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遼寧的觿與劍——青銅時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故事

古代遼寧的觿與劍——青銅時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故事

觿(讀音xi,音同西),對於今天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觿」可能是聞所未聞,不知其為何物的。今天,將給大家講一講北方式的青銅器。鈴首觿、環首刀以及遼寧式的青銅短劍的故事。

鈴首觿

古代士大夫甚至帝王都愛佩觿,代表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君子

觿,意為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用骨、玉等製成。也指由青銅製成的解繩結飾物。《國風·衛風·芄蘭》中載:「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這首出自《詩經》的詩歌,生動地再現了先秦時代衛地漢族的民間風情,其中「童子佩觿」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習俗。

2500年前的周人十分講究禮節,穿衣系帶時,為了防止衣帶散開致使衣褲脫落走光失禮,往往會將衣帶打成死結,所以就會隨身佩戴解結工具——觿。觿既有用骨頭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製成的。因為古人崇尚玉,所以玉觿是觿中最常見、最貴重的一種。最開始,觿就是解繩結的工具,後來慢慢發展成具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品。

觿漸漸擁有了哪些象徵意義呢?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寫過一本《說苑》,記錄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書里便提及了觿的象徵意義——「能決煩亂者佩觿」。「在漢代,人們佩觿代表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君子這一寓意,可以說,當時帝王貴族都愛佩戴玉觿,即使在死後,也會佩戴其下葬。隨著束系和松解更為簡便的玉帶鉤的出現和流行,古人不再需要將衣帶打成死結,這時玉觿便逐漸喪失了用武之地,完全成為象徵聰慧能幹的裝飾品。

每個朝代觿的形制各有不同。新石器時代的玉觿呈扁平角狀,平素無紋。商周時期玉觿造型簡潔,觿身雕琢簡略紋飾。玉觿的形制出現巨大變化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玉觿被雕琢成龍、虎、獸、鳥等動物形象,動物的頭部為柄端,尾部雕琢成尖端,動物的身體彎成自然的曲線,整體造型栩栩如生、氣韻生動,實用價值和裝飾價值完美融合。而到了漢代,玉觿形制又開始趨向簡潔,這與漢代的審美取向和時代心態不無關係。當然,儘管各代玉觿形制變化不小,但從未脫離頭部粗大、尾部尖銳的基本特徵。

在內蒙古寧城南山根出土的這件鈴首青銅觿長18.85厘米,鈴首直徑2.85厘米,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3000至2300年。 遺址於1958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調查一批青銅器的出土情況時被發現,對於研究周時期的工藝發展水平具有巨大意義。

不僅出土有鈴首青銅觿,還有男女裸像青銅短劍、狐尾形飾、鈴型器、狩獵紋銅環、銅刀、陶盆、陶鼎、陶碗、紅陶罐等物品,其中男女裸像青銅短劍的出土在青銅劍中尚屬首次發現,而且迄今僅此一件,其稀貴自不待言,同時也顯示此劍的使用者具有特殊的身份。

這件鈴首青銅觿不同於一般的觿形器,其前端鑄成弧形,避免了造型上的單調。中間突出了半圓環,以便穿繩系掛,尤其是一端設計成鈴首造型,孕育著濃郁的草原風格。這種中原禮制載體與草原風格的結合,說明我國古代各文化之間並非封閉獨立發展的。

3200年前青銅鈴首劍,保存完好,鑄造精良

一把極其罕見的青銅短劍在綏中縣被發現,其劍尾部配有鏤空鈴首,在使用時會發出鈴鐺聲,清脆悅耳。這便是商周時期北方特有的青銅鈴首劍,距今已有3200年。這也是遼寧省境內首次發現。與此一起發現的還有罕見的魚形鞘、環首刀等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20件。

這把青銅鈴首劍約有30厘米長,形狀接近一把匕首,在劍柄尾部有意鏤空球狀裝飾,內置應該是一個青銅球,但是發現時青銅球已經沒有了。這把鈴首劍應該是晚商時期的,是已知發現同類的鈴首劍中時代較早的。

商早期就已出現了鈴首劍。那時青銅短劍在劍柄尾部有3種裝飾:獸首,就是獸頭;環首,環狀。還有就是鈴首。鈴首劍曾風行於北方草原,在使用時會發出鈴鐺聲,清脆悅耳,具濃郁民族風格,相當特別。可惜,鈴首劍並沒有延續下來,這也是遼寧省境內首次發現,彌足珍貴。

