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朝韓都要首腦會談了,美國還會不會動武?

朝韓都要首腦會談了,美國還會不會動武?

對於揪心於朝核問題的各方來說,昨天晚上應該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剛剛從朝鮮回來的韓國赴朝特使團成員、青瓦台國家安保室室長鄭義溶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朝韓雙方將在4月底於板門店的和平之家舉行第三次朝韓首腦會談。

韓方特使團機場合影,取自CNN報導

「預防性戰爭」呼聲漸起

表面上看,南北雙方實現又一歷史性會面,應是危機大有緩和之勢。然而,這一外交進展已可謂半島態勢日趨嚴峻背景下的「不得不為」。

就在被賦予極大政治意義的「和平奧運」——平昌冬奧落幕後不久,美方便宣布要對朝鮮實施「史上最嚴重」制裁;之後朝鮮也不甘示弱,強勢回應稱「任何封鎖都會被朝鮮視為戰爭行為」。在此之前,美國也未對「奧運外交」抱太大希望,只是為防美韓同盟分裂才賣給盟友韓國一個面子,答應延緩美韓軍演。副總統彭斯與金正恩胞妹金與正在平昌的零接觸也重申了美國的態度:在朝鮮棄核問題未有實質進展之前,美國並不信任朝鮮。

因此,各方評論早便擔憂奧運的「和平紅利」之後,如若朝美未能儘快展開和談,半島局勢將更加緊張。

果然,在「史上最嚴重」制裁的背後,美國內部「鷹派」對朝動武的呼聲已經到了令他們的許多同胞感到不安的地步。特朗普的國安顧問麥克法斯特(H.R. McMaster)等人就不止一次談到美國在準備發動對朝鮮的「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表示「我們的時間快用完了」(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指責朝鮮將世界「帶到戰爭邊緣」。當然,在對朝鮮進行口頭威脅這方面,特朗普更不遑多讓。

《新聞周刊》報導截圖

這種被戰爭語言籠罩的氛圍讓美國國內主張外交途徑解決半島問題的一派憂心忡忡。早在平昌冬奧之前,長期關注朝核問題的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主任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就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撰文,試圖通過指出軍事手段的危險來說服鷹派知難而退。

歐漢龍的意思在這篇文章的標題《美國有一些對付朝鮮的軍事選項——但它們都是糟糕的》中似乎已說得很明白,他對可供美國選擇的幾種軍事行動分別做了場景模擬,結論是能靠得住的選項一個也沒有,而軍事衝突擴大化的風險之大,和美國能獲得的潛在利益不對等。

歐漢龍在《國家利益》撰文

頂尖智庫集體反對「流鼻血」政策

而今「和平奧運」一過,特朗普再度揮舞大棒,宣布對朝鮮實施「史上最嚴重」制裁,朝鮮半島的未來更加詭譎。在此情境之下,美國國內強硬派聲音高居不下,傳統上對美國外交決策影響顯著的幾大智庫都坐不住了,而他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指責「流鼻血政策」(Bloody Nose Policy),這是近期被媒體曝出的特朗普欲對朝鮮進行有限軍事打擊的行動代號。

首先,分別來自布魯金斯學會、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三位同樣具有中央情報局(CIA)背景的朝鮮問題專家聯合在《今日美國》(USA Today)發表評論,痛陳所謂「流鼻血政策」的利害。

三家智庫聯合力推這篇評論,截圖為CSIS官網轉載頁面

事實上,「流鼻血」行動的爭議始於本來已獲提名的美國駐韓大使車維德(Victor D. Cha)的突然「下台」。此事讓韓媒炸開了鍋,質疑特朗普對朝鮮進行「流鼻血」軍事打擊的可能性是否進一步增加。據此前《華盛頓郵報》指出,車維德「下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反對對朝「限制性打擊」的主張與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觀點相悖。在被撤換的消息披露後,車維德隨即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題為《對朝「流鼻血」打擊對美國人而言極具風險》的文章,指出對朝進行有限的預防性軍事打擊「非但不能說服朝鮮重新考慮核武計劃,反而可能引發全面戰爭。」

車維德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車維德是美國具有代表性的朝鮮問題專家,與亞洲也有深厚連接,較支持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並曾參與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2016年9月為解決朝鮮問題而發布的一篇重要獨立任務小組報告(ITF)。

那篇報告的主要政策建議為催促中國加入對朝鮮施壓的外交陣營以推動半島無核化進展,而除了車維德之外,那批小組成員還包括曾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海軍上將麥克·馬倫(Mike Mullen)、擔任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長達12年的山姆·納恩(Sam Nunn)等美國軍、政、智庫界涉及朝鮮問題的資深人士。而報告的基調也確實在美國相當一段時間的對朝政策中得到呈現,美方一度談朝鮮必提拉攏中國、中國的幫助。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第74號ITF報告成員截圖

