晨檢,我抱著娃到一邊坐著,晨接老師一直跟著,她提醒我「抱久了,孩子會有情緒。」所以,我抱了一小會,就把娃給老師了,但是他不願意,哭著說「不要」。我帶著內疚迅速地轉身離開了。

我發現: 最近送娃去幼兒園,分離時有很多情緒,是因為他共生了我的情緒。我比較著急,想要推開他,這些情緒,他都感覺到了。而且,他哭時我會內疚,所以他就會用哭來讓我內疚。

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里說:不把孩子的心理需求說出來,不把自己的心理活動說出來,就會把孩子拉進了一場心理遊戲中。

把孩子的心理活動說出來,使孩子的心理得以上升到認知。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情況,沒有什麼比高度一致地給孩子說真話更容易讓孩子接納了。

或許,我需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心理活動說出來了。

星期四早上,他不願意晨檢(哄的方式沒用),我抱著他去晨檢後,老師還沒有來,等待的時候,我和娃來了一次對話。

我說:你感到媽媽很難過,是嗎?

他說:嗯。

我說:你不想和媽媽分開,是嗎?

他說:嗯。

我說:這是我的情緒,我需要自己去處理情緒,和你沒有關係。我小時候積壓了很多情緒,現在需要學習和情緒相處。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媽媽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

他說:不是。

我問:那誰是?

他說:媽媽。

我說:你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需要成長,當你能做自己的主人,情緒的主人時,你就能分出一部分時間陪媽媽。

我說:有時,媽媽不是自己的主人,有時候情緒會是主人。

他說:嗯。

我看到老師過來 了,我說:媽媽下午來接你,媽媽很愛你。再見! 老師抱開了他,他哭著向我伸向手。我向他揮揮手轉身走了。

我心裡還是很內疚,這樣的方式也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自己不內疚,才能幫助孩子獨立。可是現在還是會內疚,那也允許自己內疚吧,覺察體會自己的內疚。

2018-01-27

覺察到內疚的第二個周五了,早上娃一路睡到幼兒園,太困了,不肯下來晨檢,後來還哭了。

老師問:昨晚很晚睡。

我就說:他爸很晚才洗澡。

走在回來的路上,我覺察到自己是在抱怨老公,不滿他昨晚那麼晚了,提醒洗澡還不洗。

今天早上娃哭,我一點也不內疚,因為是他自己不願意早點洗澡睡覺的,那是他自己的事,和我沒有關係。

想用哭的方式讓我內疚,沒門!哼! 我不再內疚了。

從這以後,送娃去幼兒園分離時,娃沒再哭過了。

3歲娃獨自睡一個房間

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里說:

告訴孩子你自己的真實情況。沒有什麼比高度一致地給孩子說真話更容易讓孩子接納的了。

許多成人無法捕捉自己的內在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當成人無法覺察就會把孩子牽引進來,孩子會跟隨著大人同步進行,這樣的情景就會被複制和循環。這種狀態應該稱被成為人生的遊戲,在這種無意識並反覆進行的遊戲中,自我創造的歷程被堵塞了。

2018.1.27,周六晚上,我給娃放好洗澡水,我洗了澡後,準備去房間,娃問:媽媽,你要去哪裡?

我說:去房間休息了。

我去了房間,過了一會兒,娃把電視關(那集沒完),來房間門口說:我把電視關了。

我說: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他說:幫我洗澡。

我說:你去拿毛巾和拖鞋吧。

娃找了毛巾,又假裝找不到拖鞋。

我把衣服放進房間,他跟著過來找到拖鞋,快到浴室門口,他說:橙子還沒吃。

邊說邊看著我,說了兩次,我說你想吃就吃吧。

我就坐在沙發上,娃一邊吃橙子一邊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心情變化不定,問:你在看媽媽的情緒是嗎?

娃笑了,我說你看到媽媽有情緒了嗎?

他說:有了。

我問:什麼情緒?

他又笑了,…我問:不耐煩?

他說:耐煩是情緒。

我說:是的。

我說:你今天下午故意想要媽媽控制你去睡覺?

他說:是的。

我說:你就可以反抗,反過來控制媽媽。

他說:是的。

我說:媽媽有情緒時,你就贏了。

他說:是的。

我說:這樣很好玩?

他說:是的。

我說:媽媽想控制你的行為,你就反過來控制媽媽的情緒?

他說:是的。

我說:你很喜歡玩這個心理遊戲。

他說:是的。

我說:媽媽不知道自己在控制你,你知道自己控制了媽媽的情緒,你很厲害!

他說:是的。

我說:你用情緒控制媽媽?

他說:是的。

我說:你是跟爸爸學的,還是媽媽教的?

他說:媽媽。

我說:你哭的時候,媽媽內疚,會妥協是嗎?

