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的驍勇戰將,被稱為擎天石柱,如不早逝,明末危局是否可扭轉?

明末的驍勇戰將,被稱為擎天石柱,如不早逝,明末危局是否可扭轉?

雖說朝代的更替,為歷史發展之趨勢,但明君的勵精圖治和忠臣的忠心報國勢必會使朝代興盛不衰。明末崇禎時期,雖然不是昌盛時代,但亦有忠心報國之將。如果他沒有遭人算計,英年早逝,明朝也不至於如此匆忙的結束。清朝散文家方苞曾說: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可見盧忠烈盧象升於明朝的重要性。

盧象升,字建斗,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發生時,自發組織一萬兵馬,進京協助防衛,後這些兵馬組成了敵人膽戰心驚的「天雄軍」,從此開啟了盧象升的戎馬生涯。崇禎六年起開始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起義,並於崇禎七年、崇禎八年猛擊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軍起義。在其中,可謂功不可沒。但面對明末,清軍來犯,且一度想要議和的形勢,因與朝廷中楊嗣昌、高起潛等主和派人物意見相左,在巨鹿之戰中,孤軍奮戰,高起潛按住不發援軍,遂致其英年早逝,享年僅39歲。正是這個驍勇善戰之人,給明末帶來一絲光明,如果不是他早逝,明朝也不會早亡,原因何在?

面對清軍來犯時,其主張力戰到底,策略得當。明朝末年,局勢動亂,一方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不斷侵擾明朝政權,另外清軍亦進犯邊境。明末雖說出現了李自成等來勢洶湧的起義軍,可這樣的起義並不是像以往的朝代一樣出現君主的殘暴統治,不斷的剝削和壓迫農民,逼得農民不得不起來進行反抗。明末的農民起義是由於自然災害的出現,致使農民起義。這樣的起義在道義上是難以立足的。與此同時,後金不斷侵擾明朝的邊境,並且一度佔領了遼東地區,向明朝提出議和的決議。

面對這樣的形勢,朝廷大臣分為兩大派別,一是以楊嗣昌、高起潛為主的主和派,一是以盧象升為代表的主戰派,他曾就此說過:「皇上召臣來勤王,臣只知道戰鬥,不知其他」,其面對清朝提出的議和不管,只專心攻打農民軍。就這樣的態勢,主戰在很大程度上會延緩明朝的滅亡。就情勢分析,後金在明末時期,勢力還不算強大。一個政權的出現和發展,在太祖和高祖時期勢必勢力是最強大的,但是後金在這個時期並沒有能夠吞併或是大範圍侵襲明朝。甚至在其政權存在三十來年時間,仍然只是侵擾明的邊境。此時清朝提出議和,其實也證明其實力不足以與明朝抗衡,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取而代之。盧象升主張對清戰鬥而不是同意議和,其實其認為如果戰,清的勢力不足為患,而議和反而有可能會步上北宋和南宋的後塵,明的勁敵應是農民軍。故而對清主戰應是更為妥當的選擇。如若不是主和派的妥協和阻撓,明朝必不會如此狼狽的結束。

盧象升的戰鬥力和指揮能力強大。盧象升本是文人出身,看似文質彬彬,實則是駭人聽聞的戰將,領軍和指揮能力過人,戰場殺敵,所向披靡。其天雄軍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組成,凝聚力非常強,往往一個人戰死,即會極大的激發軍民的憤怒,能更加奮勇的殺敵,一旦遇上敵人,就會緊緊咬住不放,遇上他們不死也得脫層皮,不脫層皮是逃不掉。而這樣的軍隊正是由盧象升創建並帶領,在戰爭中,盧象升往往在最前面衝鋒陷陣,身先士卒,與民同甘共苦,深受軍民敬佩。在與農民軍戰鬥過程中因異常勇猛,被農民軍稱為「盧閻王」,敵人非常害怕遇上他。可就算其作戰勇猛,指揮能力突出,卻因與主和派意見相左,能領導的兵數量大減,致使在戰爭的過程中陷入被動的局面,且高起潛按住援軍不發,最後戰死於戰場,他的死確實是明朝的一大損失,讓人深深惋惜!

盧象升於39歲戰死,正值年富力壯,於明朝實則是擎天石柱。其既驍勇善戰,且對清策略亦得當。如果不早逝,能得到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其戰鬥能力和方針策略,那明朝也不至於止在崇禎……

今日論題:如果盧象升不早死,他是否能夠力挽狂瀾,救明朝與滅亡危局中?歡迎留言或評論!

您的關注、轉載、分享、收藏、讚賞是「縱橫國史」創作的力量,您的評論交流和指正是「縱橫國史」進步的推力。註: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雍正最為勤政,為何在康乾盛世中「籍籍無名」?
清朝最倒霉的親王,皇位被順治搶,夫人被多爾袞霸佔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