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風拂面,新年看展,從這裡走起!

春風拂面,新年看展,從這裡走起!

北京

劉煒:圖像180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 至2018年3月11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UCCA

「老炮兒」劉煒這次又「玩性大發」,畫了180幅袖珍人像整整齊齊地碼上了牆。這次劉煒想挑戰的,是繪畫的多重可能性。能量究竟能帶領藝術家走到何處,劉煒實打實地在創作實驗中尋求答案。

圖像180系列作品。圖片:UCCA

「一種方式延續的久了,肯定就沒意思了。內容受局限,作者也會麻木。我喜歡每過一段時間就挑戰自己的既定思維和繪畫方式。或許明年後年我又會做出一些新奇的事兒也不定。越往後越難。」作為「玩世主義」風潮的領軍人物。劉煒不斷繼續追求繪畫語感的創新和轉變,也逐漸拓寬著對於創作媒介的選擇。

展覽現場。圖片:UCCA

破碎的玻璃、式樣各異的人物、隨機選擇的材料、色彩、視效……藝術家將可以做到的差異性都呈現出來了,在每一個畫框內框著一個小世界,邀請觀者湊近了去細細琢磨。

劉曉輝:兩個動作

香格納畫廊 | 2018年3月4日至4月8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創作始終離不開生活。繪畫語言和造型的塑造與生活線索息息相關。劉曉輝在繪畫過程中推敲和提煉,通過「質」和「量」之間的滲透反應來尋找一個可進行反覆實踐與判斷的空間。

劉曉輝,《無題-三塊鏡子》,布上油畫,200 x 300 cm,2015。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本次展覽呈現藝術家劉曉輝近三年的最新畫作。延續過往風格的同時,新系列逐漸由簡入繁開闢了新路徑,也似乎打破了曾建立起的明朗清晰的秩序。

鏡前人在穿脫衣物的同時,向觀者拋來一個個問題。肆意盤錯生根的植物「長」在真假難辨的矛盾世界之中。畫家在作畫的同時不斷地博弈和掙扎,眼前的「真實」究竟是不是我們心中追尋的真實世界,繪畫本身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迷局。

劉曉輝,《無題-三角形與動作》,布上油畫,80 x 100 cm,2015。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任波:m2ccccccccccccccm3

戶爾空間 | 2018年3月3日至4月7日

展覽海報。圖片:戶爾空間

生於西安,奔波輾轉於北京和西班牙之間並持續著藝術創作,任波的作品主要通過攝影、錄像、燈光裝置等形式傳達記憶、物質和精神在現世中或有序,或無序的狀態。霓虹、玻璃、顏料和各式各樣本無關聯的材料被冠以藝術之名,以全新的姿態呈現。

「物質的同一性」被打破,物質就獲得了新生。在自身想像力有限的情況下,觀者得以在與藝術品的共在狀態中思考他們存在於現世中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獲得更強大有力的生活經驗。可以說,藝術為人們打開了一道無形的門。藝術家用藝術手段幫助素人建造與未知精神世界相連的褡褳,如同大陸間的橋樑、終點之前的驛站;任波的作品也是如此,為思索開創了更多樣的可能。

任波,《門和戲偶》,丙烯,鋁合金,棉布戲偶,81.3 x 185 x 4 cm,2007-2010。圖片:戶爾空間

任波,《無名》,軟管霓虹燈,有機玻璃,150 x 130 cm,2017。圖片:戶爾空間

Benjamin Butler:樹

亦安畫廊 | 2018年3月3日至4月3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亦安畫廊

樹和生命間的關係經久不息。Benjamin Butler畫樹,卻不局限於樹的主題,而是由觀察、細琢、抽象描繪新的繪畫,喚起傳統繪畫與印象派、現代主義、波普藝術、極簡主義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Benjamin Butler,《Yellow Tree》,布面油畫,52x 62 x 5 cm,2016-2017。圖片:致謝亦安畫廊

「我們既可視他為抽象派,亦或者表象派,但無論從何觀點出發,他都是一個好藝術家」美國藝評家Barry Schwabsky如是說道。若作品中的樹充當修辭式的存在,成為一個象徵符號,是否能夠激發觀者的開放性思維,從而產生全新的解讀呢?

