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詠流傳》的堅守與創新

《經典詠流傳》的堅守與創新

作者:高 暢

我們既不能固守在經典本身的語境場域內拒絕改變,也不能使經典淪為一種符號或者標籤,隨意附會於現代藝術形式。對經典的再創作,就像一次超越時空的對話。惟有熟參經典,才能有充滿新意的改編和富有靈氣的創作

春節期間,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綜藝《經典詠流傳》在央視首播,反響熱烈。和詩以歌的形式、精益求精的製作,令觀眾耳目一新、紛紛稱道。「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一首沉寂了幾百年的清代小詩《苔》,一夜之間傳遍千家萬戶。

面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詞,怎樣進行恰當改編?這一過程,既是傳承又是創造。包括詩詞曲賦在內的古典文學藝術,凝聚了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和生命智慧,對於今天的文藝創作來說,可謂豐沃的文化土壤。在這片熱土上進行再創作,是一件嚴肅之事,必須心懷敬畏。

為古典詩詞譜以新曲並重新演唱,之前已有不少先例。對此,有觀眾表示質疑。他們認為,古典詩詞內涵豐厚、意蘊深刻,不應當也不適合以通俗化的再創作,來實現流行和普及。一些改編,看似賞心悅目,實則破壞了詩詞本身的意象與境界。客觀來說,這種質疑不無道理。但事實上,經典只有活在當下,才能不斷煥發新的生機。這啟發我們,不能固守在經典本身的語境場域內拒絕改變。同時,也不能使經典淪為一種符號或者標籤,隨意附會於現代藝術形式。對經典的再創作,對經典進行現代闡釋,就像一次超越時空的對話。惟有熟參經典,才能有充滿新意的改編和富有靈氣的創作。

《經典詠流傳》立足於此,致敬經典,作出了一系列積極而有益的嘗試。這從舞美設計,便可見一斑。電子豎屏似竹簡般排列,從空中緩緩降落,向觀眾展示即將被傳唱的詩詞篇目,悅目而莊嚴。形式尚如此,內容更講究。每位登台的經典傳唱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飽含熱切的情懷。

節目中的改編,大都很好地重現了古典詩詞的氣韻與風貌。例如,歌手譚維維演繹的《墨梅》,融入了琵琶、古箏等豐富的音樂元素,使新曲的旋律與原詩的節奏巧妙融合,使言淺意深的詩和悠揚動聽的歌相得益彰,將梅花之清氣與傲骨延伸至每一個音樂段落。《登鸛雀樓》由多種民族弦樂共同奏響,將「更上一層樓」的大氣與豪邁表現得淋漓盡致;《天凈沙·秋思》伴隨鋼琴演奏緩緩吟唱,繪出了「枯藤老樹昏鴉」的清寂與荒寒;《送元二使安西》以關中方言吟唱出來,在西洋鋼琴和南宋古琴的伴奏下,更添幾分離愁;壯觀浩蕩的青銅編鐘,讓一曲《離騷》蕩氣迴腸;《三字經》以說唱形式娓娓唱來,可愛而親切。還有一些,採用現代流行曲風進行闡釋與表達,也自有一番妙趣。例如,毛不易、廖俊濤演唱的《月下獨酌》,借鑒了藍調的憂鬱風格,低沉滄桑而又深情款款。

這樣的再創作,將古典詩詞內蘊的思想情感與生命哲學,外化為易於傳唱的現代歌聲;這種打開方式,讓古典詩詞內蘊的文化精神變得鮮活而生動,為大眾學習經典、傳承經典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大眾化、流行化的再創作,使得經典融入生活,激發了更多人對古典詩詞、傳統文化的熱愛;高品質的電視綜藝,使得觀眾對古典詩詞的印象,由可讀延伸為可觀。古典詩詞,不只屬於白首窮經的學者,不只擁有枯燥、高冷的氣質,它們也能以可愛、親切的面貌和形式,出現在手機歌單里,一鍵點開便瞬間抵達耳畔,讓我們隨著旋律輕輕哼唱。更進一步說,經典能否通過「詠流傳」實現「永流傳」,離不開廣大觀眾的積极參与。在讀經典、唱經典的同時,我們都是充滿自信的經典傳唱人!

(作者高暢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水滸獵人》革新《水滸傳》:梁山108將並非全是真好漢
元宵!民警猝死在辦案途中,女兒還不會喊爸爸!

TAG:光明網 |