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反對減負?不要被賣了還幫忙數錢

反對減負?不要被賣了還幫忙數錢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家,評論人)

給中小學生減負,一直是社會的呼籲,甚至是一種政治正確,最近出現了一些相反的意見,得到了不少擁護,一時成為熱文。相反意見的理由主要有四點:

1、產生下午照看孩子的負擔;

2、家長為了孩子不掉隊,還得額外上輔導班,不如讓學校繼續上課;

3、無力負責輔導班的家庭,就會被拉得更遠,由此會產生階級固化;

4、減負放學早,會導致學生能力下降。

這些觀點似是而非,很有迷惑性。這些迷惑性,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反映的正是教育系統在改革開放後,在市場所需、自身利益的驅動下,逐步演變出的機制的複雜性。所以,為了更清晰的闡釋,還是分列開來,逐條分析,但即使如此,或許仍顯晦澀。

首先,學習負擔與在校時間,並不是兩個等同的概念,延長學生的在校時間不等於增加負擔。在3點半之後,學生可以繼續在校完成家庭作業,在圖書館看看書,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負擔既不重,家長也沒有放學無人照看的顧慮。這很簡單,難的是二、三條。

本質上,二、三條是說的教育公平、教育市場化,以及學習負擔之間的關係。在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時,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負擔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當然是源於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而且,東亞文化圈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人的競爭取決於在考核中的排序,而不是知識與能力的絕對量。30年前的大學生,和現在的博士生找到的工作差不多,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現在的教育焦慮,不是擔心知識、技能的絕對量不夠,而是對教育系統考核的焦慮,是一種源於競爭的焦慮。

當人人都擔心自己的粥少了的時候,一鍋粥,每人一勺,大家還能心平氣和,反正人人一樣,無所謂資源不資源,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分粥的人改變規矩,先到的一些人多一些,兩勺、三勺,後到的只有半勺。這個時候,大家就要開始爭搶。所以,當不均等、不平等導致爭奪的時候,粥的資源意義也就隨之出現。這就是重點學校機制。

於是,中國的教育系統,是一套精密的環環相扣的體系,每一次入學競爭,都需要前一次的勝利為基礎: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想上個好大學,就得上一個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學,甚至好的幼兒園。每一次上好學校,都需要一次競爭。就這樣,社會的壓力就順著這個連環套,高效地傳遞到童年。

重點學校機制,最初,有它的積極意義,但隨後,多年要取消重點學校,在實際上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於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高效率的中國,在五年前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至今,公辦學校教師、校長輪崗制、沒建立起來。

另一方面,許多公辦學校搖身一變,成了民辦學校。如果說徹底的民辦,交給市場,那也好,價格並不會高。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簡單的說,家長、中小學生,需要的是競爭型的技能,一個教室、一個老師就足矣。但民辦學校的資質許可,卻還要求有4000平米的操場、塑膠跑道、5層樓的教室。所以,民辦學校成了事實上的高成本的、稀缺的教育資源。

可以總結一下了。教育資源不均衡,會產生競爭,再加上各種行政許可抑制市場供給,利益更大。房地產、學區房受益,在新城區,這一部分收益,可以通過合作辦學得到。公立學校的某些資源轉變為民辦,利益也是巨大的。這其中各種利益,各種操作,無需多談。總之,有好有差,才能形成資源,形成利益。

有了這一系列分析,現在可以來回答負擔如何出現這個問題了:教育系統不均等的分配教育資源,教育不公導致競爭出現,競爭產生出各種需求與利潤、尋租與利益。另一方面,順著競爭的鏈條,社會壓力傳遞到了童年,產生了負擔。教育系統並不想學生負擔重,但是,要利益,必須得不公平,不公平產生的競爭,則必伴隨著學生負擔加重。過去歷史就是最清楚不過的證明:中小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的過程,正是教育不公加大的過程。在這裡,教育不公是自變數,負擔是因變數。

那麼,面對教育不公怎麼辦呢?

