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深度】被奧斯卡大書特書 美國人為何格外關心起性騷擾?

【深度】被奧斯卡大書特書 美國人為何格外關心起性騷擾?

文 | 張潔華

編輯 | 曾宇

在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坎摩爾(Jimmy Kimmel)這樣說:「這裡即將發生的將被載入歷史。」他之所以這樣說,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斯卡金像獎90歲大壽,更和近期風起雲湧的「我也是」(MeToo)、Time"s Up(時間到了)等反性騷擾行動有關。

果不其然,從坎摩爾開場白到本屆影后麥克多曼德(Frances McDormand)邀請所有女性提名者共同起立,都讓人感受到了MeToo反騷擾運動在短短几個月間帶來的鋪天蓋地的影響。著名NBA球星科比(Kobe Bryant)雖因動畫作品《親愛的籃球》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成為同時獲得專業體育冠軍是奧斯卡獎的第一人,但他十五年前受到的性侵指控又被挖了出來,讓他的得獎成為爭議話題。

3月4日,好萊塢,科比動畫短片《親愛的籃球》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在美國、特別是在好萊塢,反性騷擾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自去年10月美國女星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號召網友們披露自己的性騷擾遭遇後,MeToo運動風起雲湧,大批公眾人物接二連三被曝性騷擾醜聞。那些站出來披露性騷擾、性虐待的「打破沉默者」(Silence Breakers)更是作為一個群體被《時代》周刊評為2017年年度人物。

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性騷擾、性侵事件有那麼多,覆蓋娛樂、科技、政壇、體育、餐飲等各行各業,發生時間從幾十年前到幾個月前,或者就在最近。

人們不禁要問,那些已經被受害者塵封多年的遭性侵經歷,為什麼會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如井噴般紛紛被披露出來?

名人效應?

事實上,最早發起「MeToo」運動的並不是米蘭諾,而是一位名叫布爾克(Tarana Burke)的不知名黑人女性。她在2006年就發起了這項運動,當時的初衷是幫助那些曾經遭遇過性侵、性虐待和性剝削的年輕女性,特別是社會底層的黑人和其他有色族群的女性,讓她們重拾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在此之前,主要媒體對布爾克和MeToo運動的報道屈指可數。然而,在米蘭諾去年10月15日的推文發出後,情況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米蘭諾在這則推文上寫道:「一個朋友的建議:如果所有曾遭到過性騷擾或者性侵害的女性都用『我也是』標註出來,我們就能讓人們看到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如果你曾遭受過性騷擾或者性侵犯,請在這個推特後面回復『我也是』。」在這個推特發出去後的24小時內,推特上#MeToo標籤的出現數量就差不多達到了50萬次。

來源:推特/Alyssa_Milano

米蘭諾之所以要發這則推文,是因為美國媒體曝出好萊塢著名製作人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大批女性,甚至包括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格溫妮絲·帕特羅(Gwyneth Paltrow)、凱特·貝金塞爾(Kate Beckinsale)等一批著名女影星,這讓媒體對這類事件的關注度急速上升。之後又有更多女演員站出來披露曾被韋恩斯坦或其他導演性騷擾,導致這一運動不斷發酵,並逐漸從好萊塢蔓延到了其他行業和領域。

在這份長長的騷擾者名單中,有好萊塢著名男影星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知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奧斯卡獎得主、演員兼導演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W. Bush)、明星大廚約翰·貝什(John Besh)、ABC政治新聞主管馬克·霍爾珀林(Mark Halperin)、《紐約時報》明星記者格倫·斯拉什(Glenn Thrush)、CBS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美國體操隊前隊醫拉里·納賽爾(Larry Nassar)、阿拉巴馬州共和党參議員參選人羅伊·莫爾(Roy Moore)、以及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的球星……

在作為性騷擾重災區的好萊塢,今年1月1日,好萊塢300多名女性又共同發起了名為Time"s Up(時間到了)的反性騷擾行動,並在《紐約時報》登出整版廣告,再次將反性騷擾行動推向一個高峰。在接下來萬眾矚目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女星們紛紛穿上黑色服裝,以示對該行動的支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再度引發了全球對性騷擾話題的高度關注。

由於曝出的性騷擾指控多數和公眾人物有關,話題的傳播也確實顯示出了明顯的「明星效應」,引發了公眾對這一問題的廣泛關注,就像是明星帶領的其他風潮一樣。

然而,在此之前,也曾曝出過明星性騷擾的醜聞,#MeToo運動也已經開展了10多年,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時候會突然出現井噴呢?

有人將此歸功於科技、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讓受害者更容易團結在一起。但問題是,就在前兩年,演員比爾·寇斯比(Bill Cosby)因性騷擾受到指控、福克斯新聞前CEO羅傑·艾爾斯(Roger Ailes)因性騷擾被迫辭職也都是轟動一時的事件,但都沒能像韋恩斯坦這樣引發巨大的連鎖效應。

馬里蘭大學女性研究系副教授艾什維尼·坦布爾(Ashwini Tambe)認為,歸根結底,這可能和另外一位名人有關——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

特朗普效應?

