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時代呼喚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新模式

時代呼喚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新模式

在今年參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湖北航天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所科技委主任胡勝雲是一張老面孔,他帶來的建議乍聽上去並不新鮮——大力發展商業航天。這延續了他上一屆履職時的想法,他決定用未來5年即一個任期的時間不斷發聲、呼籲,給這個「老建議」再加把火,爭取早日落地。

近兩年商業航天的異軍突起,讓全球航天領域增添了幾分新鮮聲音。尤其是過去一段時間,不管是國際商業航天的旗幟性人物埃隆·馬斯克成功實現其重型獵鷹火箭的發射,還是國內第一顆私人衛星、第一顆教育共享衛星等商業小衛星頻頻飛天,商業航天不斷走入公眾視野,並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2015年,被稱作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如今已過去3年。胡勝雲說,現在行業人士熱衷於談的,早已不再是泛泛的商業航天概念、有沒有可能實現的問題,而是具體到呼籲政府出台帶有紅利的政策,把對商業航天「鼓勵」的話語儘快落地。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關乎我們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能否在更大航天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這個舞台就是,商業航天。

來自SpaceX的啟示:「單一靠國家投入發展航天」的模式需改變

胡勝雲最早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來建議發展商業航天,還是2015年。那年,埃隆·馬斯克所帶領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帶給外界的還是一次接一次的「失敗」消息,甚至不斷有人站出來說馬斯克「瘋了」「在挑戰不可能」。然而3年過去,不管是火箭的陸地回收、海上回收,還是重型獵鷹火箭的組裝發射,都以成功告終。

在這個過程中,圍繞商業航天的輿論環境變化之快,令很多人沒有想到――航天人總需要拿出點什麼,向人們證明這條路可以走得通。相應地,航天人面對太空的價值,在開發利用的腳步上,走得比以往都要快一些。

一方面,圍繞運載工具,航天人除了利用火箭來發射衛星,還正在考慮通過亞軌道飛機開發商務旅行、太空旅行等。另一方面,圍繞人造衛星,隨著微納衛星尤其是立方星設計的標準化、通用化,再加之星上部件的貨架化、廉價化,衛星行業的「門檻」不斷降低,發射需求呈爆髮式增長。

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去年印度天女散花般的一箭104星發射,這其中就包含有某公司的88顆鴿群遙感衛星。當時就有評論稱未來商業發射中一箭多星將漸成常態。

正如胡勝雲所說,時至今日,不同的國家、學校、科研院所甚至是個人,都想要在大氣層外有一顆自己的衛星。似乎,誰能廉價、快速、可靠地將更多載荷投送入軌,誰就能佔得先機。

SpaceX顯然是領跑者。胡勝雲說,以SpaceX為代表的新興企業的快速崛起,顛覆了航天產業的傳統發展理念和商業模式,將商業航天產業推向了新的高度,開創了互聯網時代商業航天發展的新篇章。

他告訴記者,隨著航天產業的發展,對資金和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大,商業航天作為未來航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漸成發展大趨勢。

事實上在美國,商業航天發展使航天成本降低、性價比提高已有了確實的數據佐證。以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為例,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報告,同樣一枚獵鷹9號火箭,由NASA研發至少要13億美元,而SpaceX僅花費了不到4億美元,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

相比之下,現階段我國的發射運行大多依賴國家計劃,商業衛星及其應用所佔比例較少。胡勝雲說,這與美國商業衛星佔在軌衛星一半以上的比例形成了鮮明對比。他說,中國是時候藉助市場的力量開展商業航天應用了。

能否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將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納入國家採購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副所長董勝波今年提出的建議也和商業航天有關。他說,埃隆·馬斯克SpaceX的成功,不僅在於他整合了資本、人才和技術,還在於他充分利用了美國相應的政策和環境。而回過頭來看,有一個疑問擺在我國面前,那就是我們發展商業航天的模式又是什麼?

從世界範圍來看,發展商業航天,不僅需要設計研發、製造總裝、運營服務等組合支撐的產業鏈,更需要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的商業鏈條。

單從航天發射場一項而言,如何建造滿足商業化需求的發射場,就是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而即使有了商用發射場,如何運營並對它們進行有效監管,也是未來面對的難題。

胡勝雲就此提出建議,國家應為商業航天發射提供專用發射場等設施支持,並建立明確的價格體系。商業航天發射對發射時效性要求高,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有利於商業航天發射計劃的執行和履約。

胡勝雲還提到,航天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而目前我國商業航天還處於起步階段,建議國家制定財政支持政策,在稅收、保險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優惠和支持,扶持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儘快做強做大。

其實回顧SpaceX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曾不斷受益於美國官方的支持。這種支持並不止於政策層面,還有具體的項目訂單。公開信息顯示,獵鷹9號火箭已獲得了未來5年全球38個發射合同,其中有14個合同來自政府。2015年5月,這家公司還獲得了執行美國軍用航天發射任務的資格。

胡勝雲也因此建議,將國內商業航天納入政府採購範圍,並出台優惠政策。他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航天領域的國家項目,更多的還是計劃經濟式的自建自用,而新興的用戶,則希望通過採購服務、招投標的方式來「拿」到訂單,這就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更為大膽的改革。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你不做,別人就搶走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院長張忠陽談及商業航天和SpaceX,並不諱言自己是國家隊的身份,說就是要向先進的公司和理念學習。

他告訴記者,SpaceX的創新精神、敢於挑戰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都促成了它的成功,同時商業化的運作也大大提高了它們的效率,這些都值得我國商業航天行業學習。

前不久,這家公司還成功發射兩顆低軌寬頻移動通信技術試驗衛星的消息引發關注,這兩顆衛星只是打個前站,計劃建設的最終星座規模將達到1萬多顆。與之相應,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研發的虹雲工程,預計將發射衛星156顆,雖然在衛星數量上偏少,但兩者瞄準的目標是一致的,最終實現的功能也大同小異。

張忠陽告訴記者,時不我待,虹雲工程將努力搶佔低軌寬頻移動通信這個商業航天領域的制高點,在低軌寬頻通信領域為世界貢獻中國航天方案和中國航天智慧。

儘管我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但也並非白紙一張。除了張忠陽提及的虹雲工程,僅以航天科工為例,還要構建飛雲、快雲、行雲、騰雲工程等商業航天項目。

以飛雲工程為依託,將構建基於無人機平台的空中區域網;以快雲工程為依託,將構建基於浮空器平台的臨近空間區域網;以行雲工程為依託,將構建星載窄帶全球移動物聯網;以騰雲工程為依託,將形成空天往返飛行能力,等等。

2015年,我國商業航天在中國正式破冰起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當時就提到,當前全球航天技術的主流發展,已走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必然要進入廣泛的商業化應用。

不到一年時間,國家批複文件《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落地,武漢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根據這一方案,預計到2020年,這一基地將打造年產50發運載火箭的生產能力,以及年產40顆100公斤以上、100顆100公斤以下商用衛星的製造能力。

高紅衛談及這一方案時說,這標誌著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歷史性的新階段,大閘開啟,商業航天發展的歷史洪流正奔騰而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新征程,再發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推進商業航天發展
摩根士丹利報告:90家私人公司正在重塑太空產業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