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薛錦輝:商業銀行區塊鏈應用實踐路徑

薛錦輝:商業銀行區塊鏈應用實踐路徑

作者丨薛錦輝本刊特約專家、國內資深金融實踐專家

來源丨《金融&貿易》2018年第1期

要點

商業銀行區塊鏈的運用不要從一開始就順著顛覆遊戲規則的思路發展,而要以如何切入實際業務,實現功能提升為發展原則,只有解決問題才是區塊鏈帶給我們的創新價值。

2017年,金融科技領域最火的名詞,非「區塊鏈」莫屬。基於「技術信任」的底層設想,區塊鏈為當今經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企業之間相互未建立信任的場景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環境,提供了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這種「傳遞信任」的技術可能會給社會經濟、金融發展一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互信環境。達沃斯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認為,區塊鏈作為繼蒸汽機、電氣化、計算機之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預計到2025年之前,全球GDP總量的10%將利用區塊鏈技術儲存。

目前,金融行業在區塊鏈方面的探索領先一籌,銀行、證券業和保險業所佔市場份額最高。作為前沿技術,區塊鏈大有成為業界下一個發展風口的勢頭,甚至可能成為改變現有業態的奇點。國內商業銀行,無論是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等,均在不同的業務產品、交易場景陸續發出區塊鏈的聲音,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實際交易中落地的實踐。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在區塊鏈的應用也各有側重,業內尚未形成具有行業標準、廣泛場景、普適應用的區塊鏈方向。

尋找區塊鏈最佳運用領域

銀行作為現有經濟體系中,金融交易鏈條上最具影響力的信用中介及信息中介,從長遠看,必須了解區塊鏈的技術機制與信用實現方式,以提升銀行運轉效率,降低資金與信用的交易成本;從短期看,在現有體制框架內,若在監管頂層、法律法規、行業規範等層面,未形成綱領性的設計及共識,區塊鏈在商業銀行恐怕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

當前商業銀行主動擁抱區塊鏈的態勢,一是基於競爭戰略,行業內先入的開拓者將獲得明顯優勢,通過制定區塊鏈的行業標準,或者可以成為行業標準、業務標準,當新的技術得到行業的普遍應用時,開拓者可以處於有利的地位,成為引領業界的變革標杆;二是區塊鏈應用能夠為業務帶來較大的改進,創造更多價值。如跨境支付結算+區塊鏈後,交易速度可以按秒計算,較原來幾個小時的交易速度,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目前,銀行業急需尋找區塊鏈最佳運用領域、最佳應用場景,以具體的應用落地為目標,在這個指導思路上開展對區塊鏈的研究將更具現實意義。

以點至面是現實選擇

在「尋找區塊鏈最佳運用領域」中,基本的路徑為「以點至面」。「點」的運用可以有多重選擇,從底層的數據信息存儲、銀行系統交互層面,到交易結算優化、金融資產交易、信用關聯產品及運營操作相關的單據憑證等,這是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在區塊鏈應用中的突破點。難點在於「面」的運用,即形成行業標準及規範的大規模運用,需要國家層面的主導及推動。如形成數字貨幣的標準,或在銀行間的支付結算、社會公信及徵信等領域,涉及技術運用的合法性及法律法規等制度依據,不建議商業銀行獨自開展。

在「以點至面」的推廣路徑上,筆者認為,目前,商業銀行在授信領域應用場景上,供應鏈金融為最佳選擇。供應鏈金融是在對供應鏈內部交易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同時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導引工具等風險控制變數,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的綜合金融服務。簡而言之,供應鏈金融是通過對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把控,並通過多維度獲取鏈條上的綜合信息,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系統的可控風險。供應鏈金融在風險控制層面需要對基礎交易中形成的大量數據進行監控,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可為數據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完整性進行智能化處理,運用區塊鏈技術優化供應鏈金融的數據運用,可發揮「1+1>2」的優勢。

公有鏈、聯盟鏈或私有鏈?

