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救命就得加班:手術12小時不是事,炫酷神經外科醫生背後

救命就得加班:手術12小時不是事,炫酷神經外科醫生背後

本期醫生: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神經外科 副教授 楊超

一位天涯網友的真實煩惱

男神是某大醫院的小外科醫生,剛畢業,說是很忙很忙,見一面簡直難於登天有木有?開始還以為是忽悠我的,但是昨天偶遇他媽也吐槽說一年難得見到兒子幾次。我就想請教大家,大醫院的小外科醫生真的有這麼忙么?那我要怎麼追他啊,心塞!見不到就木有機會啊!

神經外科醫生,一個彷彿自帶光環的酷炫群體,可能讓對象頭(xin)疼不已,卻讓編劇愛不釋手,像《心術》這類醫療題材電視劇都愛讓他們成為故事中的主角。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樣一位bling bling的神經外科醫生!

難:神經外科醫生的養成

有人說人體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最智能的系統,而其中最複雜的又屬人腦。在人腦內部,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位於大腦皮層和白質中,每個神經細胞與體內的1000-10000個其他神經細胞交換著信息。正是每一秒通過大腦的上百萬個信號,讓我們作為人類可以思考,可以感覺,可以運動。

如果大腦這精密的系統內出現問題,比如腦出血、腦血栓、腦膜炎、腦瘤、腦積水、腦栓塞、腦性癱瘓、腦幹損傷……那就該輪到他們上場了——神經外科醫生。

神經外科

俗稱腦外科,是外科學中的一個分支,研究人體神經系統,如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以及與之相關的附屬機構,如顱骨、頭皮、腦血管腦膜等結構的損傷、炎症、腫瘤、畸形和某些遺傳代謝障礙或功能紊亂疾病。

對於這個科室,一般人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行內人都知道,神經外科是公認最難之一。

神經外科手術難度係數高,不僅因為腦部解剖結構複雜,涉及範圍小,吻合難度大,還在於中樞神經系統複雜的信號傳導體系,是「精細」類手術中的典範,所以神經外科手術耗時是出了名的長。

神經外科之精細訓練-磨雞蛋殼

同時,神經外科疾病發病率比較低,意味著積累同樣數量的病例需要花費比其他科醫生多數倍的時間,所以培養一個神經外科專家耗時也是出了名的長!

培養成神經外科醫生要多久?

——來感受一下(來自知乎網友真實分享)

想在這種配備齊全的醫院(每個省不超過5家)做到出色的神經外科醫生(亞專業做得出色)起碼需要二十年。——柳曉秋

八年了,感覺還是毛都不會…——mengwang

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博士兩年,到主治還要三四年,估計要十五年才是中等級別。——愛玲

三年入門,八年初長成,二十年出成果。——戴大偉

保守估計,10年能成個小大夫,20年混的好的能略有名氣。——暮禹

中山一院神經外科醫生楊超

作為全國排名前十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楊超可以說是行業金字塔靠近塔尖的存在。

但是,在楊超看來,神經外科的艱難之處也是神經外科的有趣之處。

你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花更長時間才能掌握一個病,但有趣也在這裡。不停挑戰自己、攻破新難關,當看到別人做不到而你做到了時,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無法替代的!

精:手術室的「微電影」

2015年12月25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即將迎來中山系醫院第一例「術中喚醒」手術——為一名女教師切除生長在大腦語言功能區的左側顳頂葉膠質瘤,要求最大限度保全患者語言、運動功能,楊超也參與其中。

由於是首例「兩眼抓瞎」,而且手術萬一傷到功能性組織,術後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語言、行動障礙,楊超更加不敢掉以輕心。

手術前,楊超每天都潛心研究國外此類手術文獻,要聯合哪些科室醫務人員,要準備什麼藥物和器械,可能的突發情況要如何應對……這個時候的楊超就像監製,得做好全方位的設計和預案。

「手術前兩天自己先躺到床上,去想想這個體位,這麼擺會不會影響頭部的暴露?脖子會不會屈得太厲害?醒了會不會插不回管影響搶救?……」這個時候的楊超就像演員,要去「試戲」。

然後他得帶領團隊把流程過一遍,讓病人領會,也要讓所有醫務人員進行走位,想想各自的位置是否合適。這個時候的楊超就像導演,要給演員「講戲」。

萬事俱備迎來這一天。切開堅硬的顱骨,劃開硬腦膜,暴露腦皮層後,麻醉師把麻醉藥停了,輕聲將女患者喚醒。

「100減7等於多少?再減7等於幾?」康復科醫生爭分奪秒地對病人進行語言功能測試。

醫生,請你一定要(把腫瘤)切乾淨點!