Benjamin Butler,《Grey Grid Tree》,布面油畫,72x 52 x 5 cm,2017。圖片:致謝亦安畫廊

藝術家此次於亦安畫廊的首次個展,重心被安置在繪畫行為而不是內容之上。Butler曾發問:「我要畫多少樹才能讓人們意識到這些作品並不真的是關於樹的?」浪漫主義與極簡主義的拼接,希望看過展覽的你可以找到蹊徑。

寬云:卡桑德拉的預言

亦安畫廊 | 2018年3月3日至4月3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亦安畫廊

「卡桑德拉總是預言不幸和災難,卻無法制止,無法避免它們發生。而我,經歷過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後,從深淵裡走了出來,成為一個畫家。我的藝術開始於一個小小的意外和失望,經歷過無數次猶豫和糾結,甚至絕望之後,找到的唯一的出路,現在,鄭在這條道路上艱難地跋涉」

——寬雲

寬雲,《卡珊德拉的寓言》,38 x 45.5 cm,丙烯,2018。圖片:致謝亦安畫廊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人們情不自禁去投入藝術的懷抱?對於寬雲,畫畫是承諾也是宿命,是排解漫漫人生路上挫折是非的豁口,擁有慰藉人心的能量。

寬雲,《卡珊德拉的寓言》,38 x 45.5 cm,丙烯,2018。圖片:致謝亦安畫廊

寬雲的畫化繁為簡,形式宛若孩童,再現的則是生活本身的純粹。樹、幾何、形狀、動物、、人物、夢境……都可以成為繪畫的對象。將跳躍的想法自然而然地繪於紙上,隱射的是生活片段間的難能發現的小確幸。

劉港順:午夜出版社——《所有》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 | 2018年3月3日至4月1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站台中國

繼「觀念三要素」和「歷史的筆記」雙展過後,劉港順大型個展《所有》的第三部分,「午夜出版社」也拉開了帷幕。巴黎閣樓里看似名不見經傳的午夜出版社,發表了包括西蒙、莫利亞克等大家的新銳作品,璀璨了文學的逐漸暗淡的夜空。

劉港順,《隨風而逝》,布面油畫,198 x 147.5 cm,2006。圖片:致謝站台中國

意識流、虛實交錯、時空顛倒這些新小說文學創作手法在影響80年代文化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劉港順。他的思想,都在圖像里阿。作品是記憶的產物。我們跟著時代和歷史的印記追溯回去,看見了一大片未曾見的風景。

劉港順,《未來是幽靈》,布面丙烯,160 x 160 cm,2010。圖片:致謝站台中國

沒有人能宛若永動機一樣地持續工作。但正確的嘗試會給藝術家帶去新的領悟。繪畫為何物?不得知曉。我們只知道劉港順用他獨立少見的創作形式在花花世界裡開闢了一處凈土。或許是一種急切的表達,但更多的是對精神和理想世界的遐想。

朱金石:時間的船/ 拒絕河流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 2018年3月10日至4月30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時間的船彙集一萬四千張宣紙、一千八百棵細竹和兩千根七米長的綿線。氣貫如虹,細細密密地交織在一起,在斑駁與塵埃中被展開。古老材料的新用讓詩意得以棲居。

朱金石,《權力與江山》,十噸油畫顏料、賓士車,2008。圖片:致謝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另一個空間中,「厚繪畫」作品獨領風騷。這種繪畫形式一反西方九十年代厚的構成主義、新幾何主義的抽象繪畫主流、同時超越傳統抽象主義的單一性,只注重眼下自身的體驗。

朱金石,《天池》布面油畫,100 x 75 cm,1985。圖片:致謝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在朱金石過往40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抽象繪畫與觀念裝置兩條線路總是平行貫穿又起伏於始終。藝術家無視媒介材料間的界限,也不理會藝術的地域性差異,回歸本質與原始的興趣。本次雙空間大型展有幸將裝置與「厚繪畫」雙線合併,給予觀者進一步體驗當代藝術美學的機會。

蔡錦:閬苑仙葩

前波畫廊 | 2018年3月10日至4月15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前波畫廊

1990年,蔡錦在安徽老家看到一株奄奄一息的美人蕉並由此萌生出了創作靈感。伊始至今,她已縈繞於這個母題創作了近400餘幅不同類型的作品。

蔡錦作品於伯克利大學藝術系畫廊,1997。圖片:致謝前波畫廊

本次是藝術家在前波的第二次個展,其創作的題材不再只是圍繞美人蕉。根據畫廊的布局,她在東展廳營造了一幕高跟鞋與自行車車座的對話。120個自行車車座和300雙高跟鞋,這兩種日常所見的物品對觀者造成的視覺衝擊似乎是繁殖性的,像一個生命體在不斷地繁衍,又像是織地毯一樣,由上而下,一點一點直到把它織完。

投影在浴缸上的美人蕉。圖片:致謝前波畫廊

而在西展廳,藝術家選擇在昏暗的空間中設置三個浴缸,浴缸里承載著美人蕉以及如細菌般的影像。在小展廳里,熔岩般的粉紅色物質似乎淹沒了整個空間,一個破損的洗臉池、一個床墊、一雙皮鞋、一頂藍色的針織帽…..如藝術家本人所說,「女性藝術家在創作方面總會面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不知這次,蔡錦選擇轉換成何種角色?

