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此以後,奧斯卡與商業分道揚鑣

從此以後,奧斯卡與商業分道揚鑣




虎嗅註:第90屆奧斯卡的獲獎名單已經全部出爐,不知道你猜中了幾個?反正很多人都以為《三塊廣告牌》會是最大贏家,但實際上《水形物語》最終斬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本文與本屆奧斯卡關係不大,主要想告訴你奧斯卡與商業「分手」的始末——「沖獎片」,或學院與市場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這篇文章數據很多,偏干。



本文

轉載自機核。




奧斯卡票房數據里的秘密



前幾天聊天的時候,有朋友提到過一個文章講起奧斯卡歷年最佳影片的票房排名,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結果一查發現那個數據有不準確的地方,另外我也覺得它按照年代

(aka每十年)

簡單劃分時期太粗暴了,所以自己查了一下。




以下列表為了簡明和可讀性起見,這裡先按年代列出了年份片名和排名,更多信息在後面的圖表和分析討論中會有

(排名是北美票房,因為1989年以前的全球票房榜沒有數據)










我收集到的全部原始數據包括票房具體數值和1989年後的全球票房數據和排名等,可以在這裡看到

(數據來源主要是boxofficemojo,如果發現數據有誤,請告訴我,我會修改,如果你想要用這些數據做自己的分析,請自由地……)。




1960~2017歷年學院最佳與票房數據




因為最後發現全球票房數據趨勢和北美票房之間沒有明顯區別,因此我為了圖表簡明起見省略了它,以下是我製成的圖表:






有趣的轉折與個中的原因




為了戲劇性效果,排名數據把軸逆過來了,大家就能看到它下滑的趨勢,那條虛線是多項式趨勢線。票房數據也為了戲劇性效果做成了面積圖,近年的趨勢就一下子變得很有意思了……




我把它分成了:





  • 熱戀期:很久以前~1976



  • 冷戰期:1977~1993



  • 努力複合期:1994~2003



  • 徹底分手期:2004~大概是永遠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簡單以年代劃分是不靠譜的,當圖表做出來以後,更有意思的信息就出來了。於是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轉折年份發生了什麼,事情真的十分有趣。




1977年,眾所周知地是《星球大戰》上映的年份,也同時是奧斯卡與票房開始冷戰的時候,這是巧合嗎?我會說當然不是。這話絕對沒有任何貶低《星球大戰》的意思,它不僅打破了當時的票房紀錄,而且獲得了一噸的奧斯卡提名,其中也包括最佳影片提名。但最終,它獲得了幾乎所有提名的技術獎項,卻與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劇本都擦肩而過。



它當然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甚至可以說創造了一種新電影類型,但似乎它也同時開啟了一個「這樣的電影只會得到技術類獎項」的時代。




我的個人觀點是從劇本層面,《星球大戰》是一個很傳統的冒險故事,並且帶有相當程度的兒童片傾向,並沒有它在概念設計、特效拍攝等技術方面那麼超越時代,所以這樣的結果也是理所應當。




方才說的這種新電影類型,不是說太空歌劇,而是現代意義的大製作電影

(blockbuster)

,當然人們對究竟哪個才是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大製作電影還有些爭議,《大白鯊》,《星球大戰》,還是《超人》?但這不怎麼重要,它們都出現在同一時期,1975~1978年。







這三部電影當然是非常不同的了,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擁有人們從所未見的奇觀場景,這讓它們製作起來非常貴,但在院線中非常賺錢。於是一波電影製作的預算競賽就開啟了,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特效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而大製作電影成了穩定的票房保障。



在大製作時代剛剛開始的時候,許多傑作問世了,因為特效技術解放了電影人的想像,讓他們得以將曾經的不可能呈現於大銀幕,這些作品包括《奪寶奇兵》《ET外星人》《終結者》《回到未來》等等等等。




而與之同時學院與票房榜的冷戰期也開始了,在此之前沒有人會說學院對商業性有偏見,因為獲獎影片幾乎總是票房排名十分靠前的作品。




而在這段我稱之為冷戰期的1977~1993,票房冠軍幾乎總是這些大製作電影,它們也斬獲了許多技術獎項,但最佳影片獎則幾乎一直堅定地頒給更傳統的「劇情片」,唯二兩次票房冠軍與最佳影片的相遇,卻也恰好是大製作電影失利於「劇情片」的時候:1979年的《克萊默夫婦》和1988年的《雨人》。




特效、技術與敘事手法,孰重孰輕



這裡我真的不是想說奧斯卡有偏見或是市場有跑偏

(那發生在後來的「徹底分手期」)

,但事實是,你可以很輕易地講這些大製作電影在技術創新上的成就,卻很難衡量它們比起同時期的劇情片在敘事和傳達主題與情緒方面好在哪裡。




客觀來說,大製作、重特效的電影相對複雜的設定、場景和技術呈現經常伴隨著相對簡單的主題和角色,奇幻/科幻故事的內核反而會偏近於更古典的設計,而如果創作的重點更傾向於呈現奇觀,也確實會更有可能忽略敘事手法。




