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中國人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華夏民族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那麼你知道「三皇五帝」都是哪些人嗎?

其實,在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也是有不同說法的!就像當年的「春秋五霸」,就主要有兩種說法。司馬遷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的說法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而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其他入圍的還有「四方是維」的鄭莊公、爭霸中原的吳王夫差等人。

其實在誰是五霸的問題上,只看會盟諸侯和軍事實力是不夠的。齊桓、晉文之所以成為後世對「霸主」的代稱,這其中不僅僅是武功問題,還包含對於文化正統、價值觀、文明道義的認可。春秋大義的宋襄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迫使中原部分諸侯承認了其霸主地位的楚莊王,也赫然在列。所以,按照正史標準評價,司馬遷所載的「五霸」是最為標準、規範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就是正牌「五霸」。

回到「三皇五帝」,遠古「三皇」有三種說法:

其一,《尚書大傳》認為三皇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其二,《風俗通義》認為三皇是伏羲氏、女媧、神農氏。

其三,《古微書》認為三皇是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古微書》是從包括《尚書》在內的《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書志、《太平御覽》等諸書中摘引緯書佚文加以編排,是全面師從聖人理數俱備的經典,由於《尚書》等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即「三皇」。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

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為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上古「五帝」有五種說法:

其一,《大戴禮記》和《史記》認為「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其二,《戰國策》認為是庖犧(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

其三,《呂氏春秋》認為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這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其四,《資治通鑒外紀》認為是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

其五,《尚書序》認為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尚書序》雖為偽書,但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綜上,正牌的「三皇五帝」包括:伏羲氏、神農氏、黃帝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五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春秋中期之前,為何誕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中國史上被餓死的三位皇帝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