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州最早最宏偉的城牆在哪裡

貴州最早最宏偉的城牆在哪裡

常聽我們的導遊和講解員,一臉驕傲地說:我們銅仁以前是有城牆圍著的,四面八方有八九個門,讓你進來就能進來,不讓你進來,你有千軍萬馬也莫奈何。當年多爾滾的部隊要進城來,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明朝守軍就是不答應,多爾滾的虎狼之師,打了一個多月才破城。

這個故事叫戊子屠城,一個很慘烈的故事,留到以後再講。

今天只講銅仁的城牆和城門。

不怕得罪父老鄉親,說句直話,其實銅仁古代有城牆有城門,一點也不希奇。在古代,只要是縣級或縣級以上的建制,絕大部分都有城牆。

什麼叫城?城者,域民也。什麼意思?

用建築物把一群有血緣關係的人圍起來,叫家;用建築物把千家萬戶圍起來,叫城。在古代,沒有建築物圍起來的地方,是不配叫城邑的。現在我們換一個詞,不叫建築物了,叫城牆。城牆有什麼作用呢?一作分界限,把人分為城裡人和城外人,就像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分為居民戶口和非居民戶口一樣。還是現代的人精明,古代要用城牆區別的,現在一個紙質本本就解決了;另一個作用就是防盜,防外面的人來欺負我們。當然在近代和現代已不起作用了,因為有大炮了,你看解放戰爭的時期,三大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想躲在一些大城市裡,結果還是被解放軍的大炮消滅了。

扯遠了,我們是講古城牆,當然是站在歷史的的角度來講。古代城牆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隋唐時期,銅仁已有縣的建制,但有沒有城牆,不知道,年代太遠了,連斷井殘垣都找不到了。據《銅仁府志》記載,銅仁是廢了土司設府時才有城牆的。開始是修不起土、磚、石的城牆,那時全城磚房都沒有幾棟,絕大部分是木房子,大富人家都修不起磚房子,知府又怎麼修得起城牆,要知道,明朝的工資是最低的,他們的工資還要分一部分為下屬發工資,還要分一部分作辦公經費,哪裡修得起城牆?但沒城牆又不成樣子,怎麼辦呢?那時又沒有搞房地產的開發商,要是有的話,可以讓他們墊資修,等他修好了,我政績也得了,然後升遷調走了,等下一任知府來還帳。可惜他們生早了五六百年,沒有開發商可利用,只得自己想辦法,這個知府很會因地制宜,砍了一些樹木、竹子來做圍欄,他想,只要把這千家萬戶圍起來,這就是一座城了。

當然這樣的城牆不防盜,更不能防匪寇。1449年洪江苗民造反,不僅把這些木圍欄燒了,還把知府衙門也燒了。

這下當官的終於知道偷工減料要不得了,兩年後,新上升的知府朱監發動市民,有錢出錢,沒錢出力 ,為抗匪寇,莫辭勞苦,用土築了三里多長的城牆。也不知那時的銅仁府周長有多長,是不把城圍完了,據說還開了東南西北四個門。東邊的見明門,因為太陽初升,東門的人最先見到光明,這名字取得好;南門叫安阜門,南門是當時最繁榮的的碼頭,名符其實;西門為伏遠門。據說敵寇最喜歡從西門進犯,因為西門河對岸,從前橫著幾個荒村,幾處亂崗,是敵人偷襲的好方位;取名伏遠門,就是克制遠近來犯之敵的意思。;北門是長寧門。北門是當時四門中唯一從陸路來的門口,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隨便進來,不用買船票。所以這個門口是所複雜的,取名長寧門,寄託干群希望此門太平無事之意。

門上還建有城樓,顯得雄偉壯觀,城牆修不高,門樓高一點,銅仁府才有一點威嚴。

後來的一些知府都對城牆進行增修,不料遇到兩次大洪水,把土牆衝垮了,以後的知府就用磚石修牆,臨江的一面敵人自是難進,東東北、北這一面不臨河,就挖深一丈,寬一丈八的壕溝,長約一里多路。攻城的土匪沒有攻城設備,真是無可奈何。難怪清朝初期,多爾滾的部隊攻銅仁城,打得非常辛苦。

從明到清朝中葉時,城牆被水衝決多次,經歷了七八任知府的修緝,越修越完備,最後越修越長(近五里路長),越修越高,越修越厚,城的人一多,原來四個門不夠進出了,最後增到九個門。名字隨著新官的喜好也經常換。並在府城的北面築縣城,也用四里多的城牆圍了起來,到這時候,銅仁的城牆,總共有七八里長,城碟有3千多個,門樓九座,像西安城內的月樓和日樓有四座,城垛上每十個城垛建一個哨棚,什麼是哨棚,就是守城士兵的值崗亭,這樣的崗亭整個樓牆上有173個,城樓上有兩處大炮台,28個小炮台,難怪能與清初的虎狠之師對抗許多時日。看來歷代知府知縣,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相當注重城防了。在民國初期在中南門的東門真正修了四個碉堡。

史上說,銅仁的城牆和門樓長而壯觀,設備齊全,在貴州、湘西眾府縣中,鶴立雞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愛國學 的精彩文章:

別爭了,我們都是夜郎人
土司扯皮,哪個得益

TAG:我愛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