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所期待的生活

無所期待的生活

Missing You

 A Star Danced

David Wahler 

00:00/05:22

一 城市中的行走

深圳,南山,每天清晨六點四十五分左右,比江陰約遲延半小時後,陽台門外才隱約傳來小區里陣陣嘰嘰喳小鳥歡鳴。大約從2017年8月份開始,在歷經了晨跑、夜跑、游泳等試驗後,我開始了每天繞著小區散步的嘗試。有時持續半小時,有時持續一個小時。

2017年12月初,離職後的獨處,漸漸從對未來焦慮狀態切換到無所求的狀態,清晨的散步逐漸成了一種沒有任何負擔的全然放鬆的狀態。

獨處的散步,脫離了手機和目標,變成了一種毫無時間感的存在狀態。

有時,散步時,陽光下心情無比的開心,絲毫不憶起過往的點滴。

有時,思緒一直沉浸在問題中,直到樓下門口,才發覺路程已走完。

有時,散步時,時不時地無意識地掏出口袋中手機,看看時間,看看微信,看看屏幕,彷彿只有看到什麼內心才有某種踏實感。

有時,散步到中途,發覺大腦思緒居然也會如電腦程序一般在以它的演繹方式自動運行著。腳步每一步、所見、所聞、所觸、思維居然都不在一處。

有時,會不自覺地速度慢下來,大腦不在思考時,便看到了清晨的路人們:老人在水池邊坐在輪椅上看報,大媽們揮舞著扇子在健身,年輕的上班族們一遍趕路,一般低著頭看手機,有人在跑步,有人在打羽毛球、有人在跳舞,小孩在奔跑,有人在拄著拐杖來回走;也會聽到緩慢的腳步聲,腿部關節處發出的清脆咯咯聲,嘩嘩流水聲,落葉輕輕著地時的聲,遠處屋裡傳來的哭鬧聲,關門聲,飛機飛過的轟鳴聲,鳥兒離開樹梢時的撲哧聲,耳朵里的耳鳴聲。也在樹林中辨別到不同的鳥聲,哪一隻響的最歡。也會聞見各種花香,草的味道,樹木的味道,行人的香水味,洗髮水味,垃圾桶散發的惡臭。

慢慢的,散步變成了一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運動。

慢慢的,發現一些糾結的問題,在行走中很自然的有了答案。有時,開始散步前,會將一個問題提前設置好,走完就內心自動不需要思索的從某個地方獲取了一個安心的解決辦法。

慢慢的,發現萌發的靈感比以往任何時候要多。

散步時,時常會想到一位偉人,小平同志在江西下放幾年時間,每天散步幾個小時,他在思考什麼,怎麼思考。他走明白自己,也走明白了中國的未來。

或許,散步是所謂內觀或與天地人合一比較好的方式。

它會讓我看到身體、五官、思維某種同步分離;看到外在的對心情的影響;看到思維停止思考時,身體對眼睛看到景象和耳朵聽到聲音的某種方式的獲取。看到思維對外在的景象聲音的自動評價。看到在放鬆狀態下,思維總是片刻不停的思前想後,考慮方案、解決辦法,思維卻從來不知道如何與每一步伐相處。看到生活中的目標、任務對身體、心靈狀態的影響和某種束縛,例如,在上班趕地鐵的那些日子,散步時會不自覺的急著散步完。

散步的體驗有點類似於以前練過的道家八段錦。以前道長師傅總是說,功夫要訣,手到、眼到、心到。但並不說內功心法秘訣,其實現在看來,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在讓學習者,放下(覺察)繁雜的思維,通過緩慢的動作,專註並安於當下(臨在思維)。回頭看看那100天的所謂築基鍛煉,並沒有體悟到這一點,鍛煉時依舊被外在的時間、目標和大腦的思維困住了。

如果最高級的武功內功心法究竟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它了。

大道至簡,亦相通。

二 城市中的獨處

來深圳前,念頭裡飄過gapyear,以一種完全不上班的形式去想清楚自己接下來怎麼走。

各種機緣巧合,實際上這一年半內,工作生活呈現出的狀態是,自由職業-在深休息-坐班-在深休息-坐班-獨處(自由職業)至今。最近的兩次休息從12月初開始持續至今,中間扣除短暫的半個月的上班和半個月春節。

休息基本上屬於獨處狀態。獨處的一天中,構成要素大概是以下的全部或部分:洗漱、打掃、散步、買菜、做飯、吃飯、看書、上網、學習、練習愛好、看各種視頻、聽喜馬拉雅、寫作、朗讀、看微信、聊天、喝茶、喝咖啡、聽音樂、午覺、以開車、地鐵、走路、的方式到處閑逛或旅遊、購物、跟朋友見面、接洽客戶、工作。