然而,金正恩和特朗普你來我往的挑釁以及半島僵局長期的懸而未決讓和談派的處境越發尷尬,與主戰派之間的分歧也日趨檯面化——以蒂勒森和特朗普的博弈為集中體現。由於朝方不斷展示其核武進展,鷹派有理由認為美方不能坐等平壤一步步達成能夠威脅美國本土的核打擊能力,這就使得「先下手為強」變成越來越有吸引力的選項。於是,留給外交方面的時間越來越緊迫。(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771)

前CIA官員、智庫學者對「預防性戰爭」細思極恐

這種情況下,和談派們沒有,也不敢放棄努力。在他們看來,軍事攻擊朝鮮的後果不堪設想。因而,鷹派聲勢越大的時候,他們越不能在輿論上處於下風。前述三位前CIA官員在其文章中就把車維德的撤職視為美國對朝採取軍事行動可能性升高的重要標誌。在他們看來,目前美國和韓國媒體上充斥著討論對朝動武的相關新聞,而美國決策層內一些高官在過去幾個月以來也一直傳達這類訊號。這使三位前CIA分析師認為:「在奧運會的表象之外,我們現已處於自1994年柯林頓政府考慮摧毀朝鮮延邊核設施以來,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戰爭的地步。」

布魯金斯學會對三位CIA出身智庫學者的介紹

這三位作者加起來共有45年研究朝鮮的經驗,而他們基此經驗堅信,任何針對朝鮮的軍事打擊都可能引發一系列事件,導致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同時讓華盛頓此前堅持的「極限施壓再接觸」(Maximum Pressure and Engagement)戰略前功盡棄。

所謂「Maximum Pressure and Engagement」即通過經濟制裁和外交手段讓朝鮮停止導彈和核活動,並不尋求「政權更迭」。而如果朝鮮在壓力下改變其行為,美國將與朝方「接觸」。這一策略在去年4月被確定為特朗普對朝戰略的主線,但朝方持續的核試驗使該戰略備受質疑,特朗普也表現得日漸失去耐心。

但「預防性戰爭」可能對美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讓和談派們「細思極恐」。三位CIA出身的智庫學者在文章中寫到:「我們現在在三家不同的智庫工作,並非對所有事情看法相同,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完全的一致。」的確,如果說布魯金斯學會和CSIS的立場還相對接近,被視為保守派大本營的傳統基金會就完全站在光譜的另一邊了,特朗普上台以來就更為倚重意識形態相近的後者。所以這一次,這種跨越意識形態的智庫學者聯合力諫,更從側面突顯局勢的緊張。

三位學者的核心觀點是,美國的「預防性攻擊」,也就是說先於朝鮮採取的任何軍事打擊,既不能消除朝鮮對美國本土的核威脅,也無法保證地區的穩定和安全。他們認為,像「流鼻血」這樣的預防性有限打擊,只會增強平壤擁核的決心,進一步鞏固金家政權的統治並讓朝鮮對美國敵意的論述得以證實。而一旦美國率先動手,金正恩幾乎不得不發起反擊,衝突的規模絕非輕易可控,美國自己恐怕也會「流鼻血」。

布魯金斯學會的歐漢龍和同事James Kirchick在2月26日跟進的評論中更具體地分析了對朝動武的巨大風險。他們警告:「一旦金正恩決定報復,一個作用—反作用旋渦將會緊隨其後,甚至可能導致針對韓國或日本的核打擊,不論這是否是金正恩最初的意圖。」畢竟,戰火一旦燃燒,總是傾向於擴散。

上述所有學者對於潛在戰爭風險可能對美國及日韓等盟友帶來的傷亡都持悲觀態度。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報告,考慮到朝鮮半島的人口密度,軍事衝突會對邊境兩側超過2500萬人造成影響,其中包括10萬美國公民。該報告預估,即使不使用核武器,美朝開戰也將在幾天內造成3萬-30萬各方人員死亡。而如果中國,乃至日本、俄羅斯的軍隊介入,傷亡人數將進一步升高,甚至導致超出半島範圍的軍事衝突。