一種觀點認為,做好教育公平,負擔自然會減下來,而不是人人加重負擔,就能達成教育公平。所以,中央提出要校長、老師輪崗,公立學校要標準化,標本兼治減輕負擔。當大多數學校都公平了,少數精英學校並不能引發恐慌。但教育公平化是拿掉利益的,很難,實際改變也不大。

那篇文章則把一個由於不正當的教育不公平導致的困境,當做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只呼籲公眾去適應它。這會影響公眾對負擔問題的教育不公平本質的認識,削弱公共輿論度教育不平等的壓力,進而影響問題的解決方案,使得公眾覺得不應該減負,以為可以通過增加負擔達成教育公平。但是,這不過是一廂情願。

首先,加負擔,跟上教育不公的趨勢,只能通過自我增負,多付出、上輔導班,上民辦學校來跟上這個趨勢。呼籲公立學校不要減負,孩子在學習多呆些時間,是想藉助公立學校,用低廉費用,獲得較高的競爭性能力。但是,公立學校廉價的、普遍性的來完成高強度的競爭型技能教學,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

教育系統,經過多年的逐步演變,通過公立資源民辦化,各種行政許可限制等等方式,把教育服務分化成現在這種狀況,在內部形成差別化,難道就是為了讓整個系統的人多加班、多勞動,來抹平這個差別嗎?即便不減負,無非是老師多布置一些簡單重複的作業,家長多了一些輔導任務,難道學校還會免費開個奧數班,或者免費一對一鋼琴課嗎?即便想,但在教育資源分配差別化的情況下,一般學校也沒有這個錢、沒有這個人,沒有這個能力啊。所以,對於孩子在一般學校的家長,想公立學校學雷鋒,不減負,晚放學,高強度的教授競爭型技能,就是與虎謀皮。

再來看另一方面。減負是由一系列政策構成的,比如針對民辦在內的所有學校的行政指令、輔導班的開辦、奧賽資格效用認定等等,這些政策能遏制那些更好的教育機構的規模、效率,一定程度上遏制教育不公。一旦減負的行政壓力放鬆,民辦學校、輔導班會比公立學校更有動力,因為他們可以從中名正言順的賺錢,而公立學校卻不願意白白加班,甚至也沒有這個能力。打個比方,一個高級民辦,一個菜場小學,同時延長放學時間到6點,你覺得這個差別是加大了還是縮小了?但如果同時3點就停止上課呢?同時面對奧賽證書無效的規定呢?

所以,孩子在一個好的學校,減負會削弱其優勢,家長呼籲不要減負,其實是為了維持自己孩子的優勢。但如果孩子在一般學校,呼籲不要減負,以為可以通過公立學校來彌補差距,實際上,恰好相反,一般學校與好學校的差距,不但不會縮小,還會拉大,教育不公平進一步加大,進一步加大學生負擔,使得家長開支進一步上升。這不但是與虎謀皮,還是把自己賣給老虎。

最後,再來釐清一下減負導致學生能力下降的誤解。

學生的考試競爭是有限的競爭,即限定了考綱、知識點,這就演化出大量的競爭型知識與技能,甚至一套「專有」的知識與技能。比如,碩士家長不會做小學生四年級的題,就是這個原因。這種競爭型知識與技能,起到的是篩選作用。這種能力之所以有用,被看重,本身就是因為競爭所需,但對成年參加工作以後,創造出真正的價值,效率有限,意義不大。不難發現一些小學基礎教育不如中國好的國家,雖然奧數比不過中國,但其科研能力,創新能力,都比中國強。因此,某種程度上,這種能力是一種精力、金錢的浪費。所以,那篇文章用奧數比賽來做能力下降的例子,不但沒有證明能力下降,反而通過奧數能力下降,反映出精力、金錢浪費降低,減負有成效。這種浪費,換一個角度,就是教育考核系統因為競爭而額外產生的壓力與負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兩天過完一個年
1948,黃金大搬運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