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女人是怎麼變美的?

中國女人是怎麼變美的?

這篇文章

要從婦女節變成女神節開始

近年來,我們從小就熟悉的國際勞動婦女節突然變了樣。大家稱她「女神節」或者「女王節」,這一開始其實是商家為了迎合女性顧客打出的噱頭,卻流傳開來成了一個新名詞。

不論怎麼說,這個節日都是屬於廣大女性朋友的,所以今年的「淘古趣」平台也打算趕個潮~

很好我很美

我是女神

我最好看

"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

濃妝淡抹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之一。從出土的戰國時期楚俑便可看出當時已有敷粉、畫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澤粉黛」一詞,最早見諸《韓非子· 顯學篇》,可見,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妝品了。

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向自給自足,連化妝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動物油脂、香料等為原料,經過煮沸、發酵、過濾等步驟而製成。比較起來,古代婦女沒有今日女性幸運,她們沒有現成的、琳琅滿目的化妝品可供選擇,但是這並不會減弱她們妝扮自己的意願。

在強調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社會,「女為悅己者容」無疑是女性最大的樂趣及關注所在。儘管每一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制度、道德觀念、風俗民情等不同,對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義。環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尤其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強,終身處在被男性選擇、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爭寵的低劣情勢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想要擁有較多優勢,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天生麗質的美貌並非人人可得,於是,大多數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風采,並以此博得異性的好感,而她們本身也在妝點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

古代女性相當重視肌膚之美,吹彈欲破、瑩潔柔嫩的肌膚是美麗的基本條件,更是用來衡量女性美的一項重要標準,從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詞「手如柔夷,膚如凝脂」、「肌膚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今天是「女神節」

「淘古趣」平台

為此特別推出本次活動

參與方式也是非常簡單的哦~

"從古至今,

你認為最美的人是誰?"

只需要在評論區回答上方問題即可!

答案點贊最多的前五位女神,

將會獲得由「淘古趣」平台送出的小禮品哦~

另外,

活動期間在淘古趣平台鑒定藏品的前五位女性用戶

也將獲得小禮品一份!

本次送出的小禮品有

復古木質耳墜

古時候,人們講究「耳大如輪,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認為耳垂小了是沒有福氣的象徵。但是人一出世,天生的小耳垂,又有啥辦法彌補呢?傳說,只有戴上耳墜。才能把耳輪拉長。因此,女性都喜歡戴一副耳墜。

古法陶瓷瓶胭脂

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後來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的脂膏,從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裡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復古木質耳墜

除了肌膚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頭髮之美,每日梳理,愛護有加,並多蓄髮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著因實際需要而用繩帶束髮,再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髮髻式樣,變化多端,甚至遠在周代就已使用假髮來增加頭上的風情及美觀。

學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視肌膚毛髮,最基本的原因應與禮教有關。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過,除了禮教的觀念外,審美意識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

·

OK!介紹完啦!

眾女神們抓緊時間參與吧~!

對了!再重複一遍我們的問題:

從古至今,你認為最美的人是誰?

回復至評論區,贊高前五者得!

另外,活動期間在淘古趣平台鑒定藏品的前五位女性用戶也將獲得小禮品一份!

小禮品隨機發送

活動時間:

2018年3月7日中午12:00開始

2018年3月10日中午12:00結束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古趣 的精彩文章:

有一首「涼涼」想送給現在的潘家園!
看古人筆下的「竹君子」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