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新月

中間美術館 | 2018年3月10日至7月1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中間美術館

展覽「新月」之名取自推崇自由和現代主義創作的政治團體「新月社」。一度提出涉及文學、政治和學術討論等諸多主張的新月之聲於1949年陷入沉寂後,轉變成為一種抽象對立的價值觀。「新」字隱喻藝術在歷史進程中的角色,也成為了藝術家們的敘述起點。

趙文量,《殘荷》,紙板油畫,22 x 19 cm,1975。圖片:致謝中間美術館

策展方從三個視角分別出發來呈現藝術作品。不論是風景寫生還是靜物主題,都誠摯表達出了創作者作為藝術世界實踐者所顯露的或壓抑、或艱辛、或堅毅的心路歷程。

楊雨澍,《荒灘》,紙板油畫,39 x 30 cm,1985。圖片:致謝中間美術館

作為「玉淵潭畫派」和「無名畫會」的核心人物,趙文量和楊雨澍以獨特的方式見證了社會變遷與藝術潮流的湧進。本次回顧展圍繞這兩位自50年代創作至今的藝術家。旨在還原他們於艱難生活中開闢的藝術之路。

上海

劉毅:扔到風裡去

香格納畫廊M50 | 2018年3月10日至4月30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M50

「風總是兜兜轉轉,帶來又順走。它總是帶走我們一度比較刻骨銘心,或是信誓旦旦的言語事件,時速百里。」劉毅的藝術作品就像她的文字一樣真實。她通過動畫、多媒體、空間裝置等形式反映生活的經歷,探求未知的可能。

劉毅,《混沌記7425》,手繪動畫原稿,中國畫顏料,手工禪衣宣紙,19 x 34 cm,2014。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M50

以「中國早期美術電影與實驗動畫」為主要研究方向,劉毅先後創作了《天演論》、《度口》、《身寄虛空》、《白水郎》等影像作品,以獨立的思考和誠懇的筆觸引人入勝。

混沌記》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現場。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M50

創作作為一種手段,使觀者有機會窺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洞察一個難以捉摸的平行空間。本次展覽將呈現劉毅手繪影像裝置《混沌記》,灰暗的色調、零散的畫面、耐人尋味之間讓人想起某日的微風,風帶走了什麼,又將什麼吹散了呢。

深圳

阿波斯托洛斯·喬治亞:情景

有空間& 額外空間 | 2018年3月10日至8月11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有空間& 額外空間

情景(situations),來源於拉丁語詞根「situs」,意思是此地、此處。指的不是人工搭建的戲劇場景,而是生活中真是存在的現場——活生生的人與場景。策展人藉此詞來強調因人而異的心理狀態,以及這種差異性所帶來的衝擊力。

阿波斯托洛斯·喬治亞,《無題》,布面丙烯,110 x 130 cm,2017。圖片:致謝有空間& 額外空間

荒謬滑稽的篇幅背後是一些熟悉的情景。以生活中無人問津的細節為主角,喬治亞選擇去把我細枝末節中的意外爆發和桀驁靈魂驅殼下掩飾的孤獨與寂寥。

阿波斯托洛斯·喬治亞,《無題》,布面丙烯,230 x 230 cm,2017。圖片:致謝有空間& 額外空間

作為希臘藝術家阿波斯托洛斯·喬治亞在華首次亮相,以及跨創作生涯40年的中型回顧展,本次雙空間展呈現喬治亞在離群索居狀態之下觀察生活創造出的30餘件作品,直白表達了他對生活的感受。畫作旨在表現衝突、緊張和戲謔的場景,充滿了內在張力。他是一個不畫抽象派藝術作品的抽象派畫家。

文:Taffe Tang

編:王藝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net報道 的精彩文章:

卡特蘭、昆斯,或「修復」耶穌像的老奶奶?盤點究竟誰更適合給特朗普畫像

TAG:artnet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