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入展圖賞 大美八里河

入展圖賞 大美八里河

■「大美八里河」全國攝影作品展入展作品選登

■楊柳點評

潁上縣地處安徽省的西北部,這裡水網密布,魚肥稻香,被譽為「皖北江南」。從潁上縣往南8公里的地方,有著天下馳名的八里河5A級景區。八里河被安徽省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依託自然原始資源的湖泊水域型風光,以湖光水色見長,是大自然恩賜。由中國攝影報社、安徽省攝影家協會、中共潁上縣委宣傳部、潁上縣八里河旅遊區管委會聯合舉辦的「大美八里河」全國攝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已於近日揭曉。

水雲間 張斌 攝

點評:作者耐心等來了精彩的天象,背景中呈拱形的雲朵恰好與橋體的形狀產生呼應,水面上的倒影豐富了畫面構成。照片中的景物被統一在冷調中,雲朵的一抹暖色增添了亮點。如果取景時略向下調整鏡頭角度,強調對稱效果,可能更出彩。

醉美南湖 葉娜娜 攝

點評:作者將作為南湖地標的摩天輪放在畫面的黃金分割位置,同時讓荷塘填補了水面的空白。但前景對湖面倒影產生了影響,小艇也沒有得到有效突出,可以考慮調高機位,讓各種景物之間拉開層次。

濱河暮色 王照遠 攝

點評:虛實相映的傳統建築是畫面表現的中心,作者在拍攝時對光影的把握到位,選擇的取景位置恰好將中景的閣樓與遠景的高塔結合起來。對後期的調整雖然讓色彩效果更加突出,但卻減弱了「暮色」的表現,拍攝的前後期都應明確主題。

煙雨南湖 張亞輝 攝

點評:前景的柳條被合理虛化,雖然在畫面中佔比不小卻不至於影響視覺中心。橋和人物均處於黃金分割位置,身著紅衣的撐傘人點綴了整體的冷色調,讓靜的景活躍了起來,突顯出主題。雖然後期的調整能有效營造畫面氛圍,卻也導致照片缺乏真實可親的氣息。

冬雪吟 屠亞男 攝

點評:雪後肅靜安寧的氛圍在這個畫面中被較好地表現了出來,點線面關係得到突出,後期對整體色彩的調整與天際一抹霞光有所呼應。只是前景的選擇顯得有些隨意,中景的亭台與遠景產生重合,層次沒有被拉開。

別緻的建築 束從余 攝

點評:作者對景物大膽取捨,只保留了西式建築風格突出的頂部,側光的照射不僅強化了鮮亮的色彩,也增加了立體感。拍攝時空氣通透,為建築鋪上了單純的背景。畫面左下部分露出一角的綠樹破壞了整體效果,建議對拍攝角度再做調整。

晨韻 李波 攝

點評:作者有意通過後期的調整突出了建築和環境的輪廓,讓水天一色成為畫面的留白,近處的水波增添了一絲動感。但整體色彩處理有些過度,且畫面下部壓暗過重,影響了視覺效果。

成雙成對 王傳照 攝

點評:作者通過細緻的觀察和耐心的等待,抓住了一對男女走向連體亭的瞬間,產生了內在的呼應。橋作為視覺引導線延伸了空間,也形成了中心對稱,畫面均衡、穩定。

穿越 張隨良 攝

點評:作者意圖通過古今建築的對比呈現出時代「穿越」之感,選取的前後景物比較典型,後期突出了建築的質感。不足在於重疊的現象比較嚴重,而且背景中的房屋表現力欠缺,影響了主題的表現,不妨採用豎畫幅展現景物的對比。

夕照畫廊 吳潁 攝

點評:作者把握住了夕陽穿過橋洞的瞬間,為常見的建築和水景增添了亮點,形成冷暖色調的對比。水面帶來的虛實對應豐富了畫面構成,增加了視覺節奏感。後期對天空和水面的色彩處理有些畫蛇添足。

爭先恐後 陳留所 攝

點評:為了表現龍舟賽中的奮勇爭先,作者集中聚焦龍舟的前部,加強了前後位置的對比。但這樣的取景讓畫面顯得重點不突出,缺乏細節,因而削弱了對競賽氛圍的烘托。

歇歇 楊靜 攝

點評:作者捕捉到了一個市民自在休閑娛樂的空間,人物憑欄處,姿態各異,細節的可讀性強。但角度原因使兩側站立的人物比重不均,光影效果也欠佳,拍攝時可據此題材多做嘗試。