他說:是的。

我說:所以有時你故意哭給媽媽看的。

他說:是的。

我倆一邊聊一邊哈哈大笑。

2018-2-4 ,第二個周末

晚上10:30,我聽娃房間安靜半小時了,以為娃睡著了,就去給娃艾灸。推開門,娃爬起來(可能是剛要睡著了,被我吵醒了),他看到我拿進來了艾盒,問我「這是什麼?」

我說:艾盒,一會兒給你艾灸。

他既然沒有說不要,還摟著我脖子。

我說:等你睡著了,我再給你弄吧。

(可能是他不想弄,所以一直不睡),但是他沒有說不願意,而是說好的。遇到這種突發情況,一時不知所措,艾盒沒拿出來,他爸被熏出來了。 和他爸調換了房間,我來到娃的房間,陪娃睡覺。

娃鼻子堵了,呼吸不暢了,我估計這會兒,他也不會睡了,就想先艾灸吧。他也答應了,但是他不願意灸頭上,不停地移動。我就放兩個艾盒在胸口上,過了一些時間,只有一個艾條在燒,其他燒完了沒溫度了,我就把那三個放地上。

娃說:艾灸。

我覺得好奇怪,平時不願意艾灸的,怎麼要艾灸了。我問:你想要放哪裡?

他就不說話。他又第二次說「艾灸」,

我問:放哪裡?

他就不說話。然後他開始默默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

他說:艾灸。

我說:沒有溫度了。就把三個沒溫度的艾盒拿上來,給他摸。

他摸了摸,說:沒有溫度了。

最後一個也沒有溫度,他同意都放在地上了。

躺在床上,過了一會兒,我快要睡著了,突然來一句:門沒關。(因為艾灸有煙,所以開著門通風)

我又起床,想順便去上廁所。我說:我去上個廁所。

他就不停地在房間里問:媽媽呢?

他爸回應了兩次,就沒再答理他了。我回到房間,他已經跑到門口了。我把門關上,我們繼續躺著睡覺,此時已經11:30了。

我剛要睡著時,聽到他說:喝水。

我說:那你去喝。

他說:水杯了?

假裝找水杯,我只好起來,打開手機的手電筒,他假裝發現了,說:啊,在這裡。

我說:你去拿。

他說:水是冷的。

我說:你先喝試試。

他喝了一口,說:是冷的。

我不相信,說:給我看看。 他就把水杯蓋上了,我搶過來,打開喝了一口,是溫的。

我終於明白他就故意的,問:你是不是故意的?

他說:是的。

我越想越生氣,他就開始哭,我說:你也是故意哭的,是嗎?

他邊哭邊點頭。

我更生氣了,說:你一哭,媽媽會內疚是吧。你看我現在內疚了嗎?我不內疚。你從艾灸開始就一直故意的?

他邊哭邊點頭。我想了一會兒,氣呼呼地說:我不想和你玩這個遊戲。你控制我,我很憤怒。我去那邊睡覺了,你和你的情緒呆一會兒。

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間。他一個人在他的房間,很快就睡著了。

剛才還在哭得很委屈很傷心的樣子,我一離開,他就睡著了。原來他能自己睡了,不需要我們陪。可是這個過程,我感覺很憤怒,卻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晚上,娃洗澡後,和他爸商量讀三本書,讀完書,準備睡覺了,娃就叫我過去說「親一下」。

他爸說:我要去那邊房間睡覺了。

娃說:不要,爸爸陪我。

他爸說:我想去陪我老婆睡覺了。

娃說:我陪爸爸睡覺。

他爸說:我不想陪你,我要陪我老婆。

娃說:我陪爸爸睡覺。

我對他爸說:你聽到了嗎?

他爸說:我不需要你陪。

娃開始躺下來哭了。

他爸說:你想用哭來控制我?

娃說:是的。

他爸說:我不同意你用這樣方式控制我。娃開始放聲哭了。

我說:爸爸媽媽都很愛了,很需要你。爸爸媽媽會相互陪伴的,你獨立了,可以陪自己了。

他爸說:我不願意你控制我。

娃繼續放聲痛哭,我們握著他的手,陪伴著他,我擔心擦眼淚會打擾他哭,他自己用手摸眼淚,我就開始幫他擦眼淚,看到他開始打哈欠,一邊哭一邊睡著了。

第三天早上,娃一醒來就有情緒了,他哭了一會兒,我陪著他。

等他平靜一些了,我說:爸爸不要你陪了,你覺得爸爸不需要你了,你和爸爸沒有關係了,有點孤獨,很難過?

他點頭。

我停了下來,感覺這些情緒。

過了一會兒,我說:爸爸不需要你陪,你覺得自己不好了?

他點頭。

我說:你感覺爸爸不愛你了。

他點頭。

我感覺娃變鬆軟一些時,我問:你陪爸爸的時候,爸爸很開心?

他點頭。

我說:爸爸很孤獨,不快樂,你想陪他,你想要他快樂?

他點頭。

我說:爸爸就是這樣的。爸爸媽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有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有自己溝通的方式,你改變不了。

他點頭。

我說:我們接納爸爸就是這樣的,尊重他,好嗎?

他點頭。

我說:我們也接納我就是這樣的,尊重我,好嗎?

