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定得下來的人才能明理,才能知道這個世界的秘密

定得下來的人才能明理,才能知道這個世界的秘密

有人曾經問過師父「什麼是『空』?」,師父告訴大家,「空」從佛法界來講,好像是個空洞抽象的字眼,實際上用BH佛法告訴大家,「空」就是:能舍就要舍,難捨也要能舍,難忍也要能夠忍耐;能夠看破、放下就是空,自在安詳就是本啊!

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矛盾和隔閡,無論我們如何用人的辦法去努力地解決,都得不到徹底的消除,這是因為我們人只能解決人的辦法,而沒有用菩薩的智慧來解決。但是用慈悲的力量卻能化解一切冤結,使人間的一切因果得到善解,所以慈悲的光芒能夠勝過千言萬語,它能使心靈之間的怨恨和隔閡頓時消失在無形的世界當中

慈愛眾生,並給眾生帶來快樂,稱為慈;同甘共苦,憐憫眾生,並幫助拔除它的痛苦,稱為悲。救度他人的靈魂,使他不致墮落,這就是對眾生最大的慈悲啊!慈悲是完全地放下自我、為他人著想的一種境界,也是修心人徹底放棄情慾之後所產生的純凈和善念

一個人一善解百災,慈悲之光威力無比,它能融化人世間一切不善的物質,照亮宇宙的任何一個角落。所以要學會慈,又要學會悲愍眾生;要學慈悲,又要學我們偉大的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昨天我說,這個世界很多人等到生命要終結的時候,才懊悔自己虛度了一生,好像自己到人間來沒有活過一樣,「怎麼就要走了呢?」所以假如再給他一次生命,他將「如何……」「怎麼樣……」「我一定會怎麼樣怎麼樣」。如果真的再給一次機會,我們人又會怎麼選擇呢?是讓後悔的事情不再後悔?還是把以前的過失能夠彌補回來?

實際上人的一生上天不會給你第二次生命,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學佛人,你就會擁有第二次生命。因為珍惜現在的人,活得開心和快樂,他就等於擁有了第二次生命。

有位雲居大師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八種後悔勸告世人。第一種後悔就是,良師給予我們的影響非常深遠,如果遇到了人天師範,就是好的師父和老師,卻不知道好好地親近學習,等到機緣流失,徒然後悔,這就是第一後悔,叫「逢師不學去後悔」

第二,人生得到一個賢達知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能夠通情達理的知己,一個好朋友,有什麼都跟他傾訴的人,是極稀非常難得的殊遇,他說一定要能傾心交納。實際上當碰到一個好朋友的時候,要盡自己的內心,好好地跟他交心,否則賢友、忠友一一絕去。也就是說,你不對別人真心,時間長了,那些朋友都會離你而去,人生的好機緣就失之交臂。這是第二個,叫「遇賢不交別後悔」

第三,生前一滴水,勝過死後百重泉。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不能承歡膝下,好好地奉養,甚至百般的忤逆——就是叛逆,他們去世之後,你雖然極盡風光,又有什麼意義呢?「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著的時候多盡一點孝心。這是第三個後悔,叫「事親不孝喪後悔」。

生命的境界經常就是在一剎那之間,所以佛陀經常說「彈指」,就是這麼一彈,就這麼一個念頭,你可以上天;一個念頭,你可以下地獄。所以人好的念頭要保持,這即叫「一念迷即卑私」,就是說,當念迷惑的時候、就想到自己的時候,你就是一個自私的人。師父經常說,天天想占別人便宜的人就是個小人;天天想著付出的人、幫助別人的人,這就叫聖人。所以「一念覺即高義」,這個「義」就是非常的高尚。如果「見義勇不為」,錯失良機,懊惱也於事不補。這個第四悔叫「見義不為過後悔」。

第五,見他人危難而吝嗇於伸出援手的人,事後總難免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是因我而死」的無窮悔恨。我想把這個典故告訴大家一下,很有意思的一個典故。

說的是當年在晉國公元322年,在晉室,就是皇宮裡面,他們有一個重臣叫王敦,他起兵作亂,他的弟弟王導和他的家族就受到牽連了。你想想看,他哥哥犯上,那弟弟肯定要受牽連了。為了請罪,過去都懂得請罪,「哎呀,哥哥出事了,在邊關舉兵起義要跟皇上作鬥了」。他弟弟王導帶著全家跪在宮殿門前等待皇上發落,因為過去是株連九族的,他們王家有一百多口人全部跪在皇家的門口。

