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航天專家胡勝雲代表談中國火箭與SpaceX火箭差距:主要在商業模式

航天專家胡勝雲代表談中國火箭與SpaceX火箭差距:主要在商業模式

這段時間,美國SpaceX公司發射成功「獵鷹重型」火箭的消息在朋友圈裡刷了屏,它是目前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超級火箭。在一些媒體看來,這枚火箭的成功發射已經令人類「登陸和殖民火星」的夢想變得越來越現實,重返月球更是不再話下。

作為商業航天代表的美國私人企業已經能夠造出如此威力的火箭,中國的商業航天應當如何發展?中國火箭和美國的「獵鷹重型」的差距真有一些媒體所說的有十年那麼大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湖北航天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所科技委主任胡勝雲接受了中國之聲的獨家專訪。

胡勝雲


對於美國「獵鷹重型」的發射,胡勝雲認為,這麼大運載能力的火箭能發射成功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可能更多的是商業模式上的成功。「我認為我們跟他們比,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差距,而不是技術的差距,其實從商業模式來講,我們差距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很快就能追上。」

胡勝雲表示,美國的航天技術、運載火箭方面實力比我國更強,但獵鷹在美國國內的技術水平所處位置還值得去討論。「可能大家都覺得重型獵鷹發射很厲害,運載能力很強,但是如果由美國NASA來做,我認為從他們的眼中來看,這個可能不一定是特別厲害的技術。」

胡勝雲介紹說,從技術角度講,衡量發動機水平更多是看單台發動機推力有多大。「重型運載火箭主要看發動機。『獵鷹重型』捆了27台發動機是因為它的發動機推力較小,要是NASA做肯定不會這麼干。」

不過,一家私人公司可以做出這樣的系統工程,把超級重型火箭送上太空,說明美國的商業航天水平的確非常高,依靠市場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發展等也是一個促進航天水平從而帶動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的好方式。胡勝雲解釋說,「有一個分析認為,航天產業直接投入產出比是1比7,或者是1比12。這是什麼概念?就是說投入一塊錢,可以獲得7到12元的收益。」

我國的商業航天起步較晚,2015年開始到現在,從事商業航天的公司數量非常有限,目前有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翎客航天公司等。一直到今年年初我國首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衛星才上天。但在胡勝雲看來,相比美國,我們的商業航天發展速度並不慢。

「風馬牛一號」衛星上天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美國的商業航天發展也僅僅是開始而已,它只是比我們開始得稍微早一點,取得的成就稍微大一點,然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讓大家都覺得他們很成熟,就是這個馬斯克的造勢造得很好。」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商業航天還處於亟待發展階段。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胡勝雲認為,為了讓我國的商業航天能加速發展,未來進一步在政策上的扶持非常重要,特別是應該建立國家明確的商業航天的政策法規。另外,航天的基礎設施要對商業航天開放。「因為我們國家的航天在世界上相對水平是比較高的,商業航天發展就要在這個基礎設施上來發展。」

換句話說,國家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建成的基礎設施,包括發射場、發射塔架等等,如果能讓商業航天發展共享,這樣的幫助對於發展初期的商業航天,對於尚需支持的民營航天企業來說,幫助他們降低成本就像雪中送炭。「政府採購的支持,資金和技術的支持,這些都非常重要。現在很多航天的應用都是以政府應用為主。應該說,我們現在整個航天有一套完整的體制,要支持商業航天的發展,最好是這些採購也能對商業航天進行開放。」


在胡勝雲看來,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估計3-5年時間裡我們的天基互聯網、天基物聯網就能成熟。他透露,作為商業航天的重要一環,我國今年還將發射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快舟十一號。

快舟十一號模型

據介紹,快舟十一號起飛質量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噸,主要承擔400至1500公里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及多星組網發射任務。普通火箭需要一年以上才能研製出來,快舟系列可在半年內提供定製化服務;普通火箭發射準備周期至少需要一個月,而快舟系列火箭一個星期就能完成發射,大大縮短微小衛星的組網周期國際商業發射中,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報價一般在每公斤2.5萬至4萬美元,而快舟十一號報價不到1萬美元。

「它的特點是快、便宜,快是指它可以按照貨架產品生產,在客戶需要時可以實現快速發射;便宜是指火箭研製發射成本相對較低,可以讓市場承受。」

央廣記者:張棉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蘋果雲緣何飄落貴州?貴州相關負責人回應:大數據+適宜溫度+充沛能源
鐵總呼籲旅客使用官方網路購票渠道 防止泄露個人信息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