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當我們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當我們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帕慕克在《天真與感傷的小說家》中做出了解答。

這本書探索了小說家的工作方式、小說如何創作以及小說對讀者產生的效果。帕慕克,這位20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結合了自己的小說閱讀體驗和小說創作體驗,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人在與小說打交道時的意識過程。

奧爾罕.帕慕克是個反叛的人,他6歲學畫,卻十六年後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畫畫開始寫小說。在成為作家後,因為對土耳其的歷史和執政黨的批判,又被土耳其保守派視其為眼中釘。這樣一個敏銳而有勇氣的人,註定要獨豎一幟,西方文學評論家將他與普魯斯特、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等相提並論,稱他為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

而這本《天真與感傷的小說家》,則是這位老牌作家在寫作三十五年之後,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中分享的文學旅程。

在書的開始,帕慕克敘述了人在閱讀時的意識過程:

1. 跟隨敘述將詞語具象化,就像進入一幅畫卷;

2. 同時對小說的真實與否進行追問

3. 將小說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

4. 對小說的情節、人物抉擇等做出道德判斷

5. 為自己的理解感到愉快,與小說建立起深度聯繫

6. 通過對細節的記憶和研究不斷追尋小說的中心

這些可能同時進行,也可能在某一個時間點被激發,這就是帕慕克所說的,小說帶給人們一種真實的體驗,是第二生活。此後的章節中,帕慕克從各個角度證明和解釋了這個過程。

閱讀時,讀者會在體驗中把小說當成真實的,同時又知道這種想法的虛妄——這源自小說屬性的悖論,「小說藝術依賴於我們可以同時相信兩種矛盾狀態的能力」。

那小說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呢?帕慕克講到,作為作家,他既希望讀者把自己的小說當作虛構的,又想讓讀者認為他的小說時真實的。小說中人物很多是構建出來的,有些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或者說並沒有如此鮮明,但這些人物仍然能引起共鳴、喚起讀者的情感體驗,這是因為小說家在作品中與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感知體驗,這些事件或許是虛構的,但對於事件的感受卻是真實的。

帕慕克將作家和讀者分為兩類:天真的,和反思——感傷的。

天真小說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採用技巧,率性寫作,仿若自然行為——而天真的讀者則看不出作品中的創作技巧。那些關注文本的寫作方法和閱讀小說時的意識活動方式的人,被稱為「反思的小說家和作者」,或者說是感傷的。帕慕克提到「感傷的」席勒甚至會嫉妒歌德,因為「天真的」歌德天才卻不自知,這種簡約和不加他令人心折,但回歸到小說創作上,帕慕克並不推崇絕對天真的小說家,小說家應當同時掌握天真還感傷的藝術。

小說家將內心中看到的意象用詞語描寫出來,讀者通過詞語,將它們轉化成想像的空間,這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欣賞繪畫,不過繪畫呈現的是一個凝固的時刻,而小說呈現的是成千上萬個、前後相續的凝固時刻。小說通過構造人物的性格、感知和抉擇,可以讓人思考自己的生活,讓人感到自己對生活的影響力。

閱讀小說,就像獵人在廣袤的叢林中小心前行,穿過人物、物品、事件、回憶、事件跳躍的樹叢,搜尋著蛛絲馬跡,登上名為中心的制高點,最終看到完整景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余舟一芥 的精彩文章:

TAG:與余舟一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