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村莊系列之歷城殷家小庄,與明朝「殷閣老」頗有淵源
1928年濟南最早的航拍照
殷家小庄:
殷家小庄 位於洪家樓東南面,花園路南側。南為甸柳庄,北鄰七里堡。362戶,911人。設殷家小庄社區居民委員會。近處有洪樓廣場、百年山東大學老校、百年洪家樓天主教堂、省圖書館等。
衛星地圖看殷家小庄(非全貌)
濟南郊區概貌圖
史書記載:
明代,原稱小庄。明禮部尚書殷士儋後裔曾居於此。在《殷氏族譜》跋中記載:「適於歷城東殷家小庄,一故戚處得一族抄本……由殷士儋八世孫殷允斌(字重光)著手修譜」。沿稱殷家小庄。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小庄」,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南鄉南保泉三:殷家小庄」,民國《續修歷城縣誌》「張馬鄉南保全一:殷家小庄」。《山東通志》有「殷衡墓在殷家小庄」的記載。
殷士儋
殷士儋和殷家小庄:
說起殷家小庄,不得不提的就是殷士儋
殷士儋(1522年―1581年),字正甫,又字棠川,濟南歷城人,因官至內閣大學士,人稱「殷閣老」。殷士儋在詩壇頗負盛名。明代嘉靖年間,歷下詩人號稱「邊(貢)、李(攀龍)、殷(士儋)、許(邦才)」。士儋與李攀龍等游。有《金輿山房稿》十四卷、《明農軒樂府》等著作傳世。見《四庫總目》。評價殷士儋的詩「體齊魯之雅馴,兼燕趙之悲壯,稟吳越之婉麗,是吾鄉一巨手。
那麼殷家小庄和殷士儋什麼關係呢?原來殷士儋的曾祖殷衡於明代景泰四年(1453年)山東鄉試以第五名中舉人後,選授為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訓導,因為「身率教士,造就居多」,故而遷德庄王府教授,隨德庄王朱見潾來到其封地濟南,遂在歷城安了家。逝世後,殷衡被葬在殷家小庄附近。自此殷氏後人便在殷家小庄居住,守護先人陵墓,綿延數代不息。
注釋:朱見潾: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子,初封榮王,後封德王。初建藩德州,以德州地方貧瘠,改濟南,德王封號不變。德王府就是今珍珠泉大院,清代為巡撫衙門。
殷家小庄和殷家林:
萬曆九年(1581年)殷士儋卒,追封太保。因官至內閣大學士,時人稱「殷閣老」,葬在歷城縣呂王莊(今市中區殷家林村)鳳凰山之陽,墓地修好後改為殷家林。後人稱其墓為「閣老墓」。
圖片來自網路
發現殷氏族譜:
1986年在濟南殷家林村發現了《殷氏族譜》,《殷氏族譜》是用硬質蘭布書套保護,採用竹邊紙,線裝,有水浸痕迹,但完整無損。繕寫本,小楷,字跡十分工整。繕寫者署名為「歷下竹泉氏朱增貽。」朱增貽作跋,記載了此譜的形成,是在清嘉慶十五年前後,由殷士儋八世孫殷允斌(字重光)著手修譜。跋中記載:「適於歷城東殷家小庄一故戚處得一族譜抄本,其中不無缺漏,又考碑碣諸文集始成大略。」但殷允斌「不幸而逝。」他的伯弟殷允詵(字翼光),「念先人之舊澤承伯兄之遺忘,復加參考而此譜遂成。殷允詵委託朱增貽繕書,朱不得辭而謹書焉。」
這卷《殷氏族譜》的內容分為:世系合敘圖,世系分敘圖、誥命、諭祭文、碑銘、序、行狀、列傳、文集目錄、縣誌雜考、外集等十幾個篇章,系統地記載了殷氏從始祖至十四世祖宗(殷士儋為六世)的概況;記載了從明成化年至崇禎年曆朝(約一百五十餘年)對殷氏家族中重要人物的評價。特別對殷士儋的記載尤為詳細。其中包括明李攀龍(歷城人、嘉靖進士)、于慎行(隆慶進士)、清周永年(歷城人,乾隆進士)等名人撰寫的碑記、列傳、祭文。
殷氏族譜記載:歷城區殷家小庄、市中區殷家林和長清區崮山殷氏後裔為同一支系。
聲明:嚴禁以盈利為目的的轉載,轉載需註明出處。百家號/鴻猷 2018年3月4日於濟南


※新花色鮮艷,故花色憔悴。 明朝花更開,新花何有異。
※此人喜中狀元,不到二十天,被朱元璋五馬分屍!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