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會有戰爭?學者從哲學角度為您解讀

為什麼會有戰爭?學者從哲學角度為您解讀

戰爭的根源與永久和平的希望

作者:閃小春

為什麼會有戰爭,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眾說紛紜。比如,人口論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人口的增值,人口的過速增長會導致戰爭;社會進化論者認為,人類社會也遵循自然的規律,「物競天擇」,戰爭就像原始人會去捕獵一樣;人性論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人性的貪婪和慾望,人性本惡;宗教論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上帝對於人類罪惡的懲罰。《大英百科全書》將當代戰爭理論分為兩個類型:一類將戰爭歸因於特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一類將戰爭歸因於特定的、與生俱來的心理因素或者內驅力。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坦與弗洛伊德就為什麼會有戰爭展開了討論。愛因斯坦問:雖然說權力和利益可以部分說明戰爭的原因,但「這些機構是怎樣如此成功地把人們鼓動起來,達到如此瘋狂和熱情的程度,甚至不惜犧牲他們的生命呢?」弗洛伊德答道: 「您對於人們如此輕易地迸發出對戰爭的熱情這個事實感到驚訝,並且對於是否有什麼東西在他們身上起作用感到懷疑——這種東西就是仇恨和毀滅的本能——它在半路上迎合了戰爭販子們的需要。」

弗洛伊德假設,人類有兩種本能, 一種是尋求保存和聯合的本能,即愛欲本能或生本能;一種是尋求毀滅和殺戮的本能,以及我們組合為攻擊或毀滅的本能,即死本能,死本能就好像一個有機體渴望重新回到無生命的狀態一樣。

在弗洛伊德看來,歷史上無數的殘酷行為已經證明了死本能的存在及其力量,雖然一些傳統的道德觀念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試圖消除人攻擊性傾向的努力是一種徒勞。他認為,戰爭就是人類死本能的一種集體、肆意的爆發,是一種源於集體無意識的群體行為,讓從原始時代開始就潛伏在個體中的所有獸性和殘酷的本能釋放出來。至於那些機構是如何成功地煽動人們的呢?答案很簡單:它們簡單地把人分裂為友和敵、他們和我們,把一些民族和國家稱為「野蠻的」、「邪惡的」和「低等的」,然後將其從文明中排除和孤立出去,便可以肆意地對其投射自己的敵意和攻擊,堂而皇之地將自己對利益的追求「合理化」。

沙夫·瓦文提出,不能簡單地以為弗洛伊德把戰爭的根源等同於死本能。人有死本能,但死本能並不一定總是導致戰爭。然而,戰爭帶來的這種不穩定和混亂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等環境特別容易誘發死本能,讓其肆虐和泛濫。弗洛伊德雖然認為人有死本能,但他不認為人性本惡。在他看來,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這些衝動本身無所謂對或者錯,人們是根據它們與人類社會的需要和要求來做區分和表達的。他之所以強調死本能這個部分,並非要否定人性中美善的部分,而是因為傳統的倫理竭力否認另一部分,並將其視為「惡」和「不好」,使得我們無法完整地理解人性。如果可以承認和接納人性中的攻擊和毀滅慾望,人類便可以放下一些對人性和道德的幻想,倘使我們從未到達假想的那個高度,也無須為所謂的墮落而感慨。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帶來人類毀滅危機

弗洛伊德批判一戰中人們使用毒氣、炮彈等殺傷性武器來屠殺自己的同類。他特彆強調,尤其是在目前這個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控制已經達到如此程度的時代,如果人類無法在一定程度上克制這種攻擊和毀滅本能,他們就能毫無困難地相互消滅,直到全部毀滅。

雅斯貝爾斯也對技術時代的危機表示了同樣的擔心。在他看來,在原子彈技術之前,人們可以在戰爭中殺人或被殺最後滅絕種族,但在原子彈出現之後,現代人可以毀滅整個人類。科技時代尤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帶來的秩序讓人之惡更加膨脹,給人的生存帶來了良知、尊嚴和理性危機。他強烈呼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使用原子彈。

勞倫斯·萊尚認為,當第一枚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時,人類就已經登上了瀕臨絕種生命的名單,因為人具備了自我毀滅的潛能。原子彈就像是一場人性的期末考試——人類可以通過這場考試嗎?戰爭既然無法消失,那麼可以在長度上和程度上減少嗎?永久和平只是一個夢想嗎?

探求永久和平的可能

對此,弗洛伊德提出,凡是能促進文明發展和進化的亦可用來反對戰爭,或許我們可以寄希望於兩個因素,一個因素就是「這兩種『蒼天神力』中的另一種,即不朽的愛欲」,也許愛欲施展出自己的威力可以戰勝自己的對手死本能。他進一步指出,要避免戰爭,必須增強人類成員之間的力比多紐帶,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同類的情感聯繫之後,他們之間便會「產生認同和受目的制約的愛的關係」。這樣他們便會為了愛與被愛克制殺戮本能,轉而將力比多投入到構建更大的文明單位之上。另一個因素是增加理智和文化活動,駕馭本能生活,理解和接納人性中的攻擊和毀滅衝動,對未來戰爭的結果保持合理的恐懼,也知道為和平而進行戰爭的必要性,就如同人知道自己會死,可以為死亡做準備一樣。

雅斯貝爾斯認為,核武器讓人的生存處於邊緣境界,人類要做到「不同歸於盡而共同存在」,需要依賴於理性和交往。鑒於人與人、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差異,唯有訴諸自明的理性,方可把不同的人聯繫起來,讓人類彼此之間學習和借鑒——要實現這個理念,你我之間必須相互開放,相互交往。在雅斯貝爾斯看來,「交往」並非指沉默的妥協或讓步,而是一種沒有暴力的愛的鬥爭,一場為了兩個生存夥伴彼此開放的鬥爭。當這種交往超越了兩個人的對話之後,便成了一種世界範圍內的總體交往,一種「公開的精神之戰」,彼此自由地溝通、討論和對話。

萊尚提出,我們是否可以策劃和平呢?他認為可以設置三道防線來對抗戰爭。第一道防線在於個人自我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自己、他人和媒體的語言徵兆中是否有貶低、不理性的分類和判斷標準等;第二道防線在於教育體系,他提出五個基本方針: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當成本地社區的一分子、體驗現實世界的其他認知方式、獲得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學會學習;第三道防線在於政府的職責,現代政府必須努力維護和平。

康德在探討永久和平時說,「人性表現得最不值得尊敬的地方,莫過於在整個民族彼此之間的關係這方面了。任何時刻都沒有一個國家在自己的獨立和財產方面,是有安全保障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且從時間上來看和平只是戰爭的間隙。冷戰結束之後,雖未發生世界級的大戰,但是局部戰爭和種族衝突從未間斷。而且,在21世紀的今天,戰爭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多改變,除了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直接暴力和軍事衝突,意識形態、知識文化、社會外交等領域內還存在著「沒有硝煙的較量」。因而我們在追求永久和平的同時,必須對戰爭的心理和社會根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積極為預防和避免戰爭做出準備。正如馬克思所言,「戰爭說到底是人心和人力的較量」。科學和技術手段雖然重要,但人心對正義與和平的嚮往更具決定性。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哲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7》發布
英國的弱勢緣於撒切爾主義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