獨處狀態中,一天說話量只有平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念頭從平時的喧嘩嘈雜冒出狀態,到現在越來越少的平和狀態。內心從開始的焦慮泛濫,到現在的尋覓無蹤 。從原來的孤獨無靠,到現在的一個人的自娛自樂。從原來的時時刻刻想著明天或將來的規劃、目標、或未完成的事、如何完成,到現在基本只做當下想做的事情,或應對外界傳來的信息。

來深圳後,先後有幾個朋友邀請或建議我去參加各種形式全封閉的禪修營或課程班,或在家打坐。我都不置可否。

可能經歷過這些生死以後,一切外在的形式都變得不在重要,無論外人怎麼強調其重要性,內心都提不起強烈的興趣。

以三次獨處的經驗對比來看,完全封閉所謂的禪修內觀,脫離了現實生活工作環境,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中(一般是打坐、冥思、誦讀、素食、嚴格的作息),培養的是對過往的思維或行為模式的某種覺察能力,然後學會放下或改變。所以有些人會對這種方式上癮,到了封閉的禪修營,就很放鬆,一旦回歸現實,又重新開始各種焦慮和壓抑,究其原因,是這種與世隔絕的內觀,缺乏對生活各種真實複雜突發情形的判斷、覺察、選擇,缺乏對當下起心動念的覺察和實證。

現在看來,在大城市中的獨處,在一個自我營造的沒有任何束縛的氛圍下,不與現實脫軌,與外界保持聯繫,又能清醒的在日常一言一行中時刻觀察自我,又能時時刻刻覺察到每一個動念的開始到盛行(重複)再到消亡的過程和能量,感觸到念頭源頭及根據念頭去行動後外在的反饋。這樣的方式,簡單易行,隨時可以切換狀態和應對。

不得不感嘆,現代社會相比於古代,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方式、方法、軟硬環境去提升自己。大城市的獨處大概也算是與時俱進的一種方法。

最終目的,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過自己選擇的生活狀態。

三 覺察

克里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在講述兩大核心方法或主題,覺察和獨立(依靠自己),沒有任何的外來思想、主義、組織、旁人能夠幫助你,讓你達到彼岸。

在生命中的低谷期遇見他的書,很慶幸。

這一年,通過獨處,通過行走,通過變更時空,變換身份,朋友,發現一個事實,覺察能力之形成非常艱難。通常在30歲以後,每個人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思維觀、世界觀,並開始走自己的路。除非有很強的思辨能力,一般人都會認為,我何以為我,因為其固守的價值觀各種原則判斷。也在這個時候,覺察能力差不多被消滅殆盡了。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集合的思維觀,對人,對物,對己,對死亡,對宇宙各種思維方式和判斷,以及由此而來的選擇與行動,和由此產生的各種情緒。

生活中,絕大部分人不會走上自我覺察之路,因為他們的思維觀和他們的內外在世界並不矛盾,有的相當和諧,所以沒有覺察並改變之必要,但這種狀態往往被大師們輕視稱其為「沉睡」的狀態。除非這個人遇到特別大的事件衝擊或瀕臨某種崩潰時,且具備內在外在充分的條件與環境下,才會開始覺察之路。比如必須要具備基礎紮實的思辨能力,具備無所畏懼的勇氣,具備獨處和行走的外圍環境。

在不具備這些內在外在前提下,大部分人繼續按各自的生活方式生活著,初步「醒來之人」往往卡在她更新後的一層半的思維觀中。但是旁人是無法也不能去搖醒她、提醒她,除非她自己「醒來」或自己發現了問題並下勇氣決心繼續改變。

獨處中,由於完全的放鬆和無任何時間、任務、目標的狀態下,逐漸會發現我身上大腦中的種種行為舉止的不和諧。例如:

會發現,在做早飯的時候,還想著洗衣服,還會利用僅有的空餘時間去拿起牙刷刷個牙;

會發現,你在刷牙時候,會想著很多未來的事;

會發現,即使無事可做,也會想著事情要去做;

會發現,身體的動作,不是思維控制,而是某種無意識。比如,彎腰,直腰,翹腿,吹口哨,哼著小曲;

會發現,吃飯時會拿著手機,走路會拿著手機,睡前看手機;

諸如此類,突然之間,以前發現或未發現的習慣都變得那麼怪異陌生起來。

當然獨處時,經常會閃過幾年前甚至小時候的一些念頭,一些行為舉止和思維方式。不同年齡對事物看法的演變過程也會在大腦思維中各種呈現,比如生死、子女教育,政治、法治、股票、投資、性格、命運、朋友、金錢、中醫、武術、國學、工作等等。