當然這絕非一概而論,古典的故事設計不含任何貶義,而且例外存在,一直存在,經常存在,但這種趨勢也千真萬確。甚至於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中說:





「每隔十年左右,技術創新便能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其唯一的目的只是為了開發奇觀場景。」——羅伯特·麥基




再次強調,我絕不是說這一時期的票房冠軍們故事手法低劣,但我們依然需要埋下這個概念,那就是大製作和高票房恐怕都不等於更高藝術成就。而且這一時期「續集熱」也開始了,並且出現了像《超人3、4》這樣票房口碑雙撲街的「撈錢失敗電影」。




但是接下來,我們進入了一個「試圖複合期」,1994~2003年,從《阿甘正傳》到《指環王III王者歸來》,這大概是一個現代大製作電影的黃金時代,數字特效技術成熟並開始不再喧賓奪主,而是融入了電影敘事本身,而且也不再是奇觀電影的專屬投資。







但同時發生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1996年似乎是「頒獎季」電影概念開始誕生的時候,我們來看這幾年的最佳影片提名變化,注意最後一列數據是電影的上映日期: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2年




「沖獎片」,或學院與市場之間的距離




在1996年以前,提名影片的上映日期幾乎是隨機的,而在那之後,10/11/12月上映的開始佔據多數,甚至有的年份所有的提名影片都是如此。這正是所謂的「沖獎片」概念建立的年代,「奧斯卡對商業片不感冒」也成了人們的共識。




儘管這段時期出現了「現代大製作」的巔峰作品《泰坦尼克號》和《指環王三部曲》,但其實同時,大製作電影的票房佔比也在擴大,在94/97/03三個交點之外,其實局面和之前的冷戰期並沒有什麼差別。而最終《指環王III王者歸來》這一巔峰似乎也成了最後的輝煌。




很大程度上《指環王三部曲》也標誌了一個技術時代,到了此時,數字特效已經非常接近於當代水平,動作捕捉技術也成熟了,CG角色完全融合入真人電影已經實現,特效幾乎可以完成電影人想要製作的一切效果。




於是,到了2004年以後,沖獎片和特效大片的製作可以說是都非常成熟了,學院與票房市場的分手徹底完成。其中還有一個年份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2009年,回顧一下這個圖表,看那個驚悚尖銳的排名線的谷點與票房線的峰值時刻:







我其實認為真正標誌著「當代意義上的大製作電影」時代到來的,並不是《指環王》,而是《阿凡達》,因為是後者帶來了IMAX3D時代,也再一次創下了票房紀錄。是到了此時,我們開始問,「本市最大最亮的IMAX屏幕在哪裡」,我們開始極度關心電影的視聽體驗,以至於放映設備的品牌效應突然放大,我還記得2009年的夏天有無數複雜的《阿凡達》觀影攻略和「影院測評」,因為當時的北京只有4塊IMAX屏幕。




而也就是在這一年,票房歷史紀錄和最佳影片的票房排名最差記錄同時誕生了。







當時的頭條是:卡梅隆與前妻展開對決,《拆彈部隊》橫掃《阿凡達》。




其實現在真人電影特效還有一道坎兒需要過,就是水下效果。據說《阿凡達》的後續之所以一拖再拖就是因為這個,但現在看來卡梅隆似乎要被《海王》搶了先機了。但等到水下特效也可以完美製作了,會拉回這個徹底分手的學院和票房市場嗎?按照本文分析的規律來看,只會推得更遠吧。




所以結論就是:引領技術時代的作品往往都是名利雙收的經典,但每個技術時代中,顯然學院都在與市場漸行漸遠。




今年




這幾年其實事情變得更複雜了,網路流媒體的衝擊,大製作無法保證大回報,漫改電影大戰,等等情況都在發生,不過那似乎是另一個話題了,本文的最後我們還是來看看今年的最佳影片提名:







7/9都是「沖獎片」,7/9都是票房不過億。其實我個人真的蠻奇怪的,《水形物語》為什麼票房這麼低?一副簡直像是沒好好上映的樣子……R級怎麼了,誰說R級不能火啊?其實前兩天《華爾街日報》也有一篇文章談論這個現象,看到它我有些無語:我草稿寫了一個月了,結果你先發了?




但我這篇和它差別還蠻大的,花了更多的筆墨在歷史變化上,但《華爾街日報》的標題水平確實是我這個野路子寫手所不能及,它說《最佳影片將頒給……一部你很可能不會看的電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標題文字


內容描述.




 虎Cares 





凌晨三點的區塊鏈群是什麼樣的我不太清楚


諸如此事吧,或許更適合「不懂裝懂」


背上「裝什麼裝」系列原創帆布袋


讓我們對「新概念」們「表達喜愛」,互聯網最棒了


送給每一位親愛的朋友,你值得擁有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網 的精彩文章:

大連足球沉浮錄:離開王健林的1208天
掌握國內半數以上動畫產能,繪夢是怎麼做到的?

TAG: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