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腦中的左右派

大腦中的左右派

這篇,讓我們來說一說,孩子的大腦。

在過去,當我們對大腦還不像今天的認知的時候,哲人們認為我們人類腦海里的主意、思想等這些「意識到的東西」,是大腦的產物。而認為我們的精神、心理是我們的靈魂、精神,都和心臟的功能相關。

今天,我們知道:以上這些都是和大腦相關的。英文中,心理過程的翻譯是mental process,和心臟無關。

孩子的心理、智力、思維的發展,都是大腦的發展的產物。精神也是物質。

上下層

從育兒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大腦理解成兩個部分,雖然大腦神經科學家不會這麼做。

我見到過一些家庭,家裡買了雙層的床,如下圖。有些家庭是這樣的:第一個孩子已經睡在了下面,床也弄得很溫馨,但二寶的計劃一直未實施,於是上層就一直空著。

孩子的大腦也可以這樣理解:下層已經裝備到位,上層還空著,慢慢添置家居,不緊不慢。

腦上層:即大腦皮層(大腦和大腦皮層是不一樣的概念。大腦皮層是大腦中的一部分)

這部分掌管著:人際關係、計劃能力、控制衝動、明辨是非、理性,善良。

很遺憾:孩子出生的時候,「腦上層」還完全沒有裝備到位,慢慢發育的過程平均一直到25周歲才算完成,還得經過青春期的重塑。

腦下層:即邊緣系統和腦幹

主要負責「情緒」的識別、在情緒下指揮著身體反應、行為。如果你在看這個文章的時候覺得很無聊(情緒),感覺昏昏欲睡(身體反應),那是大腦的下部在發揮作用。

很明確:孩子出生的時候,這個部分發育程度已經很高。這就是為什麼3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具備5種基本的情緒,也能「破譯」大人的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所以,你看到孩子餓了哇哇亂哭、看到媽媽發脾氣就害怕,都是「腦下部」在發生作用。

特別是:緊急情況下的恐懼、強烈的衝動,包括憤怒、攻擊。

像拳擊一樣,當身強體壯的「腦下層」開始工作的時候,弱不經風的「腦上部」馬上偃旗息鼓,敗下陣來,情緒:恐懼、衝動、失望、嫉妒……馬上劫持了大腦,理性為零。

左右腦

負責情緒的腦下層和大腦皮層的右半邊緊密相連,所以我們生活中說的:「右腦」更多是感性的,原因就在這裡。

左腦:邏輯的、語言的、細節的、直、推理化

右腦:非語言、情感的、整體的、拐彎、經驗化

左腦佔優勢的成人

例1,「爭上游」,打撲克

男人很晚回家,說:餓死了。

女人回答:「你怎麼不自己去買了吃呢?」

男人感覺到一陣失望:「我其實是想你要關心我一下,有了孩子以後,從來沒有關心過我。」

但男人實在找不出女人的話哪裡有什麼不對,但也實在沒有對的地方。

不滿足感產生了、失望產生了、距離遠了……

默默地一邊吃飯,一邊想著自己的悲哀。

這樣的成人,他們往往更多關心的是邏輯,對方出順子,我也出順子,對方是拖拉機,我也就是拖拉機,他們更擅長的是根據字面意思做出回應。上面這段話中,從字面邏輯上,回答的沒有任何問題。但,男人要的恰恰不是這個。

無法從對話方背後的「情緒」、「感情」方面感受到什麼,當然也就無法照顧到對方的感受。

例2,「對」「錯」專員

爸爸帶孩子坐電梯,遇到隔壁叔叔。孩子躲在了爸爸後面,沒有打招呼。

「兒子,看到長輩要喊人」走出電梯,爸爸拉著兒子邊走邊說

「只有會喊人的孩子,才是有禮貌的孩子,才討人喜歡」 爸爸繼續說。

看到兒子沒有回答,用力拉了一下兒子的手:「聽到沒有?」

「聽到了」兒子小聲地回到

……

真相是:兒子看到隔壁叔叔有點兒害怕,躲了起來,更不用說喊人了。喊人確實符合一般的社會規範,但不喊人的原因很多種,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僅僅是要求孩子做出行動的話,一方面成功概率不高,另外一方面孩子的情緒被忽略了。道理不是不要,在解決了情緒後,道理是一定要的。但最好的「道理」不是灌進去的,是通過提問的方式、故事的方式、繪本的方式、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自己領悟的。

