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丘吉爾當了大英帝國的掘墓人

丘吉爾當了大英帝國的掘墓人

歷史研習社

關注回復「書單」推薦你1000本好書

關注

大英帝國是怎麼沒落的?你可能想到了很多種解釋……

國外卻有歷史學家將英國的衰落怪到了丘吉爾頭上,這個在二戰中以鐵肩呵護英帝國的倔強老頭,實際上通過一系列的「小動作」瓦解了大英帝國的根基。

歷史從來是多元的,一些看似顛覆性的觀念,常常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歷史世界。最近新出了一本國內學者研究丘吉爾的著作《丘吉爾與大英帝國的非殖民化》,就是想看看在民族獨立與去殖民化的浪潮中,丘吉爾如何守護大英帝國最後的尊嚴。

必須要強調的是,這本書是一部國內原創性英國史論著,不容易。

文|潘興明

節選自《丘吉爾與大英帝國的非殖民化》

溫斯頓·丘吉爾的一生與英帝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始終不渝地為捍衛帝國而抗爭,堅決反對任何損害帝國利益的行為,包括一切非殖民化的政策措施。他的這種抗爭在二戰時達到頂峰。

但是當二戰後非殖民化的浪潮蓬勃興起之時,尤其是他在1950年代初第二次出任首相之後,丘吉爾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一些非殖民化的舉措,基本上順應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實現了他一生中對於英帝國立場的重大改變。而對於英帝國而言,非殖民化過程也是英帝國衰亡的過程。

國家利益or帝國利益

溫斯頓·丘吉爾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侯,大英帝國正處在鼎盛時期。帝國屬土遍布世界各地,聲稱「日不落帝國」。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遠赴印度、南非等地,投身於帝國事業。

年輕時的丘吉爾

躋身於政壇之後,更是為維護和鞏固帝國嘔心瀝血、肝腦塗地。在二戰中,他臨危受命,第一次出任首相。在戰場上,丘吉爾親自指揮作戰,力保中東戰略要地安全,奮力抗擊侵入東南亞的日軍,終使帝國歷經大戰而寸土未失;在外交方面,丘吉爾政府與美國政府就殖民問題發生激烈爭論,雙方提出多個方案相抗衡,最終互作妥協而收場。

然而,戰爭給英國造成極為深重的影響,其實力地位大大下降,加上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得到壯大,以至於二戰結束後不久,非殖民化大潮洶湧而至。儘管丘吉爾對工黨政府的有關政策十分不滿,大加抨擊,但他自已再度出任首相之後,卻部分延續了工黨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另一方面,他又調整有關政策,力圖延緩非殖民化的進程,甚至打了好幾場殖民戰爭,但終未能扭轉非殖民化的方向。在他退休之後不久,帝國便在蘇伊士運河的槍炮聲中開始土崩瓦解,走向衰亡。

丘吉爾對於非殖民化進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先後兩次出任首相期間。二戰期間,丘吉爾一如即往,誓死捍衛大英帝國,在戰場上和外交戰線上成功地抵禦來自敵方和友方對帝國的侵略和威脅,其立場之強硬,無人能出其右。

而在1950年代初,他卻在相當程度上順應了非殖民化的潮流,甚少全力中止這場運動的進程。雖然沒有一個殖民地在他第二屆首相任內獨立,但他仍批准了黃金海岸的自治和蘇丹的獨立。這個重大改變發生在一生為帝國事業奮鬥的資深政治家身上,的確非同尋常。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改變的首要原因是丘吉爾將英國國家利益置於政府決策的優先位置之上。直到二戰結束為止,丘吉爾始終認為英帝國與英國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任何對英帝國的損害也是對英國利益自身的損害。

但在50年代初,帝國在經濟、軍事上已成為英國難以承受的負擔,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鎮壓,不僅消耗了英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而且在國際上明顯是落得了「失道寡助」的境地。

