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提高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節選

提高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節選

導讀:從國際化銀行的跨國經營歷史不難看出,銀行國際化發展離不開該國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提升,同時與該國的企業跨國經營緊密相隨

作者|楊愛民「中國建設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

文章|《中國金融》2018年第5期

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國際化

英國、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國際化相比其他國家發展得較好,具有典型的特徵。

英國的銀行國際化

英國是19世紀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當時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資本輸出和對外貿易在全球居領先地位;英鎊是當時世界上最堅挺的國際通貨和支付手段,在19世紀晚期,以英鎊計價和結算的國際貿易佔比達60%左右;倫敦是當時最發達的國際金融中心。英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為銀行國際化奠定了雄厚基礎。1914年,英國在國外有30多家銀行,下轄機構1400個,占當時各國跨國銀行的二分之一強,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銀行業領導者。英國的商業銀行可通過倫敦國際金融中心便利地進行融資,資本實力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機構主要集中於英國的殖民地,具有較強的殖民地色彩,在部分殖民地國家充當國家銀行。首批跨國銀行設立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西印度,然後擴大到印度、南非、拉丁美洲等地。跨國銀行以貿易融資為主,部分銀行進入當地市場開展零售業務,負債主要依賴倫敦市場。

美國的銀行國際化

二戰以後,美國政治和經濟全面崛起,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建立了由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國企業抓住了歐洲重建和經濟復甦的有利時機,追隨美國政府「馬歇爾計劃」,以空前的規模向全球擴張。美國政府藉助IMF、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大力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為美國企業和銀行國際化打開了方便之門。此外,新出現的歐洲美元市場、加勒比海等離岸金融中心,憑藉其寬鬆的政策、優惠的稅收,吸引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量跨國銀行進入。美國政府採取「限內促外」的策略,限制銀行的跨州經營,鼓勵其跨境發展,限制銀行國內分支機構的擴張,鼓勵銀行去海外擴張,對美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銀行國際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到1979年,美國有跨國銀行151家,海外機構1157個,超過英國,主要集中在歐洲、加勒比海、拉美和東亞地區。20世紀70年代,多數跨國銀行的海外資產和利潤佔比達50%左右。跨境經營早期以貿易融資和歐洲貨幣市場業務為主,20世紀70年代對發展中國家貸款增多,90年代以後,證券投資和交易業務成為重要業務。

日本的銀行國際化

日本雖然不像英國和美國,主導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經濟崛起和對外金融管制的放鬆,推動了日本銀行業的國際化。1968年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98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投資大國、海外債權大國和外匯儲備大國。1980年《外匯管理法》修改之後,日本政府將資本項目下貨幣兌換由原則上「禁止」改為原則上「自由」,並放寬了對資本外流的管制,同時,廢止了關於銀行在海外設立新分支機構及外幣貸款的限制,日本工商界爭先恐後地向海外投資。

20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以收購海外金融機構和設立海外據點網路為特徵的海外擴張強勁勢頭。1980年至1986年,在日本海外投資累計增加部分中,非製造業佔75.2%,其中金融、保險增加的比例最高。1986年6月,日本銀行業的海外網點數累計751家,一年以後增長至807家,1990年達到1091家,海外資產規模達2.2萬億美元,占跨國銀行總資產的34%。海外機構分布區域較為集中,以北美、歐洲和東南亞為主。海外機構主要開展批發業務,早期以服務日本跨國企業和移民為主,後來擴大到對當地中型企業提供項目融資和貸款等。

從以上國際化銀行的跨國經營歷史不難看出,銀行國際化發展離不開該國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提升,英國和美國都曾在當時主導全球的政治經濟秩序,日本曾在當時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第一大貿易大國和投資大國。銀行國際化與該國經濟金融政策緊密相關,英國的殖民地政策、美國的限內促外、日本的外匯管理放鬆等政策都促進了銀行國際化發展。同時,銀行國際化與該國的企業跨國經營緊密相隨。二戰之後,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擴張,產業資本的國際化直接帶動了金融資本的國際化,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齊頭並進,聯繫緊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融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金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