據到過現場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楊建華教授介紹,鈴首在那個時期不僅使用在青銅劍上,還在弓箭上使用,是一種裝飾。她分析說,當時的青銅是非常珍貴的金屬,因此,這把青銅鈴首劍不是一般百姓和普通士兵能夠擁有的,至少是擁有指揮權的指揮官才能佩戴。青銅鈴首劍不是作戰用的,是防身用的短劍。

楊建華教授分析,在當時青銅得來不易,而這把環首刀所配的刀鞘使用的青銅比刀還要多,可見主人身份的尊貴。這把環形刀大約12厘米長,很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實用工具。

說起青銅鈴首劍的發現過程很有意思,據葫蘆島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1996年綏中縣高嶺鎮一村民耕地時在距地下40厘米處刨出一堆青銅器,擔驚受怕地在家中保存了18年。2013年當博物館通過相關渠道知道這件事後,並得知已有社會人員與村民聯繫準備收購。博物館領導主動到村民家中做工作,這一去就是一年的工夫。考慮到村民收藏了18年,有了感情,就對村民承諾,什麼時候想看自己的東西,就什麼時候到博物館來。並對村民給予了高標準的獎勵。當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看到,這批青銅器是用抹布裹著的,至於藏在什麼地方,村民沒有說。但村民說,這18年沒有一刻不擔驚受怕。

這批商周之際窖藏青銅器的發現,不僅使區域內出土的珍貴文物得到有力保護,而且填補了葫蘆島市博物館館藏體系空白,更為葫蘆島商周歷史及中國古代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專家分析,這批青銅器是在綏中發現的,可見綏中是北方青銅器分布的重點地帶。

日本學者說的「遼寧式青銅短劍」是啥樣

1953年秋,在遼寧海城縣大屯的古墓群中,發現了一柄形式奇異的青銅短劍。這種劍劍身很短,圓脊起棱,兩葉刃部中間凹曲,劍柄部裝有一個較重金屬礦石製成的細腰形枕狀物。當時由於資料有限,專家們對這種劍的時代還無法斷定。

1955年冬,在遼陽亮甲山出土的一座單人葬土坑墓中發現一柄這種短劍。

1956年,錦西縣寺兒堡鄉一處斷崖里,也發現這種形式的短劍。

它是一種劍柄與劍身連鑄一起的匕首式短劍,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尤其是遼寧、吉林等地,是一種雙曲刃式短劍。日本學者把這種短劍稱為「遼寧式銅劍」,中國學者則稱之為「雙側曲刃短劍」、「丁字形青銅短劍」或「短莖式曲刃短劍」。

然而,到底是什麼人在使用這種劍?這種劍延續了多長時間?一切皆無從考證。

朝陽縣城西南約12公里處,有一較大的山村名為十二台營子。1958年春,發現了幾座墓葬。再次發現了曲刃青銅短劍,慶幸的是,與青銅短劍同出了一批青銅飾品,為青銅短劍的年代斷定提供了依據。考古工作者把朝陽十二台營子等墓地所屬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並把這種青銅短劍歸屬於此類文化。

遼寧式青銅劍大致有幾個特點:劍身均有柱狀突脊;刃部有不同程度弧曲;和劍身非連鑄的丁字形劍柄;有石質劍把頭(加重器)。

青銅曲刃劍的使用年代大致可確定在西周晚期至戰國中後期。

在葫蘆島東大杖子墓地出土文物中,還有一種罕見的金柄青銅短劍,年代距今約2500年,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劍身和劍柄是分開的。一般而言,劍都是一體的,但是這把劍,劍身青銅,劍柄是金的,劍身插入劍柄,肯定會造成劍不夠結實。或許這種劍並非一般的武器,可能作為身份的標誌。劍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貴,但是具體情況不明。類似的劍目前一共只發現過三把。

就遼寧而言,青銅時代指夏至戰國時期,其中青銅劍被發現的非常多,比如瀋陽鄭家窪子遺址等。進入西周以後,遼東居民生前使用獨特的東北系銅劍,死後葬於規模宏大的石構墓葬中,並以此為主要特徵,形成了「遼東文化圈」,其影響可遠及朝鮮半島及日本。遼陽新城子、建昌東大杖子等墓地的發現表明,戰國晚期幾乎整個遼寧都已屬於燕的勢力範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當英國人愛上中國年
《聊齋志異》:挖掘古代經典文言小說的現代價值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