他點頭。

我就:媽媽也要尊重你,爸爸也要尊重你。

他點頭說:走吧。

從這以後,娃(三歲七個月)就獨立睡一個房間了,而且現在開始拒絕父母到他的床上了。

春節假期,在娃奶奶家,我們和娃的床放在同一個房間里。

2018-2-19, 昨晚上太熱了,就跑娃的床上睡覺了,早上醒來,我坐在床上看手機。

娃說:你到你的床上坐吧。

我說:好的。

他認真地說:以後你坐我的床,要先跟我說。

我說:我沒跟你說,就坐你的床了,對不起!

他認真地說:沒關係。以後你坐我的床,要跟我說,好嗎?

我說:好的,謝謝你提醒。

同樣的,在娃要陪我的事情上,我慢慢發現,其實他可以自己玩,不需要一直陪著,而且我發現他哭是想要控制我,這樣,我就不會內疚而妥協了。

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里說:

心理活動如果上升不到認知,就會成為一種障礙。這種障礙又被儲存在內在,變成內在的糾葛各種意識的碎片攪拌在一起,變成自己內在生命中的沼澤地。 如果心理成為糾葛和障礙,人就沒有辦法再把它拿出來,也沒有辦法用認知釐清,心理就不能流動到一個高級的上升的狀態了。

但是認知還是會出來幫忙,認知會對這種逐漸累積下來的心理狀態給出一個結論或者一個出路,這正是認知的工作。

但這種由於心理固結而得出的結論一定是負向的,一定是阻礙生命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被一點點得拉向了這條歧途。這就開始展開了一個永不停止的心理遊戲和權力鬥爭的智力遊戲。

這個人生遊戲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這個人的生命開始在生命內在覺察。

然後生命開始尋找一條一致化的路。原本孩子就是高度一致的,像一條奔流不息的生命河流。

娃獨自拉三輪車上台階

2018-3-5

我和娃一起買了菜,走在路上,他騎三輪車,要我推他,我就不想推他,因為拉著菜很重。

他就停著不走,非要我拉不可,甚至還往後蹬,我就往前走。他看到我往前走了,就哭了。

我停四五米遠,回頭看著他。他見我確定不會推他了,就自己蹬了。

到一個很高的台階時,娃也是這樣,假裝上不去,要我幫,我不願意,他就哭著演戲給我看,我不太耐煩,說:我在樹蔭底下等你。我就走到陰涼處等他,他哭了一會兒,知道我不會幫他了,他就自己想辦法把車弄上台階了。

有時,拒絕幫助孩子,他就是會用哭來讓我內疚,達到他目的,可是這不利於他獨立。 我感覺到被強迫時,會很生氣,而我堅持了拒絕,他哭一會兒,就明白,媽媽的界限就是在這裡,心裡空間就拉大了。而且他發現自己是可以的,他也更加獨立了。

內疚,羞愧,寬恕

我想到了《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有一段關於「內疚,羞愧,寬恕」的文字,想分享到這裡:

關於內疚(guilt)和羞愧(shame)的觀念,有許多令人誤解之處。一般說來,這兩種感受都被視為負面狀態。我們則將這兩種感受作出非常明確的劃分,內疚會妨礙個人的發展和親密,羞愧則有助於個人成長,並強化親密。

內疚是良心產生的痛苦內在壓力,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想法或行為違反某些外在環境加諸人的法律或規定,把自己視為罪人,是需要懲罰的對象。內疚的人自認做了平常不會做的事,希望得到寬恕,所以內疚會否認自我的真實本質,試圖將自我與行為分離開來。所以內疚是一種不願自我負責的立場,內疚時說的話可能是「我不是會做這種事的人。"

相反的,羞愧是認識自我時產生如潮水般的感受,任何寬恕都無法消除這種體認,因為自己的言語行為確實呈現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羞愧時說的話可能會承認「我正是會做這種事的人」。在佛教哲學中,羞愧(°慚愧")被視為高度滋養的意識狀態,重要性相當於信心和同理心。羞愧會帶來坦誠和體認,兩者都是回到真我本質的關健因索。

父母常常分不清楚兩者,所以會生氣地責備小孩說°你真丟臉。(你該羞愧),意思其實是"你做錯了。(你該內疚)。

生理上,內疚會使人覺得自己渺小、無用,身體能量緊繃、受到壓縮。羞愧則會開啟身體的能量,使自我充滿溫暖、開闊的感覺,覺得無處躲藏。由於內疚會關閉與否認自我,所以不利於親密,羞愧包括對自我的認識、向別人真誠地袒露自己,這正是親密的基礎。

內疚的反應只會使我們注意誰對誰錯而拉遠彼此的距離。

一般人會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寬恕,我寬恕你時,就允許你再度靠近我,這是一種包含階級高低、上下尊卑的觀點,認為其中~人是對的,是犯錯者行為下的受害者。

以更負責的方式來看寬恕時,就會體認沒有人是錯的、我不喜歡你的所作所為時,可能覺得受傷、生氣,然後離開你。寬恕的行為則是讓生氣轉成與你同在,並不是接受你回到我身邊(你可能並沒有離開),而是我回到你身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鮮紅 的精彩文章:

TAG:唐鮮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