門裡的故事 徐燦東 攝

點評:一扇半開的門引導了視線,展現了院內正在進行的喜事。人物的狀態被虛化,為畫面留出了想像的空間。作者構思巧妙,值得點贊。但前景的門在畫面中佔比略大,有些過於搶眼,且亮部過曝。

慎城別景 周紅 攝

點評:以潁上的古稱「慎城」為題,作者希望在畫面中塑造古今的對比,尤其是古橋古塔與遠處正在施工建設的高樓之間的呼應關係。但近景在畫面中佔比過大,且因夜間燈光作用過於搶眼,削弱了對比關係,建議通過改換視角調整比例。

閑話影展

必要的「時代感」 ?許玉

前不久,網上到處流傳一些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致辭的視頻。作為知識淵博的社會精英,校長們的演講不但內容精彩而且風趣幽默,貼近生活,自然容易引起廣大師生乃至各界人士的共鳴。但仔細品味後不難發現,他們說到的內容大都極富時代感,善於密切結合當前熱點,由此才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希望照片得到關注的攝影人應當從中得到一點啟發——每天大量拍攝的照片中是不是能夠體現出時代感?

直至今日,還有不少攝影人一說到「採風」,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戶外、去農村、去偏遠山區等,甚至認為突出「土老破舊」才能「出片兒」。這樣的思路未免太狹窄。實際上絕大多數攝影人居住在城市,也熟悉城市生活,城市本身值得表現的題材就相當豐富。而在我們的鏡頭中,這些鮮活的內容反而被冷落了。這除了對身邊的內容慣於熟視無睹等原因外,還與個人眼光的敏銳度以及對生活的理解等有一定關聯。2017年舉辦的以「源脈·城心」為主題的上海市攝影藝術展覽,大量入選照片反映的都是城市生活題材,是上海近年來發展變化的生活紀實,可見突出時代特點、反映生活變化的照片同樣大有可為。

從內容選擇上,體現時代感尤顯重要。不少攝影人辛辛苦苦採風拍回的照片,讓人看了總感覺似曾相識,一個重要問題就在於缺乏時代感,重複他人採擷過的內容。比較典型的是那些從大涼山等地拍回的照片,與數十年前的照片幾乎如出一轍。可見如果攝影人始終帶著老眼光去選材取景,只會是重複性再現。以攝影人拍攝較多的希望工程類題材而言,在很多地區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和發達地區的趨勢下,一些鄉村小學開始出現校園過剩、生源不足等新問題,又有多少攝影人去關注呢?受老套路的制約,缺乏個性化的想法,尤其是缺乏與時俱進想法的照片,當然不可能體現出時代特點。

我們面臨的社會變化迅猛,即便是比較偏遠的山區的農民也用上了智能手機和電腦。如果攝影人在採風過程中還抱有陳舊的理念和眼光,總是看不到新變化,將曾經的落後現象當作主流,甚至安排模特去複製造偽,不但是固步自封的具體表現,萬一被留下歷史笑柄,那就很不值得了。

就形式表現而言,攝影更應該體現時代進步。數碼科技的高速發展,為攝影帶來層出不窮的新技法、新手段。如超高像素帶來的極高解析力,無人機航拍、堆棧、多次曝光、HDR等功能的普及,即便是智能手機也已具備了強大的攝影功能,關鍵在於如何將其合理運用到照片中。這就需要攝影人廣開思路,採用更多新穎手法來表現時代特點。

當我們參與以表現某一地區為主題的攝影活動時,不必拘泥於郊區的風景小品或是浮於表面的大場景描繪,拍攝工廠時聚焦企事業單位的產業結構調整,表現城市生活時關注提供快捷支付的無人超市、共享單車,以及受到電商衝擊的街頭商場門店改換等新經濟現象,或是深入老年人養老、年輕人創業、二胎生育、兒童教育等牽涉民生的熱門話題,這些都值得攝影人嘗試去表現。將日常生活中的題材拍好了,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同樣可以形成頗有分量的好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活動 的精彩文章:

東源杯·多彩南通州

TAG:中國攝影報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