這時候有個叫周顗的人進宮了,。周顗是皇宮裡面非常有位置的,他的字為伯仁。犯上作亂者的弟弟王導跪在那裡,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他想:「你待會見皇上跟我說一些好話。」他就輕輕跟伯仁說:「伯仁兄啊,我全家一百多口全仗你,靠你多美言幾句。」結果這個周顗就當作沒有聽見一樣進宮去了。等他從皇宮裡出來的時候,已經喝得醉醺醺的。王導再跟他打招呼,他還是不理不睬。

後來王敦最後在換朝的時候總攬了朝政,就是在朝政裡面做了一個很大的官。這個時候周顗是留和放的問題,他要收拾周顗,但是他又覺得周顗(伯仁)很有文化和兵權,會打仗。他就問弟弟說:「王導兄弟,周顗也算是個人才吧,是不是給他一個官噹噹?」這個時候連問了幾次,王導因為想起了周顗曾在皇宮門前,他們一百多口人跪在那裡求他情,後來沒有幫助自己的事情,他就一直沉默不語。王敦見兄弟這種態度,馬上眼睛露出凶光:「兄弟,如果不配為官,那麼就應該殺掉!」王導還是沉默不講話,於是周顗就被王敦殺害了。

後來王導也進宮了,有一次在整理過去文件的時候才發現周顗極力地維護自己和為自己辯白的給皇上的奏章,又聽說那天自己跪在宮殿門前的時候,周顗一進宮就極力地維護王家,跟皇上極力地推薦說不要殺他們一家,只不過沒有跟他表白。因為他覺得「我走出來,如果跟他一表白,說不定有人去報告皇上,可能他會有災有難」。所以他出來的時候就假裝醉醺醺的沒去跟他講話。沒想到自己完全能夠救伯仁的時候,沒有伸手去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很難過)湧上心頭。

他回家之後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啊!我對不起他啊,在冥冥之中我對不起他。」這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這個典故的由來。所以剛才說的第五個就是叫「見危不救陷後悔」——陷入後悔之中

第六,就是你有能力布施去做功德的時候你不去做,等到失去機會、機緣了你才後悔,已無濟於事。這就是第六個後悔叫「有財不施失後悔」。

第七,我們應該相信「如是因,如是果」(因為你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的業報真理,所以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種下惡因,否則感受惡果時後悔莫及。這就是第七「因果不信報後悔」。

第八——我看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了——第八就叫身體強健、身體好的時候,不好好地修行,不好好地求菩薩,等到年老體弱或者有突發事件的時候,你還能精進修持嗎?就像很多人要走的時候應該念幾百張經文組合,他念不出來。所以等到無常來臨的時候,一切就太遲了。這就是第八「佛道不修死後悔」。

我們做人學佛,一切因緣要好好地把握。今天學佛了就開始法喜了,今天能夠聞到佛法,就是我們一個超脫人間、六道的機會來了,所以我們經常說,菩薩也說:人非常難做,菩薩聞佛法更難。所以我們經常講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學佛修心要「靜中有動」,就是說安靜的時候要有動。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坐在菩薩面前念經,你看看很多法師,他們坐在佛前念經,看看他們不動,但是他們的心在動,為什麼?心想著菩薩在念經,雖然身體處於靜止的狀態,但是他的意念、他的心、他的氣場都在動。

中國的太極為什麼傳得這麼遠?雖然你看它好像在動,但是它就是靜態的,它一個動作可以放半天,等到覺得感覺來了,它又放那兒去放半天。所以氣場都在動。你去看很多人在社會當中,表面上他坐在下面不動,實際上他心裡氣啊!所以這就叫「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所以人不要生氣。我靜下來,我真的要靜下來。靜得下來的人,他的心才會安定。

動中有靜,就是我們在磕頭燒香的時候一定要慢慢地磕,很多人磕頭像搗大蒜一樣「咚咚咚……」菩薩被你搗得頭都暈了,太快了。動中有靜啊,燒香,好好地「我今天拜菩薩」,然後心完全靜下來,好像看自己在動,實際上的心很靜,看菩薩。拜佛的時候,低頭是看自己的心,如理不如理;頭抬起來的時候,要觀看菩薩,要觀想菩薩的存在。所以磕下去眼睛是閉著的,頭抬起來,眼睛應該瞪起來起來看著菩薩,把菩薩看到心裡去,閉著眼睛磕下去的時候,菩薩才會存在你的心中啊!

