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西省政府搬了家

山西省政府搬了家

2018年2月18日,督軍府大門,雕樑畫棟,兩座石獅分峙左右。(林宏賢/圖)

北宋以前,這裡曾是晉文公(重耳)廟,後被北宋大將潘美改建為帥府,元代設為中書省,明、清兩代一直是山西巡撫衙門所在地,辛亥革命後為閻錫山督軍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原本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府東街101號大院。2017年9月2日,省政府摘牌遷址,作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閻錫山督軍府舊址,這個大院終於將向大眾開放。

2018年春節的第三天,我重遊了這個大院。據山西省文物局有關資料記載,北宋以前,這裡曾是晉文公(重耳)廟,後被北宋大將潘美改建為帥府,元代設為中書省,明、清兩代一直是山西巡撫衙門所在地,辛亥革命後為閻錫山督軍府。

另據《山西晚報》載,督軍府曾於抗戰初期設為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太原淪陷後為日偽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本投降後,再度成為閻錫山府署。1949年4月太原解放,成立後的山西省人民政府於同年進駐於此,一駐就是將近七十年光陰。

督軍府坐北面南,佔地近4萬平方米,屢經修繕、改建和擴建,現在的模樣,基本延續了明清「巡撫衙門」的布局。首先映入眼帘的大門,是重檐歇山式二層中式門樓,大紅門柱,綠瓦灰牆,雕樑畫棟,兩座石獅分峙左右。

進入大門後,正北中軸線上的建築是原巡撫大堂,後改為閻錫山副官們的辦公樓,門之上方鐫有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石匾。1985年省政府決定,將此樓改造為貴賓接待廳。

2018年2月18日,原山西省政府辦公樓,門前的花園原為閻錫山辦公樓。(林宏賢/圖)

繼續往北,依次穿過穿堂、二堂、閻錫山辦公樓(後改為花園)、清御書樓(後改為辦公樓)後,是梅山以及梅山會議廳。

梅山本名叫「煤山」,是明代巡撫衙門存放煤炭之處,清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山西巡撫時,在此堆起了一座假山。他認為衙門北高南低有靠山,方能官運旺盛長久。

1911年「辛亥革命」後,軍閥閻錫山(山西五台人)執政山西,取《論語》中「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之意,改「煤山」為「進山」,意欲「改進山西,使山西進步」的決心。他還在山上建了一座歐洲哥特式的「進山鐘樓」,上置西洋自鳴鐘,每到正點便發出震耳鐘鳴,整個太原都能聽到。

日軍攻佔太原時,炮彈曾將「進山鐘樓」炸毀。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進山」進行了修整,梅山成為慣稱,梅山入口處的牌匾由原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山西長治人)題寫。

重修的鐘樓頂端焊有紅五星一顆,象徵著光明與進步。它也成為當地幾代人的記憶,是歷史舊照上出現頻次最高的建築。

梅山腳下的梅山會議廳是閻錫山修建的,原名為「自省堂」,是閻錫山召開大型重要會議和接待貴賓的場所,堂額原由晚清變法維新派發起人康有為所書。

督軍府內還藏有清康熙、乾隆等人留下的牌匾、題詞,以及800年高齡的國槐,這些遺迹都是山西千餘年歷史的見證。

2018年2月18日,梅山及梅山會議廳,梅山鐘樓。(林宏賢/圖)

就在這個大院的東北一隅,我曾度過人生最初的十餘年。這裡有姥爺的家,更有許許多多姥爺的記憶。

我的姥爺曾於早年投身中國抗日戰爭,1949年後在原山西省經濟建設委員會工作。他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晚年疾病纏身、雙目失明,卻以驚人的毅力寫下盲詩65首,以示後輩。其中一首,題為《論生平》:囚徒險脫力難當,馳騁無匹關斬忙,背道難糾不志餒,即使魂飛也氣昂。

督軍府其實早在1986年就被確認為省級重點文物,其後省政府搬遷的聲音不絕於耳,搬遷規劃也多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

但搬遷的過程一波三折。2004年,山西省政府已打算搬遷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司令部舊址。後來,時任山西代省長孟學農主張優先解決民生問題,欲將其中280畝土地用於新建一座大型現代化醫院。

但由於拆遷困難,醫院只好另選去處,省政府搬遷一事隨之擱淺。

直到這一次,隨著太原市城市格局南移西進,山西省政府終於遷至長風街30號山西行政辦公中心,即63軍司令部舊址。

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趙曙光曾向媒體表示,山西省政府搬遷後,有利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是政治在為文化讓路」。

如今,原為省政府站崗執勤的武警已全部撤走,換成了保安。預計2018年下半年,修繕完畢的督軍府將會完全向遊客開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美加州爆發泥石流災害 已致15死25傷
人性最隱私的東西都在產科暴露了紀錄片《生門》內外的李家福醫生

TAG: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