彭博社對國會研究處報告的報導

除了人員傷亡之外,三位CIA出身學者還從三方面指出美國「先下手」的嚴重後果。其一,東北亞的戰火將牽扯中日韓三個世界重要經濟體,把全球經濟置於混亂。其二,一場由美國先挑起的戰爭會導致美韓聯盟的崩潰,美國也將在東北亞失去立場和信譽。如果美國在不知會盟友或不顧反對的情況下發動襲擊,恰恰正中金正恩的下懷——分裂美日韓同盟。更嚴重的是,所謂「預防性戰爭」無異於向外界傳達這樣的訊號:華盛頓,而非平壤,才是地區緊張的根源。這也會讓美國尋求未來與中俄合作對朝鮮施壓變得難上加難。

因此,三位學者呼籲美國應該保留軍事選項,除非有清楚的證據表明朝鮮即將發動攻擊或有將核武器擴散到恐怖組織等跨過明顯紅線的情況,否則不應該率先出手。他們認為,美國還有時間去改變平壤的行為和避免戰爭,正如特朗普政府採用「極限施壓」策略已來已取得一定製裁效果。而一場預防性攻擊將冒著浪費這些外交成果的風險,更可能因引發戰爭而偏離「半島無核化」的終極目標。

對此,持類似觀點的歐漢龍和James Kirchick對特朗普政府提出了更嚴重的警告。他們認為,此前反對美國率先對朝動武的意見都尚未討論到至關重要的一點:一旦美國不顧盟友的安危率先對朝鮮發動預防性攻擊並引發戰爭,特朗普將因其「美國優先」而從根本上否定美國幾十年來的外交政策。

簡言之,比起與朝鮮相鄰的盟友日韓,美國本土不僅遠離戰場,且具有更成熟、完備的防禦體系。因而,諸如「流鼻血」一類美國認為「有限的」軍事打擊對美國的安全威脅較小,卻無疑置日韓兩國軍民於險境。

在歐漢龍和James Kirchick看來,為了美國的安全而犧牲盟友安全的做法,將使美國長期以來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即對盟友國土視同美國本土的安全保證,遭到顛覆。美國以保護盟友的安全為由所堅持的「延伸威懾」(extended deterrence,即在海外盟國駐軍、裝備核武器)的邏輯以及整個同盟的團結都將受到嚴重質疑。「其他國家可能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看待美國了。聯盟體系的邏輯,儘管有其缺陷,至少仍然將世界上三分之二的GDP和軍事支出團結在美國寬鬆領導下的共同事業上,而在此之後,這一邏輯可能將被永遠粉碎。」二人用幾乎有點危言聳聽的語氣疾呼,就算美國在朝鮮問題上有再高的利益,採取預防性攻擊所需承受的風險都遠高於此。

和談派能否扳回一城?

在諫言反戰的同時,和談派們也必須提出維繫外交手段的辦法。與布魯金斯學會、CSIS關係密切的外交關係協會(CFR)近期就接連針對南韓方面如何延續「奧運外交」、鞏固對朝外交成果,提出相應建議。其中CFR對朝政策項目主任施耐德(Scott A. Synder)在3月2日的文章自平昌冬奧結束以來一直被置於首頁顯眼位置。

CFR對朝政策項目主任施耐德文章截圖

施耐德的文章觀點簡單明了:首先,缺乏朝美雙方的對話,和平的無核化道路並不存在。其次,目前的情勢讓文在寅成為朝美之間最可能的協調者。因此,首爾當下的目標利用平昌冬奧帶來的局勢緩和以及當時建立的南北對話機制,爭取時間並為華盛頓和平壤之間的談判創造必要的條件。在他看來,韓國只有一邊把朝鮮拉回無核化談判,一邊維持與美國的團結,才能避免軍事衝突帶來的災難。

由此觀之,文在寅派向平壤特使團正符合此種邏輯。根據3月6日《聯合早報》的報導,韓國前統一部長鄭世鉉表示,特使團訪朝第一天就見到金正恩,看得出朝鮮態度相當積極,韓方團長鄭義溶也向金正恩轉交總統文在寅的親筆信。

鄭世鉉指出,對朝鮮而言,朝美對話非常重要,也迫切需要朝美對話。「我認為,特使團訪朝應該取得積極成果。」而輿論也期待,金正恩既然接受韓國特使團訪朝,肯定會送一份「禮物」,不會讓特使團「空手而歸」。

據報導,特使團返回韓國之後將隨即啟程赴美向美方介紹訪朝結果,而韓方還將同中國和日本進行密切協商。

那麼下一步,美國內部的和與戰之辯如何發展,朝鮮半島的未來何去何從,又將打上一個問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國英雄教師被學生諷刺懦夫:把75%的學生鎖在門外
德國社民黨給大聯合政府開綠燈 默克爾連任掃清最後障礙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