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視行業是這樣改變網球的

電視行業是這樣改變網球的

文/史蒂夫·提格諾 編譯:丁川

1966年,美國《體育畫報》撰文《這是體育,這是金錢,這是電視》。文章的作者,時任美國廣播公司(abc)主管的羅恩·阿勒奇回答了一個長久以來困擾許多體育迷們的問題:「來勢洶洶的電視是否正在摧毀體育行業?」阿勒奇表示,電視絕無可能損害體育。他以網球為例,網球場恰好與電視屏幕完美契合,觀眾在電視機前還可以清晰地聽到擊球聲。不到兩年,電視就徹底改變了網球運動的走向,規則得到了修改,球星們由此誕生,球衣和球也加入了更豐富的元素,網球如閃電般席捲了世界。1968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溫布爾頓用彩色信號對比賽進行了轉播,這是公開賽年代的開端。50年之後,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網球電視轉播史上幾個里程碑式的時刻。

1968年——阿瑟·阿什橫空出世

1967年,彩色電視開始走進了美國的千家萬戶。時隔一年,阿瑟·阿什成為了首位奪得美網冠軍的非裔美國球員。1968年的那個夏天,阿瑟·阿什為網球注入了新元素。事實上,在他美網登頂的兩周前,他還下拿下了首屆全美業餘錦標賽的冠軍頭銜,彼時業餘網球比賽在美國已經有長達87年的歷史,以往所有的人都統一身著白色球衣登場,那一年的比賽,阿瑟·阿什的黃色運動服開創了先河。

巧合的是,1968年的全美業餘錦標賽恰好是賽事轉播商美國公共電視網(PBS)首次嘗試用彩色信號直播。那屆比賽最讓人印象深刻不僅是黃色球衣與草地球場相得益彰的搭配,阿瑟·阿什在取勝後與巴德·柯林斯探討了種族與政治等話題,這段採訪讓兩人都名聲大噪。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隨即在接下來美網轉播力邀巴德加盟,當阿瑟·阿什在全美電視觀眾的注視下最終成為美網男單男單冠軍,公開賽年代迎來了首位新星!

1970年——搶七出現

到了20世紀70年代,電視轉播的加入讓網球更富有現代感。但有個問題讓許多電視人頭疼不已——比賽耗時太長了。當每盤比賽要凈勝兩局才能結束時,理論上,比賽可以一直打下去。1969年的溫網,潘喬·岡薩雷斯歷經112局擊敗查理·帕薩雷爾成的經典一役成了電視人徹頭徹尾的噩夢。兩人的首輪較量足足打了5小時20分,前後耗時兩天才完賽。

考慮到每年有超過百萬的觀眾收看美網轉播,時任美網賽事總監的比爾·塔爾伯特決定要對規則進行變革。他奔赴紐波特拜訪了另一位賽事總監吉米·范·阿倫,吉米所倡導的「突然死亡法」備受塔爾伯特推崇,「突然死亡」也就是搶七。球員們對此表達了抗拒,「打搶七就好像得心臟病一樣,」岡薩雷斯說到。不過塔爾伯特卻認為這就是網球的未來。搶七制在1970年迎來了首秀,如今48年過去了,很難想像沒有搶七的網球比賽會是什麼樣子。

1972年——拉維爾、羅斯維爾對決引發收視狂潮

70年代早期,對於所有體育聯盟而言,有線電視網就如同聖杯一樣的存在。網球界有幸擁有拉馬·亨特這樣的騎士,穿著金光閃閃的鎧甲在體育轉播界披襟斬棘。一套整齊的西服就是亨特的盔甲,作為石油大亨之子,亨特在1967年一手炮製了橄欖球盛會超級碗。隨後他將目光轉向網球,創建了男子網壇早期最為成功的巡迴賽——世界網球錦標賽(WCT)。

引入顏色各異的戰袍和網球?沒問題!採用搶七決勝制?沒問題!使用室內球場?沒問題!送給比賽獲勝者一輛林肯車?還是沒問題!亨特為網球帶來了一系列足夠吸引眼球的元素,但他內心裡也清楚網球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帶有德州特色的炫富方式,這項運動需要穩固的支撐載體。因此他建立了一套以周為單位的賽事體系,並引入積分。1972年,羅德·拉維爾與肯·羅斯維爾在決賽中相遇,兩人從第一盤拉鋸至決勝盤,比賽扣人心弦,全國廣播公司(NBC)夜間新聞播報了賽況,共有兩千一百萬觀眾觀看了電視直播,創造了記錄。

1973年——性別大戰

1873年,沃爾特·溫菲爾德上校發明了草地網球。拋開其他不談,他認為是網球是單身男女青年交際的絕佳方式。100年後,當3萬名觀眾齊聚休斯敦的一處室內體育館,注視著一位29歲的女性與一名55歲的男子進行「性別大戰」,倘若溫菲爾德有機會親臨現場,不知是否會引發他對於網球新的定義。

