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蘭德:網路安全形勢嚴峻,美國應當嚴陣以待

蘭德:網路安全形勢嚴峻,美國應當嚴陣以待

全球技術地圖

創新丨前沿丨科普丨資訊

「不宣而戰」將成為未來主流

2018年2月,美國司法部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對13名涉嫌干涉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俄羅斯人正式提起訴訟,與此同時,美國與英國一道指責俄羅斯是2017年夏天爆發的「NotPetya」病毒(表面上是勒索軟體,實為網路攻擊)的幕後黑手。近段時間,幾起網路安全事件令整個西方世界大為震驚,無論俄羅斯政府對此如何矢口否認,都無法平息來自社會各界的質疑。

目前,美國與其它西方國家已經成為網路攻擊的眾矢之的,為了更好地進行應對,我在此提出如下三點主張:1.填補漏洞,降低風險。2.迅速識別攻擊,減輕潛在危害。3.做好萬全準備,應對各類攻擊。

在網路世界中,針對美國的攻擊行為以及間諜滲透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除了俄羅斯以外,其它許多國家及其「代理人」與此都難逃干係。美國司法部曾於2016年對七名伊朗公民提起訴訟,指控他們在2012年向美國紐約州一處大壩的伺服器中植入了惡意代碼,2017年11月,一夥中國黑客被曝出長期竊取美國公司的商業機密。

相比於那些對新聞出版領域嚴加管控的國家,氛圍更加開明、言論更加自由的西方社會顯然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牛津大學衝突研究中心專家基爾·賈爾斯(Keir Giles)指出,「許多西方媒體講究『均衡』原則,這為俄羅斯放出的言論(無論它們有多麼荒誕不經)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蓬勃發展的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境外敵對勢力」興風作浪、蠱惑人心的有力工具。不僅如此,在一系列販賣個人信息以及數據泄露事件(例如徵信機構Equifax以及聯邦政府人事管理辦公室信息泄露事件)的惡劣影響下,所有美國公民(無論年齡還是身份)幾乎都已經毫無「秘密」可言,完全暴露在了風險之下。

針對第一點主張,網路安全專家布魯斯·施奈爾(Bruce Schneier)曾建議大眾降低對互聯網的依賴。的確,我們或許可以選擇放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便利,從而換取安全性的提升,現代的汽車正是最好的一個例子。自19世紀發明以來,汽車僅依靠它的機械結構便能夠出色地完成其本職工作(加速、剎車、轉向等等)。如今,汽車在計算機晶元以及大量程序代碼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智能」,但是這些花樣繁多的新功能反倒平添了許多漏洞,使整個汽車系統變得更加脆弱,下一代汽車更是脫離了人類的掌控,完全由計算機控制。從安全方面來看,整個汽車行業也許已經走入了歧途。

除此之外,還有一起事件同樣值得我們學習。2015年底,烏克蘭多處電力設施遭受黑客攻擊,導致國內多個地區陷入大規模停電。好在除了計算機控制系統以外,這些電力設施仍然保留了手動操作功能,工作人員得以在7小時之內恢復了設施運轉。由此看來,保留非信息化的控制系統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做出反應,減輕事故危害,它是不容忽視的安全保障。

其次,網路安全形勢瞬息萬變,攻防雙方間的「軍備競賽」將永遠不會停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不斷改進現有的流程與手段,加快新一代計算機安全設備的開發、採購與部署,才能有效減輕威脅。私人企業承擔了上述環節中的開發工作,對它們來說,如何適應形勢並儘快開發新功能無疑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負責下游採購與部署的政府部門向來對新興IT技術有些排斥,由此看來,私人企業在研發產品時需要慎之又慎,保證質量。相應地,政府部門在採購時則可以適當地「放開手腳」,保持安全系統的更新步伐,以免在事故發生後臨陣磨槍。

針對第三點主張,我們應當加強對「灰色區域」中的攻擊行為(即在國際定義中未達到「侵略」水平的攻擊行為)的認識,並為此做好充足的準備,以更好地響應未來的攻擊事件。上文提到的「蠱惑人心」的宣傳攻勢便屬於這一範疇,此類攻擊在今後將頻繁發生。最為重要的是,除非具有充足的迴旋餘地,否則我們不應對此類事件加以響應。

美國向來受到內部權力傾軋的困擾,軍方、情報機構、執法部門、駐外使團等關鍵機構之間相互掣肘,無法有效達成合作,這極大地阻礙了美國進一步發展應對網路攻擊的能力。網路戰專家克林特·瓦茨(Clint Watts)在他的一份國會證詞中表示:「俄羅斯的情況與我們恰恰相反,他們能將網路攻擊、自身影響力、情報機構與外交手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信息戰場上如魚得水。他們不會糾結於官僚主義,而是鼓勵各部門之間展開競爭。」

羅伯特·米勒以「違反美國法律」的罪名的起訴了13名涉嫌干擾大選的俄羅斯人,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包括其它間諜行為)並沒有違反國際法。美國法律學家勞倫斯·格林伯格(Lawrence Greenberg)曾經這樣預言未來的形勢:「國際法對信息戰的界定十分模糊,這給了美國很大的施展空間,但是敵對國家也將利用這一點,反過來對美國進行打擊。」

俄羅斯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曾經在一次發言中引用了奧地利詩人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一句話:「『不宣而戰』將成為未來的主流。(War is no longer declared.)」這恰巧與網路戰爭的形勢尤其符合——也許,今後的每一次大選中我們都將面臨敵對勢力的「推波助瀾」。

編譯丨王燕處

選自丨Ra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CES帶來的顛覆讓所有人不爽,但這正是人們參加CES的原因
日本政府擬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受災信息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