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僧其實並未取得真經

唐僧其實並未取得真經

在《西遊記》一書中,以唐僧取得「有字真經」的圓滿結局而告終。可小編要說的是,唐僧取經的這個過程是完美的,可論效果的話,卻並不完美。其實這也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伏筆,目的就是為了說明人世間並沒有完美,也暗含了佛的本義。

佛的最高境界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來實相如如不動,無所從來,也無所去,非平常非不去平常,所以名叫如來,也剛好符合了「空」的本義。

我們一起來回味下《西遊記》中很有意思的一幕:當佛祖要求阿儺、迦葉兩大尊者傳經給唐僧時,他們二人竟向唐僧討取賄賂,索要「人事」。結果唐僧告訴他們路來遙遠,沒有準備人事,他們竟傳給了唐僧白本的「無字真經」。

試問兩大尊者都已修鍊成佛,是何等智慧,何等超凡,又怎會要「人事」呢?正是因為他們智慧超群,知道眾生迷離,再好的真經也是白傳,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

唐僧空手來求真經,是最高層次的求經,理應給予最高層次的經文。可惜的是唐僧肉眼凡胎,並不識得「無字真經」,因為看不懂,所以只能給「有字真經」。既然是「有字真經」,那它就沾有人世間的風塵氣,存在一丁點人性的劣根,沒有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所以,必須要有「人事」來疏通,才能使「有字真經」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此,兩大尊者說得很明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佛祖本來不想挑明的,無奈唐僧的境界實在太低,智慧更是沒法和尊者相比,無奈只好將不該說的話給說了:「經不可輕傳,亦不可空取。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

因為眾生尚處在苦海之中,遠沒有達到真如的境界,如果沒有「人事」的救濟,後人真的是要餓死了。

而作為佛的最高智者燃燈古佛來說,他在暗觀了整個傳經過程後,「心中甚明,原是將無字真經(注意,是無字真經,而不是假經)傳去,卻自笑云: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真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於是,他叫白雄尊者將經書掀開,揭開了謎底。

燃燈古佛作為這出「傳經大戲」中的第三者,可謂旁觀者明,指出了問題的真相。

所以說,這「無字真經」和「有字真經」都是「真經」,只不過是兩個不同的版本罷了。「有字真經」可以說是幼兒園或是小學教材,是給低水平的人學習的;而「無字真經」則代表了修鍊佛法的最高境界,應該稱為大學或是研究生教材。

可惜的是東土眾生修為太淺,小學生又怎能學會大學的教材呢?無力學得「無字真經」,錯過了這次歷史性的大好機遇,以至於唐僧回去後,雖嘔心瀝血一輩子,譯經講經,傳授佛法,普度眾生,可其結果卻不言而喻,沒有學到佛法的真諦,沒有把眾生普度到極樂的彼岸。

「無」始終代表著一種「無上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意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此我們只能慢慢地感悟,慢慢地升華。

當年五祖準備確定衣缽傳人的時候,出了一道考題,看弟子的「感悟」怎樣,以便最終敲定。其中一個弟子作偈語:心是菩提樹,心是靈鏡台。時時勤拂拭,切莫惹塵埃。另一個弟子則說:菩提本無樹,靈鏡亦非台。心中本無物,何處惹塵埃。最終後者,也就是六祖惠能接受了衣缽。

他們師兄弟的偈語體現了「有物」和「無物」的問題,也是修為境界的高低問題。

中國人一直追求「無我」的至高境界,重視意境、禪意、感悟、超脫的揮發,洒脫自如,遊戲人生。可惜的是唐僧沒有給我們取回「無字真經」,沒有帶回解救眾生的最好辦法,使得眾生依然處於迷離之中、苦海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精忠報國」四個字,為何到明朝就行不通了,就不能紋了?
帝王改革家王莽為何下場悲慘?跟他的一個身份有很大關係!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