也會覺察到,一年來對一些念頭的執念和執著,在不同階段的獨處中,從強烈的追求到平靜的堅持到放下再到不求結果無條件的堅守。

通過覺察,我發現覺察的對象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觀察自我,包括思維觀、情緒、念頭、行為、言語、身體等;第二類,觀察別人,通過別人的言行舉止來對比自己的言行舉止;第三類,觀察觀察宇宙中的物,通過物的觀察,對比人的言行舉止及其背後規律。對於每一個大項中的小項目都可以進行理性思考,以思維為例,都可以認真覺察自己後,歸納出思維的特點、本質、作用、與情緒的關係。通過自己的覺察和思考,大致能描繪出一個表現出來的真實的存在的我。(具體覺察小項、流程可參閱文末我製作的《覺察思維導圖》)。

對我的行為和看法、觀念、執念演變的覺察中,尤其要注意下面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問題:真實的自我在哪?我是以這樣的行為、觀念、追求彰顯存在?還是可以換一種行為方式、觀念、追求嗎?如果我的行為方式、觀念、追求都根據我產生的新想法改了,我會變成另外一副什麼模樣?如果變成新的樣子後,真是的自我究竟是啥?新想法改變的源頭在哪?為什麼想改變,為什麼一定要改變,不改變就真的不能接受嗎?不改變和想改變,哪個重要?真實的我到底是什麼?真實的我跟改變想法什麼關係?

禪宗有個法門叫參話頭,以當頭棒喝式不斷的發問,用這種方式讓人驚醒。

一邊覺察一邊用理性主義的方式思考上述問題,我想會比參話頭來的更現代也更猛烈。

我用這套自創加合成的方法,最終目的,究自我本質,革自己的命運。

四 思維與命運

覺察中,我感覺比較關鍵的是覺察我們的思維和情緒。因為思維是隱形的,藏得很深,思維能力差的人往往覺察不到。

所以,現在國外的很多身心靈方法是,對覺察能力差的人強行用洗腦的方式灌輸新思維,以此來幫助思維能力差的人去覺察原有思維的存在及壞處。

這種方法有其合理性,但刻意強調了新思維的好和原有思維的壞,導致並強化了內在的一種對抗式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值得我們要非常警覺。

在覺察思維的過程中,我對「思維決定個人的命運」這句話越來越贊同。36年前的無數個個人選擇彙集後成為了現在的我,無數個環環相扣的選擇導致了最終的那個結局。只要當時某個選擇的基礎理由用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去選擇、更改當時的選擇,或許現在的結局就不一樣了。

現在看,為時已晚嗎,或許不晚,或許是命運安排,或許是讓我把它寫出來讓更多的人去參考,也讓我過得更好。(本文文末會附幾張我自己製作的覺察圖,每個人都可以用它去觀察下自己的思維)

值得關注的是,覺察個人思維的演變和規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是知行合一到某個階段的一種方法。以我為例,這一年多來個人思維觀的迭代或變化非常有意思。

在2018年1月獨處時的旅行,突發的靈感,我就開始用思維導圖去總結過往的一些待人待物的行為模式和正在看的書,一口氣花了五六張覺察圖。用現在佛系的話說,過往十幾年前的人生是外求的思維觀,而現在是無所期待的思維觀,但是再往前退兩年,我也曾經在校園裡深度佛系過,為了擺脫當時的某種痛苦,一度沉迷《金剛經》尋找終極答案,只是沒有找到讓我理性信服的答案,於是又落入滾滾紅塵。於是乎歸納過往,出現了「外求(學習考大學)--佛系--外求(事業功名家庭)---新佛系(無所期待)」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演變過程。

再例如,因為小婭的離去,按照我當時的思維方式,得出的推理結論是,這個結果的原因中,我佔大部分原因(這個推理也是演變後的思維方式,這裡就不展開),且這個原因是我從事的律師行業和律師思維產生的各種負能量和行為方式導致,當時的這個推理思維觀導致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巨大變更,對原有律師思維、律師行業產生了憎恨和厭倦,由此變換工作、行業、身份,以不計後果極其衝動的方式來深圳;在對待原有客戶、朋友的法律諮詢和業務上,也會以非常排斥或消極的心態去面對,諸如此類。

現在看來,這種原有律師思維觀被用劇烈的方式根本性地改變或代替,對我本人而言是好的,它讓我看到了律師身份非真實的我,律師思維也非真實的我,看清了律師思維的局限,擺脫了旁人思維。說到底,人的真實自我在巨大痛苦時候(痛苦也是一種思維情緒),會採取另外一種思維保護機制,即必須去歸責一樣東西才能將痛苦思維去除(即新思維替代舊思維)。所以理解後,也能理解大部分人遭受痛苦後的異常舉措,例如閉門不出,幾年內,不跟人接觸或遁入空門。

一年下來,再回到初始點,再次發現,問題的不是出在思維觀,而是這個選擇思維觀背後的人,因為這個選擇思維觀的人只認定了一種思維觀,而沒有覺察到其他思維觀。律師思維、眾人思維,都是各自在這個世間安身立命的基礎而已,沒有必要因為我對我的自我否定,而否定、埋怨別人。也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眼中的我,與自我對我的理解不同或偏差,而否定、埋怨別人。