這場比賽發生在1973年9月23日,當比利·簡·金擊敗了鮑比·里吉斯,勝利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比賽本身,它是美國女性意識覺醒的分水嶺,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人在談論著這場比賽。它屬於網球電視轉播史上的全盛時期,約有5千萬觀眾通過美國廣播公司收看了直播,這個記錄至今沒有被超越(指全美境內)。

1973年末,那5千萬美國人不再滿足做觀眾,他們拿起了球拍,不管男人和女人是否把球場當作約會的場所亦或者是決鬥的地方,溫菲爾德上校內心裡一定會很自豪。

1979年——全國廣播公司(NBC)打造《溫網早餐》

全國廣播公司早在1969年就開始轉播溫網,但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美國觀眾只能收看溫網的決賽且還是經過剪輯以及延遲播放的版本。1979年,唐·奧梅耶爾——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電視台主管提出溫網應該被當作一項世界級大賽來對待並且享受直播待遇。他說服了上司,美國人應該在周末上午的9點準時打開電視收看網球比賽。他的助理鮑勃·巴赫為節目起名「溫網早餐」,並邀請克拉克·高特製作節目主題音樂。

萬事俱備,唐·奧梅耶爾又遇到了難題,如果溫網的比賽是下午2點開打,這意味著比賽是準點開始,也預示著全國廣播公司將沒有時間播先導節目或是廣告,以美國人的收視習慣,準點打開電視並不等同於比賽準點開始。奧梅耶爾聯繫到了那年溫網男單決賽選手羅斯克·唐納的經理人唐納德·德爾,德爾表示自己會想辦法。

1979年的溫網男單決賽於當日下午2點準時開打,可兩位決賽選手羅斯克·唐納與比約·博格都沒有出現。5分鐘之後,他們才緩緩步入中心球場。到底發生了什麼?原來德爾問羅斯克·唐納可否想辦法推遲出場的時間,唐納便在上場前告訴溫網的官員自己要去趟洗手間,溫網再保守也無法拒絕球員的這一請求,而5分鐘也足夠電視台播放廣告了。

1979年——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ESPN)首秀

《溫網早餐》出現後的兩個月,網球電視轉播史迎來了又一個里程碑——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誕生!這是一個24小時不間斷進行轉播的頻道,網球正是該電視網早期轉播的幾個項目之一。1979年9月7號,電視網宣告成立後,時隔一周便嘗試了首次網球直播——美國與阿根廷之間的戴維斯杯決賽。38歲的前職業選手克里夫·德斯戴爾坐鎮解說席,美國隊最終成功登頂。

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從1984年開始直播澳網,2003年直播溫網,並從2015年起對美網進行全方位報道。這個電視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電視行業與網球產業之間的關係,大多數情況下一些賽事為了能爭取到電視台轉播檔期,不得不擠破頭。而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從一開始就展現了對網球直播的濃厚興趣,賽事不用再看電視台的臉色。

2003年——網球頻道問世

進入新世紀,24小時連軸轉播賽事已不再是技術難題。電視產業開始進入更為細分的市場,對於媒體企業而言打造專註於報道單一體育項目的頻道已是足夠合理的選擇。1995年,高爾夫頻道率先進入人們視野,1999年NBA電視台宣告成立。為什麼網球不可以呢?網球賽事眾多,橫跨世界各地,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許多賽事聞所未聞。

2003年,網球頻道彌補了這一空白。它在四月份直播了聯合會杯的比賽,隨即又報道了歐洲的紅土賽季。以往美國觀眾只能收看蒙特卡洛和羅馬站的賽事集錦,這一回他們可以欣賞到比賽的全程。三年後,網球頻道又拿下了法網的轉播權。網球頻道有條不紊地壯大報道團隊,也拉近了球迷與職業賽事之間的距離。

2004年——啟用鷹眼回放

征戰2004年美網,小威在四分之一決賽上遭遇了兩大強敵:一個是隔網相對的卡普里亞蒂,另一位則是比賽的當值主持主裁馬里亞納·阿爾維斯。阿爾維斯在本場比賽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並且有利於卡普里亞蒂的判罰。

錯判、誤判是運動的一部分。這場比賽則第一次將主裁的失誤以完整的畫面回放形勢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到了2004年,許多電視轉播商已經開始採用一套被稱作進攻落點的回放系統——這套系統的誤差值在3毫米的範圍內。遺憾的是,當時還沒有比賽引入這項技術。

小威的不公遭遇引發了諸多顛覆性的舉措,2005年邁阿密站引入全新的科技——鷹眼,不僅僅用於轉播還可直接左右比分的判罰。一些人士擔心此舉會延長比賽用時,恰恰相反,鷹眼的使用減少了球員與裁判不必要的爭執。電子產品的權威性讓網球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球天地》雜誌 的精彩文章:

謝淑薇的方式

TAG:《網球天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