公有鏈需要政府和最高層的監管機構主導方向,引領開展。商業銀行在應用區塊鏈的方式上,聯盟鏈和私有鏈都應該是積極探索的方式。

私有鏈主要用於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例如總行與分行/子行間的財務會計、支付清算處理,特別是跨國/跨地區經營的大型商業銀行,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化內部的跨境/境內清算,實現資金頭寸的優化管理。

聯盟鏈介於私有鏈和公有鏈之間,目前,大部分金融機構將聯盟鏈作為發展路徑,以聯盟鏈創建者(主導)或參與者的角色,共同實現區塊鏈應用技術。聯盟鏈的本質是在鏈下解決信任問題。通過區塊鏈聯盟的場景,在銀行機構間形成業務的商業聯盟,加強商業銀行之間交易的線下溝通,如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金鏈盟,FISCO)。聯盟鏈實現的關鍵,是系統中的「盟主」作為賦能者站出來,建立技術基礎與標準,以開放的態度及政策,引入更多的聯盟參與者,實現聯盟生態的價值提升。重點關注銀企之間聯盟鏈的建立,通過引入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企業,連接更多的金融機構,為實體賦能、為實業服務,以科技的力量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金融區塊鏈乃最佳選擇

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運用,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可信數據、智能合約、交易確權,形成「供應鏈金融+金融區塊鏈」的運行模式。

可信數據。其可以滿足供應鏈上多元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與匹配,解決資金方對交易數據不信任的痛點。

供應鏈上的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相關用戶串聯成鏈,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還涉及倉儲、物流、保險等眾多環節。,目前,除了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經銷商外,鏈條上其他層級的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都難以達到商業銀行的數據標準。比如,鏈條上不同層級間的ERP系統,採用不同的系統服務方案生成,系統間信息的傳遞缺乏一致性,彼此間形成信息孤島,對商業銀行而言,難於通過獲得有效的數據支撐風險判斷及管理,也難於核實交易的真實性。

根據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特性,可實現多主體數據上鏈、多維度數據印證,如採購數據與物流數據匹配、庫存數據與銷售數據印證、核心企業數據與下游鏈條數據核驗等,提升數據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降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流程摩擦。

智能合約。為銀行把控供應鏈金融流程提供自動化操作,解決線下人力監控落實困難的痛點。以物權融資為例,通過物聯網觸發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執行,貨物到達指定的交貨地,物聯網系統與區塊鏈協議數據交換,通過智能合約向銀行發送支付指令,即可自動完成資金支付;以基於核心企業的風險分擔及緩釋措施為例,一旦滿足供應鏈協議中約定的風險補償觸發條件,即可根據智能合約由核心企業履行資金劃付或貨物交割手續,提高業務運轉效率,降低手工操作及人為判斷造成的時間損失。

交易確權。為供應鏈上各參與方實現動產權利的自動確認,並在區塊鏈上形成多方共有的不可篡改記錄,解決現有權利登記、權利實現中的痛點。以應收賬款權利為例,通過區塊鏈對接核心企業ERP系統,可通過核心企業的系統數據,對供應商的應收賬款信息進行數字化確權,應用場景還可擴大至物權憑證如倉單;或者通過核心企業提供的信息實現反向的權利確認以及權利溯源。對於資金方以及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既可以保障交易的真實性,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新思路與渠道。

可信數據、智能合約、交易確權的本質,是增強了現代經濟與金融中「信任」的基礎,通過區塊鏈技術引入制度信任、技術信任,繼而降低了「不信任」所帶來的交易摩擦和金融成本。「供應鏈金融+金融區塊鏈」框架下可探索的創新應用,具有很大的潛力與空間。

「供應鏈金融+金融區塊鏈」的具體運用有三個層面,一是企業端,核心企業願意接受區塊鏈技術的改造,重塑業務生態進而影響上下游企業;二是數據運用端,區塊鏈技術把供應鏈生態中大量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變成有價值的大數據並被使用;三是供應鏈金融系統端,在業務流程上嵌入區塊鏈技術通過里程優化,全面提升客戶體驗。

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的建議路徑

筆者認為,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的路徑,應該以銀企間的聯盟鏈為主要表現方式,通過「供應鏈金融+金融區塊鏈」的模式,提升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可信數據、智能合約、交易確權」的創新。