大人覺得害怕是什麼感覺,孩子也是這樣的感覺,一樣一樣的 - 感受,人人平等。

來自爸爸右腦的信息,被自動化地忽略了,只剩下來自左腦的「道理」。

在上個例子中,當來自孩子腦下層的信息傳遞給右腦,體現在身體語言上的時候,爸爸並未發現這一點,換言之:被忽略了。被忽略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壓力,就像我們成人的情緒被別人忽略一樣。為了不讓自己難受,從壓力中走出來:孩子可能以後便不表現出情緒,反正爸爸你也看不出來,或者你不允許我有情緒,於是迴避/壓抑變成了固化模式 - 之前文章中的迴避/壓抑取向;

當孩子使用這樣的策略的時候,他實際上否認了來自右腦的信息,右腦功能被抑制。現代大腦科學證明:「抑制的右腦」不僅僅體現在功能上,而且也體現在生物性上,比如大腦中的海馬體、胼胝體的生長都受到影響。

另外一個事實是:在此例中,很可能孩子的爸爸與他的父母也是這樣的依戀關係。這樣的猜測已經被科學家證實,即依戀模式的隔代遺傳,換個說法「大腦工作模式的隔代遺傳」。

我稱之為:刻板的理性。可以用政治上的「左派」來做類比。

右腦佔優勢的成人

例1: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和老公吵架,雖然過去好幾天了,我也知道他沒有錯,道理也能想明白,可是我實在還是氣不過、放不下。

當看到問題,明明知道怎麼做,卻做不到、被情緒控制的情況,是典型的被腦下層控制,理智的大腦皮層不起作用的時候。情緒在腦下部與右腦泛濫,理性完全被淹沒。

例2:我是弱者

我認為《紅樓夢》中林妹妹:典型的右腦佔優,她的一舉一動總是讓周圍的人覺得憐香惜玉,事實上是她與他人相處的無意識的策略。換句話說:右腦佔優,不一定要情緒爆棚,也可以是「暗中涌動」,讓別人產生情緒來照顧自己的感受。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在上個例子中,媽媽在「關係」中也是有壓力的。當自己的話被當場耳旁風的時候,感覺自己被「忽視」了,我要大聲、脾氣,你猜能聽到! - 之前文章中的矛盾策略取向;

不管是「情緒爆棚」還是「暗中涌動」,這樣的策略使用都來自孩提時代(嬰兒9個月),使用這樣的策略的時候,實際上誇大了來自右腦的信息,左腦功能被抑制。現代大腦科學證明:「誇大的右腦」不僅僅體現在功能上,而且也體現在生物性上。

同理:很可能她們的媽媽與她們的姥姥也是這樣的依戀關係。同樣,這樣的依戀模式也會隔代遺傳。

我稱之為:泛濫的感性。可以用政治上的「右派」來做類比。

整合和平衡

左右腦整合,我們稱為「分裂」。代價是什麼?

答:未來孩子面對壓力的能力 - 情感的壓力、社交的壓力、事業的壓力。

如果大腦的各個部分能平衡地工作:既有左腦的理性,又有右腦的情感,即溫度,可能是相對比較安全、舒適的狀態。

孩子能和我們表達、討論感受,又能理性看到事情,長大以後,更有可能:帶著溫度的理性。

成人的左右腦不整合,但我們的大腦依然很柔軟,具有較高的可塑性。通過一定的方法,我們成長與進化,可以做到重新整合大腦。

而孩子大腦中的左右派,在第9個月就埋下種子……與父母關係中的「壓力」,也需要通過父母的成長與進化……既整合自己,也幫助孩子整合!

自由心社

一切都關於改善孩子的消極行為、父母自身成長

科學地解決父母的育兒困擾

從 「評估」 到 「培訓」 & 「輔導」

歡迎垂詢聯繫微信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由心社 的精彩文章:

達爾文告訴我們:孩子的大腦是用來適應環境的

TAG:自由心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