所以今年,我可以繼續選擇做回律師,只是選擇的初始思維不一樣了。以前的我是外求(物質追求)模式下的律師思維和身份;現在將律師思維放在無所期待的生活下,律師身份和思維僅僅是我在做律師的時候(以後人生中的一部分時候)採取的這種思維和身份,而我的身份不僅僅局限於律師,還可以用其他的思維成為其他的社會身份,例如公益、投資、創作等等。原來的思維方式是帶著感情色彩的評價去否定(推翻)原有思維,現在的思維方式是帶著接納去「否定」(包容)原有思維。

所以思維方式的迭代和變更出現對於我而言的某種經驗:思維方式的演變呈現出肯定、否定、再否定不斷地螺旋式上升(《與神對話里》提到這是跟宇宙相同的一種循環往複的規律)的演變進程。只是過程有時候慢,有時候快。思維演變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外在的我的折騰,不僅旁人不理解、看不懂我,甚至我對我的行為反覆有時也會茫然無解。無論如何,不要對自己的折騰和來來回回說不好,其實好就在不好之中。或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和內在規律使然。

以上覺察並接納不同階段自我的思維變化,接納他人的思維,接納不同思維的差異,這是最近三個月來最重要的心得。

內觀自己即能察覺這個世界,知己而知人,因為萬物一體,這為了覺察思維觀遊戲中另外的收穫。

五 活在當下

再對思維進行詳細覺察和思考,可以對思維根據自我的覺察進行分類。最近的感悟是,思維總是在想著過去,未來,大腦里的思維無非就是過去思維,未來思維,提出問題思維,解決問題思維,行動思維,評價思維,工作思維、生活思維、情感思維等等。

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突然發現,當下的時候是沒有一種思維去匹配的。每一個當下,我們的思維好像不知道在哪,在做什麼。所以《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提出了「臨在」的概念,克里希那穆提說「用覺察去覺知自己在覺察」。

我的感悟,當下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類似於觀察的觀察,當下的思維如果去究其本質的話,是一種覺察到觀察的思維;也就是當我們培養:觀察到看到的東西,觀察到我們聽到的東西,感觸到我們感觸到的東西,這種覺察思維能力就發展壯大了。這種思維能力或許也稱之為毫無時間感的全然地專註。

發展這種當下的覺察思維有什麼好處?

對於我而言,我最終選擇的無所期待的生活本質上是一種當下思維,並可以覺察到真實的自我;當然,當下思維可以解決情緒的問題,因為在這種狀態中,沒有情緒,只有專註;也可解決專註不夠和工作效率等現實問題。

六 無所期待的生活

無所期待不是沒有想法和目標,只是知道任何想法和目標都是為了滿足內心的焦慮和恐懼,一旦拚命努力去外求且達成目標後,命運都會用另外一種形式的喪失、離去讓你的生活再次平衡。所以無所期待的生活不會對結果有任何在意,它不再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因為結果真的不重要。

無所期待不是沒有追求,只是知道,在過往人生中,名利、金錢、學習已經某種程度上求到,但依然沒有解決焦慮、壓抑和恐懼。任何追求名利、金錢、學習成就、家庭都是基於某種一種思維觀,這種思維觀不是不好,但它存在思維的死角,它並沒有考慮任何追求達成後,個人想達到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例如,有錢後的感覺是什麼,將會怎麼言行;功成名就後的狀態是什麼;你結婚後如何,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或許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追求往往是一種不斷去追求的思維觀,把不斷追求當成了一種生活狀態。只有你一旦臨死前或躺在病床上,或許你才能意識到,這種追求思維的可悲和局限性。或許無所期待的生活是另外一種終極生活狀態(而非追求狀態)的追求。

無所期待不是沒有選擇,只是知道,選擇不再來源於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而是面對過往曾經基於太多焦慮和恐懼選擇後,採取的安住於當下的從內心出發的確信方向。

無所期待不是沒有行動,只是知道,行動不是來源於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而是來自於當下的喜悅、好奇、靈感、思考。

無所期待的生活不是對過往生活方式的完全否定,因為沒有過往生活的經驗,你無法知道無所期待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無所期待的生活不是不進行或不需要思考,而是離不開覺察,對過往、未來進行思考、當下的專註,都可以去想去做,三者(過往思維、未來思維、當下思維)之間形成了自然的平衡。

無所期待的生活不是逃避紅塵,不是出世,而是積極地心態入世,用真是的自我和內心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願塵世安好,各行所願。

以此作結。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法約】▽

▽做一個有深度有溫暖的身心靈和法律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約 的精彩文章:

TAG:法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