特朗普似乎一直不怎麼受女性選民的待見。在蓋洛普1月底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中,特朗普執政第一年在男性中的支持率為45%,而在女性中的平均支持率只有33%,最低時甚至跌到過28%。相比之下,他的前任奧巴馬就很得女性選民的心,第一年女性支持率高達61%。

一般來說,美國女選民更傾向於民主黨、男選民則比較傾向於共和黨。不過在特朗普之前,即便是共和黨總統上台,男女選民之間的支持率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特朗普這麼不受女性喜歡,和他個人的言行有很大關係。

2016年大選期間,特朗普曾因性騷擾指控和早先針對女性的侮辱性言論,讓自己在女性心中的形象受到極大損害。他曾形容一些女性為「豬」、「懶蟲」,更是在美國媒體曝出的一段2005年談話錄音中大談特談接吻、猥褻女性、試圖跟女性發生性關係等細節。他還說,「當你是個明星,她們就會允許你這樣做,做什麼都可以……抓她們的p***y。」

相關閱讀:特朗普11年前侮辱女性言論被曝光 言辭粗鄙下流令人震驚

這段錄音差點讓特朗普與總統寶座擦肩而過,但他還是挺了過來。他甚至還度過了數位女性指控他性騷擾、性侵的難關,最終成功當選總統。

上任以後,他撤銷了幾項奧巴馬時期頒布的對女性有利的政策措施,包括要求僱主為女僱員提供免費的避孕保護等,這更讓女選民對他避之唯恐不及。

坦布爾認為,對於很多人而言,特朗普代表著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逍遙法外的性侵者。坦布爾也是學術期刊《女權主義研究》雜誌的編輯總監。

她在發表於theconversation.com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在特朗普當政一年之後,在女性團體的火熱組織下和社交媒體的推動下,我看到大選結果帶來的焦慮逐漸轉變成了其他的東西:相互鼓勵。即便性騷擾受害者無法影響到他的總統地位,他們也能試圖去解決其他問題。」

好萊塢一直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很多大明星、電影人都是民主黨的忠實擁躉,比如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Lady Gaga、約翰·傳奇(John Legend)等等,因此從這個角度看,#MeToo運動在好萊塢進行得如此風生水起,也和他們反對特朗普的立場有一定聯繫。

坦布爾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指出,在特朗普參加美國大選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MeToo運動會發展到現在這種聲勢。她說,大選前布爾克在2007年就使用了MeToo的口號、另外一項反性騷擾運動「Take Back the Night」運動歷史則更悠久,要追溯到1976年,但這些運動都沒能達到目前這種規模,而如今公眾的同情心則一邊倒地傾向於受害者。媒體和公眾並沒有刻意去保護那些名人的聲譽、質疑那些指控者的品行,恰恰相反,他們都願意傾聽受害者的故事。

去年1月21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的第二天,全美多地同時舉行了數百場「婦女大遊行」,反對特朗普當選,參加人數總計達到近300萬,其中很多人頭戴所謂的「Pussy Hat」,直接針對的就是特朗普此前被曝光的侮辱女性的錄音。那些曾指控特朗普性騷擾的女性也參加了遊行。

在特朗普1月30日發表上任後的首個國情咨文演講時,也有大批與會者、特別是民主黨女議員們佩戴寫有「MeToo」字樣的徽章、身穿黑衣,表達對該運動的支持和對特朗普的抗議。

#MeToo運動創始人布爾克在談到特朗普時,稱他是「那種你不能和他講道理、沒有什麼邏輯性的人」。同樣,她也認為特朗普是推動#MeToo運動的一大誘因。

她在一次演講中說,今年年初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很絕望,像特朗普這樣一位自己已經承認是「性掠奪者」(sexual predator)的人居然當上了總統,他親口說出了如何侵犯女性的細節。作為一位女性、一位美國公民,知道這樣的一個人要當國家領導人實在讓人心灰意冷。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出現了婦女大遊行,再到#MeToo運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來鼓舞女性、激勵女性站出來,更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截止發稿,布爾克還沒有回復界面新聞記者請求置評的郵件。

直到現在,幾乎每周還會有與名人性騷擾相關的新聞見諸報端,推特上也不斷有人使用#MeToo的標籤,這股浪潮也許在特朗普執政的第二年也不會消退。在《時代》周刊把「打破沉默者」評為年度人物的前一年,獲得這項殊榮並登上雜誌封面的正是特朗普——「美利堅分眾國」(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總統。

坦布爾承認,很難證明特朗普和#MeToo之間的因果關係,站出來發聲的受害者也許不會直接承認特朗普是推動她們站出來的直接原因,但從特朗普被提及的頻次也許能看出一些端倪。她說,我們或許應該注意呼吸的空氣中存在的東西:一位自證有性騷擾行為的人至今依然毫髮無損。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小卡斯特羅抑鬱中自殺 作為長子卻曾被父親革職
他們是怎麼發現女朋友出軌的?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