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帝對匈戰爭,並沒有那麼光彩,反而揭示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

漢武帝對匈戰爭,並沒有那麼光彩,反而揭示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

秦漢時期,中原地區與北方匈奴的摩擦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總是打打停停。而且絕大多數是漢人吃虧。直到漢武帝的出現。

西漢自高祖白登之圍後就開始夾著尾巴做人,與匈奴的和親整整持續了五十年,中間也發生過一些小摩擦,但漢帝國大多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以重金求和。其實這並不能責怪劉氏政權的無能,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只是西漢政府高層的戰略構想。

經過秦末動亂的西漢王朝,接手的其實是一個爛攤子,餓殍遍野、民生凋敝。西漢建立伊始,政府早已不再以軍事鬥爭為發展方向了,統一的情況下國家政權已經無法通過武裝鬥爭的手段來獲得政治利益。而經濟建設則是這一時期的首要目標。所以,自高祖之後,不管是呂后掌權,還是後來的文景二帝,漢帝國的重心始終在發展生產、休養生息上面。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人口的爆發性增長,況且還有國家政權的政策性鼓勵。西漢初年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土地與人口的壓力已經露出冰山一角。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的人口數量開始出現井噴,而人口的增長是要快於社會資源的累積的,最關鍵的一點是人口的膨脹必然會導致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力的訴求,政治權力則是中央集權王朝的核心利益,是帝王統治下絕對不能動的蛋糕。面對西漢社會這股潛在的暗流,漢武帝畢竟採取雷霆手段將之化解,不然必將影響劉氏江山的統治地位。

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戰爭,而且是對外戰爭。在國家之外樹立一個長期敵對的政權,讓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只要這樣才能調配社會的一切資源,才能強化國民對中央政權的認同感,加強帝王的中央集權。

戰爭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消化急速增長的人口,戰爭無疑是人口的天敵,在那個國民思想尚未開化的年代,國家開動戰爭機器是輕而易舉的,至少不會像現在這麼麻煩。雖然戰爭也會對社會資源產生消耗,但與人口相比,戰爭消耗掉的社會資源其再生能力要比人口強很多。

更重要一點,封建帝王的對外戰爭大部分情況屬於穩賺不賠的買賣,至少對帝王個人是如此。因為國家的對外戰爭除了能開疆拓土以外,不僅能獲得豐厚的經濟資源,還能載入史冊、彪炳千秋。即便是輸了戰爭,也能消化掉膨脹的國家人口。

而我們的千古一帝劉徹同學大概是深諳此道,才敢跟匈奴人戰了三十年,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然而即便武帝時期三十年的對匈戰爭,其成果也沒有大家想像那般偉大。首先是匈奴人並沒有向漢人屈服,匈奴人也沒有怕到不敢騷擾西漢邊境的地步,只能說匈奴的正規軍被打散轉為游擊隊了。對於西漢而言,無非是耗盡了國家一半的人口,緩解了土地等社會資源的壓力,使得國家經濟資源相對寬鬆起來,然後又是一輪新的經濟復甦。在老百姓看來又是一輪仁政,再出一番盛世。

其實這樣的輪迴不過是為了方便政權專制的延續,這也揭示了一個血淋淋的真相,中央集權統治下的國家是不允許社會生產力得到跨越式發展,封建專制的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他做了什麼讓劉邦如此稱讚?
呂雉:西漢高祖劉邦皇后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