所以你去看,會磕頭的人慢慢地磕,不會磕頭的人拚命地磕。很多人跑到廟裡去拜佛的時候:「菩薩保佑保佑我!」不可以的。所以尤其是像燒頭香,太多人圍在那裡了,每人拿一炷香,衝進去插一插,「菩薩保佑啊」,跑了,這叫燒頭香啊?你還不如在家呢。好好地燒頭香要先禱告,心要很純,不要雜念太多,到時候開放了慢慢走進去,別人再急我不急,我慢慢地往前走,插完了,把自己名字報一報。很多人磕頭連名字都不報,那麼為什麼要名字?如果你說菩薩都知道,那菩薩為什麼要名字?現在知道了吧,要把名字報出來讓菩薩知道,「我們某某某今天誠心誠意來拜佛,希望菩薩給我加持,保佑我全家」,今天某某某都要報的,不能「請菩薩保佑我,我的全家好,我的孫子、外孫啊,大姑大姨……」,一塌糊塗了。

拜佛的人意念守一,實際上表面上在動,意念在提,就是說守著「一」,內氣要平穩,心中要平穩。所以我剛才說跟打太極拳一樣,外表在動,內心要入三昧地。什麼叫「三昧」?很多人經常聽佛法裡邊講「進入三昧地」,什麼叫「三昧地」?學佛的人知道那是叫「止息雜念」,是把你自己的雜念要停掉,這個地方很乾凈的,「三昧」。然後心神平靜,一個人的心和神都要平靜。

「神」,人家說這個人有氣場叫「神氣」,這個人他精神,又有精,精是精力,又有神,腦子裡充滿著神,所以這個人說:「喲,你看上去很神氣嘛。」就叫神,所以精神是這樣的,那麼精神散亂、精神一不集中了呢?那就叫精神病了,現在知道了吧?這個人精神到其他地方去了,就有毛病了。你跟他講話的時候:「哎,我跟你講啊……」講什麼話,他眼睛看其他地方,那就是精神病了,精神集中到其他地方去了。師父跟你們講要集中思想,那就叫「三昧」。禪定者就是說集中精力的人完全可以超脫自我進入另外一個境界,就是「三昧地」。

所以,禪定就是定得下來的人才能明理,才能知道這個世界的秘密。這個世界什麼秘密啊?菩薩早就告訴我們一個秘密了,這個世界叫你們不要貪,不要難過,不要去跟人家別人爭。因為什麼事情都會過去的,是無常的,沒有一件事情是永久的,爭來的也是很假的,過一段時間又沒了,去爭它幹嗎?這是菩薩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大秘密。

人不要把自己內心的悲傷一直永遠地藏在心中,要過了就要忘了,所以要忘記。你內在心裡還苦,說明你的內心還沒有修好。這個人說我今天還很苦,說明你還在苦中啊;今天我已經坐在這裡了,我很開心在聽師父講課,這樣的話你現在很開心,你是不是什麼都忘了?我舉個簡單例子,你們去旅遊,一到這個風景點一看「哇,這麼漂亮啊!」這個時候你腦子完全忘記了那些煩惱和苦悶。這就是為什麼念經的人、學佛的人可以忘懷過去很多的傷痛?人要學會這樣。

所以心中有佛的人看別人處處是佛,今天師父心中有佛,我看你們個個都像佛——還是沒有修成佛的未來佛。一個人的心善,看別人都是善,如果一個人自己像菩薩,看別人都像菩薩,去尊敬他。為什麼有些抓壞人的警察眼睛裡看出去這個像壞人那個像壞人,他很嚴格,因為他看慣壞人了。所以你如果心中經常有善良的人,跟好人接觸,你就不會有煩惱,會感恩他。

還要有一種精神叫什麼呢?經常想一想,「世人皆為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俗子啊」,就是想「其他人都是菩薩,只有我這個人自己是凡夫俗子」,你才會升起精進的修佛之心啊。

——以師父錄音為準,以上內容若有不如理不如法之處,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原諒!感恩合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世出塵 的精彩文章:

放下對生活中過去和現在的執著,安然地活在當下
接受也好,失去也好,猶如馬路上人來車往,我心安然

TAG:入世出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