19世紀英帝國在全世界的版圖

丘吉爾政府已認識到以傳統的殖民統治方式維護帝國對英國國家利益不利,必須加以改變。其出路在於允許英屬殖民地在逐步形成自立能力的基礎上,在英聯邦之內實現自治和獨立;將英帝國平穩地過渡到英聯邦;英國的控制方法亦由直接的政治統治、經濟剝削和軍事佔領變為較為間接的經濟文化控制和保持一定的政治軍事影響力。

這樣一來,英國既可以卸掉包袱,又可以以新的形式維持其原有的地位和影響力,從最大限度上維護和實現英國的國家利益。

1954年9月9日,丘吉爾在出席倫敦市長舉行的宴會時,出人意料地談到了這種變化給英國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在當今世界上不再像以往那樣起到支配作用,但是我們仍然是一個其觀點受到普遍尊重的民族。英聯邦的兄弟成員國是我們的堅強後盾,我們繼續得到許多國家持有不同立場的睿智的人們的重視。

冷戰鐵幕

二戰後冷戰局面的形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眾所周知,丘吉爾一貫堅持反對共產主義的立場,積極策動和支持對蘇聯陣營的冷戰,他的那篇富爾頓「鐵幕」講演更是聞名遐邇。

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英帝國所屬的殖民地是對抗蘇聯陣營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蘇聯東歐國家公開支持各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一些殖民地的共產黨組織也展開武裝鬥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壓制殖民地自治和獨立的要求,將在可能將它們推入蘇聯勢力範圍之內。

因此,在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民族運動的壓力下,丘吉爾採取了兩大對策:一是堅決鎮壓共產黨發動的游擊活動,堅決消除威脅英國戰略利益和白人移民利益的反抗行動;二是對有條件的殖民地的自治和獨立要求,予以批准,對殖民地提供經濟援助,幫助改善其經濟、社會狀況。

在與艾森豪威爾總統討論英美防務關係時,丘吉爾特地提到了東南亞的嚴峻局勢,他提議:「當務之急是討論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一個堅強的反共陣線的方法和途徑。」

他的內閣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英國的戰略政策的目標包括「與英聯邦和我們的盟國一道阻止共產主義的傳播」和「在我們的殖民地和海外屬土確保安全並建立穩定的統治」。

結果,英國殖民地獨立後,除極個別的之外,均留在了英聯邦內,無一加入蘇聯陣營。那些暫時尚未獨立的殖民地也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基本上排除了蘇聯陣營的滲透。

英美關係

丘吉爾政府殖民政策的變化也是維持英美特殊關係的一種需要。美國堅持反殖立場,艾森豪威爾、杜勒斯等人多次明確要求英國在非殖民化方面拿出具體行動來。

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

儘管丘吉爾沒有明確接受美方的建議和要求,但是他明白英國在中東、遠東等地的防務中需要得到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因此,英國需要在殖民問題上作出一些姿態並採取某些行動,才能更好地與美國保護和發展關係。

丘吉爾極為重視英美關係,他第二次出任首相之初便訪問美國,當面向杜魯門表達了發展兩國關係的願望:

我們必須共同前進,各自盡最大的努力,為我們兩國的利益而理解對方的觀點和大量的分岐,我們將安然抵達目的地,並運用我們巨大的力量,將和平和希望帶給地球上苦苦掙扎的人類,並拯救他們。

總之,儘管丘吉爾在主觀上反對非殖民化,並運用各種手段延緩其進程,但他從英國的國家利益,冷戰局勢和維持英美特殊關係的需要出發,在相當程度上順應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實際上違心地成為了大英帝國的掘墓人之一。

感謝:東方出版中心 授權發布

對英雄而言 至暗的時刻

或許不是力挽狂瀾的戰時歲月

卻是

默然目送自己摯愛的帝國

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那些瞬間

他曾堅決地為捍衛它而戰

他卻終於只能順應潮流終結它

他是丘吉爾 它是英帝國

透過原始文件資料眺望

一位英雄和一個帝國的黃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所 的精彩文章:

2017 年讀過上百本書後,這9本明清史的好書值得推薦
材料與議題是對學人永遠的挑戰

TAG:歷史研習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