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死神手中的鐮刀:馬克沁機槍在第一戰中的突破性運用與在中國的異變

死神手中的鐮刀:馬克沁機槍在第一戰中的突破性運用與在中國的異變

馬克沁機槍的大量運用直接導致軍隊的火力成倍增強,帶來了戰術上的不斷革新,給進攻和防禦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手段,使陸上作戰樣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從晚清開始也陸續裝備這種機槍,其中以民國24年(1935年)命名的民二四」式重機槍最為有名。

特約作者:路過蜻蜓


1.機槍的早期運用與局限

機槍的突破性運用於1862年,美國人加特林發明了多管手搖機槍,並很快應用於美國南北戰爭。1989年在美西戰爭的古巴聖地亞哥戰役中,美軍的派克上尉指揮1個機槍連幫助美軍挫敗了西班牙軍隊。射擊原理是利用一套傳動機構使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從而完成連續射擊,整個射擊過程需要始終由人力轉動搖把。這種機槍雖然能夠實現較高的射速,但是存在彈道不穩定和故障率高等缺陷,因而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

葛底斯堡戰役


1883年研製出的馬克沁機槍,首創利用射擊時的後坐力完成自動裝退子彈,大大提高了射速,被稱為第一挺真正的自動武器。不僅如此,馬克沁機槍更加輕便(只有27.2公斤重,比34公斤的加特林機槍少了近7公斤),因此其實用性更強。

,馬克沁機槍

1904年8 月19-25日,日軍對旅順東北面的長城防禦陣地以及西北面的174 高地實施正面突擊。俄軍的馬克沁機槍一次次掃倒日軍。日軍損失1.5萬人才奪取174高地和俄軍一個外圍炮兵陣地,而俄軍僅損失3000人。其後日軍對旅順外圍的要塞和高地發起數次攻擊,均被俄軍擊退。直到1905年1月2日俄軍彈盡糧絕時投降,日軍才佔領了旅順港。

日俄戰爭機槍大放異彩


機槍得到突破性運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塹壕工事結合起來之後。機槍的作戰效能在塹壕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為機槍尤其是重機槍相對笨重一些,在進攻作戰中不易攜帶和使用,但在塹壕工事中卻容易隱蔽配置,以靜制動。無論敵人的炮火有多猛烈,只要有少數機槍倖存下來,就會將無數衝鋒的敵人射倒在地。在索姆河戰役期間,馬克沁機槍的最高記錄是一天之內令英軍士兵付出 6 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到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在付出了 79 萬餘人傷亡的代價後,仍未能徹底奪取德軍全部陣地。機槍的大規模突破性的運用也使得陸上作戰樣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密集步兵部隊再也無法在開闊地帶實施機動和攻擊,疏散的戰鬥隊形取代了密集的戰鬥隊形。

英軍使用機槍


索姆河戰役中馬克沁機槍發揮的突出作用,引起了各參戰國的高度重視,紛紛裝備各型機槍。機槍由個別國家重視和使用,發展到各個交戰國普遍重視和運用,中國從晚清開始也陸續裝備這種機槍,其中以民國24年(1935年)命名的民二四」式重機槍最為有名。

在一戰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於1934 年從德國引進了最新改進型馬克沁機槍的全套生產設備,第二年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並正式列裝,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這款仿製型的機槍是當時世界範圍內仿製馬克辛機槍的最優秀型號,可靠性極高,成為國民黨軍的制式裝備。至 1948 年,共生產 35272 挺。

民二十四式重機槍

抗戰中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民24式機槍,是少有的性能強過日軍的步兵武器,日軍的92式重機槍和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輕機槍都無法壓制民24式重機槍的火力。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民24式重機槍仍為第一線部隊的主力武器,在中國人民的解放與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編:《世界軍事革命史》,(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第525頁。

劉健:《機關槍:「死神手中的鐮刀」》,劉亞軍:《馬克沁:自動武器之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明粉 的精彩文章:

努爾哈赤是如何成為一名傑出統帥的?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春節的前前後後

TAG:一枚明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