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唯一一個拒絕割地賠款的朝代,即便亡國在前,仍拒絕妥協

中國唯一一個拒絕割地賠款的朝代,即便亡國在前,仍拒絕妥協

公元1644年,北京城裡崇禎皇帝接到了李自成的議和條件。當時李自成的大軍自己將北京城團團圍住,城內的士兵早已沒有戰鬥的勇氣和信心,只想儘快的投降,該換門庭。對於這一糟糕的條件,崇禎心知肚明。而李自成提出的議和條件也很簡單,割地分王,拿到一筆錢,幫助明朝打後金。在那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下,這樣的議和條件,並非不能接受。但崇禎最後還是拒絕了。

其實,這樣的議和,並非第一次。當年農民起義軍四處造反的時候,就有大臣提出,可以跟後金議和。攘外必先安內,等到流民平定,再來轉手對付外患。這個提議得到了崇禎的認可,並且派遣使臣到後金議和。皇太極對於明朝的議和,表示了同意,雙方在友好的氛圍下達成了共識。不過,崇禎皇帝也清楚,這個提議如果被曝光,會遭到非議。所以,當時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

但因為事情處理不當,結果還是被曝光出來。一時間,朝堂上到處都是反對的聲音。崇禎皇帝不得不放棄與後金議和。皇太極被人放了鴿子,自然是十分不爽,立刻出兵攻打明朝,表示對毀約的不滿。

崇禎皇帝依然要面對內憂外患兵器的情況,最終被搞垮。這種面對亡國危機,仍然拒絕妥協的倔脾氣,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堪稱異類。

明朝這種拒絕妥協,來源於兩個方面。第一種來源於儒家士大夫那種蠻夷觀念。在明朝官員看來,後金屬於蠻夷,比自己的身份低一等級。所以,他們對於崇禎與後金議和,才會表現得這麼的無法接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極為深遠。崇禎自縊後,李自成入主北京時,反抗的較少。而清軍入關後,反抗的聲浪一直沒有停息過。

第二種來源於明朝中期,蒙古瓦剌大軍包圍了北京城。當時明朝也出現了議和、遷都的提議。但最終主戰派取得上風,並且將蒙古瓦剌大軍趕出疆域之外。而在當時,主張議和的官員都受到了極大的鄙夷。從此之後,在明朝內部,主張議和的官員,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稍微不小心,就會被推上被唾罵的燈光下。

如果從實際效果來看,明朝這種拒絕妥協的糟糕脾氣,真的是糟糕透了。它讓明朝多次失去了本可避免的亡國結局,最終的結果就是崇禎皇帝自縊煤山。

可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講,明朝的這種拒絕投降的做法,更代表了文化的流傳。從夏商周,乃至更早的時候,在這片土地上,就有另一批人做了同樣的選擇。在他們的世界裡,利益並不是處於最重要的位置,道義才是。「雖千萬人吾往矣」,才是他們的選擇。對於一個朝代來說,明朝的選擇是極為不負責任的。但也許從文化的流傳來看,那種堅守氣節的選擇才是正確的。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外星人 的精彩文章:

三國中四位最厲害的託孤大臣,個個手握大權,皇帝也讓他們三分
近代中國屈辱時,義大利趁機入侵,卻被中國的意外舉動嚇走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