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取字有哪些用意?為何漢朝這些開國功臣卻不配有字?

古人取字有哪些用意?為何漢朝這些開國功臣卻不配有字?

原標題:古人取字有哪些用意?為何漢朝這些開國功臣卻不配有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自周朝開始,古人便形成了成年取字的禮俗,《史記》與《漢書》在記述人物傳記的時候,通常會在篇首列出人物的姓名與字,可是不知您發現了沒有,韓信、蕭何、陳平、樊噲……這些漢初鼎鼎大名的開國元勛竟然都只有名而沒有字!難道是司馬遷與班固雙雙都忘記記載了嗎,還是這其中另有隱情呢?


一、先秦的「字」


今天我們習慣將「名字」一詞連稱,但現在除了一些愛好風雅的文人之外,絕大多數人已經沒有了取字的習慣。「名」與「字」在古代是相互區別的兩種文化,姓名文化由來已久,若要追根溯源,就算是追到上古時代也未必能釐清。而古人取字禮俗的起源就比較清楚了,自西周開始就有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之說。但這最初僅僅是對於貴族階層的子女而言的。


在讀先秦人物傳記時,您可能會發現一些人名顯得十分特別,例如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視」,他的名字竟然有五個字之多!這其實是因為先秦人常常習慣將姓氏與名、字並稱的緣故。


「百里」是氏,「孟明」是字,「視」才是他的名,而百里氏是姬姓一脈,若按現在「姓+名」的方式來稱呼,他應該叫「姬視」。類似的還有「鮑叔牙」,您不要以為「叔牙」是他的名,其實鮑叔牙字「叔」名「牙」。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您可能還發現了,先秦時人的姓名除了習慣將名與字同稱之外,還特地將「字」置於「名」之前,這也是先秦時特有的一種稱呼方式,因為到了漢朝以後,人們就開始形成先「名」後「字」的稱呼方式並一直沿用下去。


二、古人為何取字


既然古人早已經有了姓氏和人名作為稱呼,為何又要取字呢?古人取字絕非多此一舉,因為字承載了區別于姓名的豐富意義與內涵。字可以理解為是名的一種延伸,所以後世古人根據名的含義來取字的情況很多。


而更深層次的內涵則是「字」首先代表了成年的意義。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時要舉行成人禮,這標誌著從孩童到成人的轉變。行禮之後就可以開始享受成年人的權利但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字則是這一成年的印記。古人既已成年,就意味著會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與尊重。以前的乳名、小名等也不能再讓人隨意稱呼,否則就顯得太過輕慢無禮。因此就需要再取一個用於成人社交的尊稱,這就是字。


此後,自己的名只用來表示謙遜的自稱或只能由長輩、師長及位高者來稱呼。前面說到,取字的禮俗最初只由上層貴族專享,可以說整個先秦時代都是如此。因此擁有「字」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標榜其社會地位的一個象徵。字的涵義如此豐富,此中的意義是姓和名所不具備的。


三、布衣將相


說完取字的相關文化起源之後,就要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上來了。如前所述,在秦漢之前,取字的禮俗還只是上層貴族才享有的特權,這也就意味著中下層官吏,特別是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沒有字是一種常態。取字禮俗向下層社會的普及則是漢以後的事情了。

漢朝的開國功臣大多是「布衣將相」。韓信自不必說,他年少時常常遊手好閒,靠到別人家蹭飯維持生計。蕭何雖不是一介平頭百姓,但也僅是沛縣的一個小吏,地位同樣不高。陳平少時家貧,有薄田三十畝,只能算是一般百姓。而樊噲更是以屠狗為業,社會地位甚至不及一般農民。此外還有周勃、灌嬰等,同樣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都沒有取字的權利。與此相反的則是留侯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因此才有「子房」一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風雲派 的精彩文章:

三國梟雄的臨終遺言:他們一生最牽掛的是什麼?
「朕就是這樣漢子」,雍正為誰寫下這句動情硃批?

TAG:歷史風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