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動脈「泡泡」也能危及生命

動脈「泡泡」也能危及生命

核心提示 「泡泡」也會危及生命?不是開玩笑吧!是的,不是玩笑,而是真實的病例!近日,一位中年女性因患「血泡樣」動脈瘤差點丟了命!好在經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生全力搶救,患者脫離了危險。□本報記者 張沼婢

突發劇烈頭痛 原是「泡泡」作怪

這名46歲的女性患者,發病前十幾天感冒,加上兒子結婚操勞多天未睡好,在兒子結婚後1天發病了。當天飯後,她突發劇烈頭痛3小時,伴有噁心、嘔吐反應,但神志尚清晰,沒有大小便失禁,送到醫院經過檢查,診斷為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前壁血泡樣動脈瘤。

「血泡樣」動脈瘤是人體腦血管局部隆起形成的病理性的血管瘤樣結構,直視下只有一層薄薄透明的膜,裡面的血液流動清晰可見,臨床上稱為「血泡樣」動脈瘤,非常容易出血,治療非常困難,死亡率極高。如何治療這一疾病目前沒有定論,方法很多,效果不一。

經過全面仔細評估和與家屬溝通,該院神經外科胡偉鵬主任決定採用雙Livs支架加圈栓塞進行治療,成功將微導管放到目標位置,順利在支架輔助下完全將動脈瘤栓塞。由於「血泡樣」動脈瘤複發率極高,即使動脈瘤栓塞結果滿意,短時間內仍有可能迅速變大,甚至再次出血。因此,栓塞術後又為患者做了一次腦血管造影複查,結果提示動脈瘤栓塞滿意,沒有複發跡象。

一旦破裂出血

死亡率超30%

根據文獻資料,「血泡樣」動脈瘤好發於頸內動脈無分支的床突上段背側,占所有顱內動脈瘤的0.3%-1.7%,占破裂腦動脈瘤的6.6%,死亡率極高,治療也非常困難!

胡偉鵬介紹,腦動脈瘤指因腦動脈壁薄弱導致的腦動脈壁局限性或瀰漫性異常隆起。腦動脈瘤的主要危害是會引起顱內出血,有些還導致腦梗死的發生。出血多數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少數為腦室出血或腦內血腫。

腦動脈瘤常見的主要危害有顱內出血和神經麻痹。顱內出血指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嘔吐,嚴重者昏迷甚至死亡。顱內血腫者還有壓迫癥狀,如偏癱、語言障礙、癲癇發作等。神經麻痹表現為眼皮睜不開、眼球活動障礙、視物成雙,吞咽困難、發音異常等,巨大的腦動脈瘤可能出現類似腫瘤的壓迫癥狀。

腦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死亡率達30%以上,而且短時間內容易再次出血,死亡率會成倍增加。因此,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後應及時進行檢查,查明出血原因,及時治療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多發於40歲到60歲

酗酒吸煙者更高危

初春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特別是氣溫時冷時熱,會成為眾多疾病初發或複發的誘因。

原因在哪裡呢?胡偉鵬說,氣溫時冷時熱,人體就會處於一種應急狀態,血壓升高,血流衝擊血管,最終導致動脈瘤破裂。在出血性腦血管意外中,腦動脈瘤破裂是最常見原因之一,致死率、致殘率極高。

腦動脈瘤一旦破裂,患者通常發生突然的非常嚴重的頭痛,此種頭痛常被倖存者描述為「有生以來最嚴重的頭痛」,並伴有噁心、嘔吐、頸項強直、視物模糊、復視、畏光或感覺喪失、煩躁、偏癱、意識障礙等中風癥狀。

對於這種疾病,要及早就醫,避免動脈瘤再次破裂,以大大降低死亡率。腦動脈瘤破裂最好在出血後72小時內儘快行手術夾閉治療或介入栓塞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腦動脈瘤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段,最常見的發病人群集中在40歲到60歲,尤其是酗酒和吸煙的人。酗酒會造成血管壁損傷和血管硬化,加上酒精刺激導致血管收縮和膨脹運動增多,因此發生動脈瘤的可能性更大。

腦動脈瘤平時沒有什麼癥狀,對待這種病,重在預防。但目前,大多數人對這一疾病的危險性認識不足,絕大多數患者直到腦動脈瘤破裂後才前往醫院就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泉州晚報 的精彩文章:

慢性病患者要警惕「春節病」
民國女子的傳奇

TAG: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