通過「供應鏈金融+金融區塊鏈」的模式,對商業銀行而言,是打開十萬億元級市場容量的長尾客戶及藍海市場的鑰匙。藉助區塊鏈技術,通過應用區塊鏈賦能的真實數據、有效權利等,銀行供應鏈金融可以將客戶延伸到供應鏈的再上游(如二級供應商等)、再下游(如二級銷售商),理想的狀態下,可以實現一家銀行做全鏈條、一家銀行做全國業務的突破。

以應收賬款端為例,原來由於確權、操作等原因,銀行一般只介入核心企業的直接應付款,即經過核心企業確定應收賬款的一級供應商的業務。但往往有意向介入一級供應商的金融機構眾多,一級供應商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和資金籌措能力,對於一級供應商而言,資金端供大於求;而二級、三級供應商,一般是通過賒銷的方式進行交易,承受較大的資金壓力,但因為其信用傳遞的距離不及一級供應商,往往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取融資。在此場景下,若引入區塊鏈技術,由銀行與核心企業共建「金融區塊鏈」,將核心企業與一級、二級、三級或更上游的交易上鏈,金融機構則可為二級、三級甚至是更上游的供應商提供融資:一種方式是從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上,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應付的賬務分拆,如核心企業需要向一級供應商A支付100萬元,而A需要向二級供應商B、C分別支付70萬元、25萬元,銀行可以對B、C的上鏈應收賬款進行獲取提供融資,再通過智能合約自動清算,在最終核心企業付款100萬元後,定向支付收回融資本息。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商流信息上鏈,監控各家供應商倉儲、物流等信息,以區塊鏈實現物流、獲取權屬的自動確認,並將商流、物流與資金流的匹配形成智能合約,「有商流必將產生物流、有物流必有資金流」,最終綜合區塊鏈上的存貨、應收、應付信息給予線上化融資。

通過以上案例,區塊鏈起到的關鍵作用是降低基礎貿易中操作、流程的「不確定性」,通過區塊鏈降低應收賬款確權、貨物/動產確權的風險,以自動化、智能化加快業務操作的速度和效率,解決現在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操作痛點。

以融合思維發展金融區塊鏈

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運用,目前仍處在摸索階段,原因並不是技術的壁壘,而是由於另外兩個原因,一是區塊鏈自身的功能還要和新技術有一個融合的過程,需要從「區塊鏈最佳運用領域」中不斷找到技術的最佳結合點。二是區塊鏈本身的生態結合度還不高,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提升:如區塊鏈+物聯網,實現更有價值的「物聯交易」;區塊鏈+大數據,提高數據的效能;如區塊鏈+行業,提高行業的適用性;區塊鏈+新網路,支持雲端服務能力。三是需要有國家頂層設計的政策導向,出台相應的政策法規,明確新技術應用下的法律效力、權利效力、過程效力,使得區塊鏈在為實體服務的發展方向上有政策優勢,可以有效地服務實業、服務實體經濟。

銀行業發展區塊鏈,還存在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成本考量。無論大、中、小銀行都一樣,借鑒銀行發展物聯網金融的教訓,如果創新的財務成本和衝擊規則的隱性成本過高,即使創新技術本身具有很大的潛力,但受所產生效益的不確定性和財務成本的考核指標,將很可能導致創新無法實現預期的結果。規避其中任一風險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在現有業務模式中運用區塊鏈的價值點,並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業務改善,這些改善可能體現在多個維度:風控、產品、客戶體驗,也可能是包括上述的整體流程改善。

綜上所述,處於爆發前夕的探索與前行,需要有正確的方向與合適的路徑。商業銀行區塊鏈的運用不要從一開始就順著顛覆遊戲規則的思路發展,而要以如何切入實際業務,實現功能提升為發展原則,只有解決問題才是區塊鏈帶給我們的創新價值。

版權聲明

凡註明「來源:中國外匯」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外匯管理雜誌社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進行營利性使用。非營利性轉載或引用,應註明「來源:中國外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公眾號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外匯 的精彩文章:

No.82 境外消費、留學費用退款

TAG:中國外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