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昔日灶台工今朝變身養蜂人,男子隱居大山掙錢供三孩子上學

昔日灶台工今朝變身養蜂人,男子隱居大山掙錢供三孩子上學

魏相榮,今年47歲,甘肅省正寧縣永正鄉東龍頭村六組村民。昔日是個木匠,後來和老婆專給人家的廚房盤灶台。他做的活細膩,外觀精緻,煙火流暢,生意很紅火。近幾年,由於現代化電器鍋灶代替了老式燒火的灶台,魏相榮的生意日漸蕭條。

魏相榮見人總是笑呵呵,他曾發誓,只要兒女成器,能考上重點大學,自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體體面面供經他們。如今孩子確實個個很有出息,兩個女兒都考上重慶、西安重點大學,每人孩子每年也需要5萬元學雜費。兒子上高中,成績也很出色,一年最少也需要一萬元。兒女給他爭了光,魏相榮見人臉上也很光彩。盤灶台生意不好做,他就另謀出路——養蜂,來供養子女上學。

說起養蜂,魏相榮家跟蜂有緣,他父親以前養蜂,今年已經84歲,有20多年再沒養蜂了,魏相榮從小是吃蜂蜜長大的,他對蜂很熟悉,也積累了一定的養蜂經驗和知識。

魏相榮說:蜂場要選擇背風向陽,地面清潔乾燥,周圍有大量蜜源作物的地方。他家有20窩蜂,一窩一萬到兩萬隻蜂,養蜂場選在永正鄉金雞山的半山坡上,山上空氣新鮮,一到春天鮮花遍野,正是養蜂的好地方。就是離家太遠,開三輪車來回需要走3個多小時。

根據魏相榮多年的養蜂經驗,他懂得養蜂首先抓好春繁,對蜂群進行調整,取出多餘空脾,使蜂略多於脾,蜂窩空處用隔板擋好。天冷窩外還要加保溫物,氣溫穩定後,每群蜂每天按照1∶1的蜂蜜水比例飼養,促使蜂王多產卵。隨著蜂群發展壯大,要及時增加空脾,擴大蜂巢,滿窩後要及時分家,不讓蜂王會帶蜂群離家出走。

夏季炎熱,要給蜂群創造良好環境。蜂窩要通風良好,對蜂窩要適當遮陽、給蜂窩前放上喂水設備。圖為魏相榮用刀子小心翼翼的打開蜂窩查看蜂的生存情況。

秋季主要任務是繁殖越冬適齡蜂,秋繁前和越冬前均徹底治蟎1次。圖為魏相榮面對死亡的一窩蜂不知所措,在土蜂窩前抽起了悶煙。

蜂群越冬對峰至關重要。首先要以強群越冬,要求有蜂5~6窩以上,不足5窩的予以合併。越冬蜜要備足,1窩蜂留足1窩蜜,夠峰吃一個冬天。蜂群越冬時怕熱不怕冷,越冬室溫應保持0~4℃。

不熟悉蜂的人談蜂色變,怕被蜂蜇。魏相榮說:「蜂不會主動攻擊人,只要不動它,碰上也不蟄,萬一被蜂蟄了,趕緊抓一把土在蟄過的地方捂一捂,遮住被蜇過的氣味,就不再被其它蜂蟄了。如果不懂這個,一隻蜂蜇後,瞬間會被許多蜂再蟄,那樣會很可怕。」

魏相榮的蜂場在大山深處,離家較遠遠,他家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三輪車。去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回家,剛走在半山腰,天突然下起了暴雨,電閃雷鳴,他沒帶雨具,霎時被淋成了落湯雞。山路泥濘難走,無奈之下走進山上一個破舊的窯洞,20多分鐘雨停後,他爬著上山。

談到收入,他說:養蜂才兩年多,有20窩,一窩蜂生產五斤蜂蜜,平均一斤蜂蜜100多元,目前收入不是很樂觀,連一個孩子的學費都不夠,但現在他會加倍努力,先借錢供兒女上完,等養蜂產業壯大賺錢後,再還錢,隱居大山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供養成人。

圖為魏相榮居住在大山養蜂的地方。 李泉玲 報道攝影,史曉英 文字編審。版權作品,請勿轉載,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任圖世行」公眾號(rtsx66),歡迎留言,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任圖世行 的精彩文章:

女子帶孩子淡定佔座若無旁人,老人艱難站立無人讓座

TAG:任圖世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