突然,患者的一聲大喊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樂了。

根據病人反應,楊超小心試探腦膠質瘤和周圍正常腦組織的邊界,在顯微鏡下對腫瘤實施「精準打擊」

最終,這台由神經外科、麻醉科、康復科和神經內科等聯合實施的「術中喚醒」手術成功了,患者順利重返講台。

急診手術楊超經常要與其他科室醫生協作

在手術台上,楊超用他的纖纖細手一絲絲、一毫毫、小心翼翼遊走在神經與血管間,如同上帝之手平衡著大腦世界裡的各種秩序。

急:救人就得加班

眾所周知,腦出血發病急、進展快,嚴重時可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危及生命,若發生在孕婦身上,危險程度更可想而知。楊超就曾遇到這樣兇險的情況。

2014年8月,一名27周孕婦因腹瀉、嘔吐到中山一院急診科就診,不久出現抽搐、牙關緊閉、雙手緊握拳頭、雙下肢屈曲,呼吸而不能作答等癥狀。後發現其小腦出血15ml,合併阻梗性腦積水,壓迫腦幹導致腦疝。

腦疝的死亡率非常高,殘疾率高,情況十分危急,需要立即進行開顱血腫清除手術。楊超臨危授命,迅速為患者實施雙側腦室鑽孔外引流術以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疝情況並清除小腦出血。

一般來說,清除小腦出血手術要求病人俯卧,但由於是孕婦,怕俯卧會壓迫胎兒,於是選擇側卧手術,但卻苦了醫生。楊超和同事們彎著腰、扭著頭,堅持了12個小時,終於順利完成手術,把病人從鬼門關搶回來。期間,楊超動作不僅要精細,還要更加輕柔,以避免孕婦受刺激而引發宮縮,最後成功保住了寶寶

獲救孕婦之後平安產子

孕婦腦疝死亡率超過70% ,搶救稍有延誤,大人小孩都有可能保不住。這位患者卻順利渡過難關,康復後能回原單位工作,思維敏捷,可謂是個奇蹟。

像這種危急手術,對於楊超來說是家常便飯,加之神經外科手術精細化程度高,往手術台一站就是八九個小時,十幾二十個小時也不少見。神經外科醫生忙碌程度可以想見。

為人熟知的醫療劇《心術》中,男主角神經外科醫生霍思邈(吳秀波飾)便因工作繁忙和女友告吹。藝術來源於生活,這絕對不是編劇胡謅的。

我每天時間都不固定,只能大概預計明天有沒有空,2天後的事情都不敢定。

相比擇期手術,這種急診手術更考驗一個醫生,因為它沒有綵排、沒有預案,全靠臨場反應。但是,無論擇期還是急診手術,病人生命不容一絲馬虎,所以楊超主張「慢工出細活」,每個病人、每台手術都要慢慢做。

從楊超朋友圈窺見其生活常態

儘管加班次數無限增加,在手術台上時間無限延長,但在他看來都是累並快樂著。

帥:情懷可以傳承

見到楊超,他像照片里一樣西裝革履、瀟洒挺拔。帥氣,可能是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一樣帥氣的還有他的身世。

楊超生活照

楊超外祖父是東南亞歸僑、僑領——上世紀40年代創辦寮國(寮國)他曲公學、寮南公學、寮東公學,1946年創辦香港培僑中學, 50年代歸來建設新中國;其父是改革開放後國家送出國門的第一批留學生,近20年在海外教書育人無數。

生長在這樣的環境,楊超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選擇人生志向時,家人對他只有一個要求:成為祖國需要的專業性人才!

當時家裡覺得要做就要做有挑戰性的東西,你能行,為什麼不去承擔更多的責任?

那時,楊超展露出他的學霸氣質,學醫成為不二之選,並最終選擇了難度極高的神經外科。

作為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七年制全英班優秀畢業生的他,2001年參加工作,第二年便參與了我國第一例連頭嬰分離手術。2005年獲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皇家醫院作訪問學者,並執業任神經外科醫生。2007年又獲國家留學基金委中澳聯合培養博士獎學金

在海外的優異表現,讓他本可通過「醫療優才移民計劃」獲澳大利亞國籍,但他放棄了。對於當初的選擇,楊超說,他從沒後悔。

我當時就覺得中國一定會更好,我不僅深信這一點,我還要參與其中,讓我所從事的行業比外面還好。

祖輩父輩的精神隨血液一起傳給了楊超,滲透成為他的信仰,引領他做出人生中一次次重要塊擇!包括2003年,年僅28歲的他選擇瞞著父母走進了「非典」病區。

「當時做這個決定很自然,並沒有跟家裡商量。只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就說有大手術要做,病人情況不穩定,要在值班房睡兩三個星期觀察病情。」

十多年過去了,楊超仍熱情飽滿地忙碌在醫療一線,還會像當年一樣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汶川、玉樹地震後,他便第一時間報名編入了廣東省醫療救援第一預備隊和第五批醫療隊。

楊超給留學生講課

除此之外,楊超現在還擔任廣東省僑聯常委、省僑界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山大學僑聯主席,為祖國僑聯事業做貢獻。

在情懷淪為貶義詞的時代,在楊超這樣的醫生身上我們看到了它應有的涵義。我想我們還是應該相信:有些東西並非虛妄,它們確存在於某些地方!

專家簡介

楊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由世界衛生組織(WHO)選派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皇家醫院(RMH)神經外科執業。擅長: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腦積水、癲癇、海綿狀血管瘤、腦膜瘤、膠質瘤、腦外傷、腦出血、帕金森病、小腦扁桃體下疝的診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醫會微刊 的精彩文章:

TAG:潮醫會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